彭美玲
在我國經濟建設發展日益迅猛的時代背景下,將校園文化與區域文化相交融已經成為新的教育趨勢。這種創新性的交融,不僅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與教育事業改革的重要舉措,也能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促進我國經濟建設更好發展。我國在擁有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同時,不同的區域文化也呈現出百家爭鳴的狀態。因此,在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結合當地的區域文化特色。這不僅是幫助學生認知和發揚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也是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
潮汕由于其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的自然條件,不僅是嶺南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潮汕文化也在與客家文化,以及廣府文化三足鼎立的同時,在三者的相互融合的過程中,形成自身的非正統、原生化以及多樣化的特色文化體系。而校園文化作為培養學生價值取向的重要手段,不僅需要用區域傳統文化作為其傳播的載體,也需要通過校園文化與區域傳統文化相互融合,體現出德育教育的實際作用。潮汕人民在悠久的歲月中,創造出屬于自身的精神與物質文明,面對人們更加注重物質生活而忽略傳統文化的現狀,我們不僅需要意識到區域特色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需要在建設特色校園文化的同時,將潮汕文化與校園文化相交融,來培養學生理性認知傳統文化、感性感知傳統文化,促進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潮汕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著燦爛悠久的歷史,其多元化的文化內容,也在我國文化中有著極高的地位。例如,潮汕的美食、花燈、泥塑、方言、嵌瓷和潮劇等,在體現著潮汕人民精神文化的同時,也是培養中學生了解和弘揚傳統文化的最好素材。現階段潮汕地區本土教材的編寫既不全面,也沒有適合初中生了解潮汕文化的讀物。因此,教師可以在進行學科教學及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自主的課外閱讀活動,幫助進行對潮汕文化知識的積累,從而在更好的文化氛圍中,完成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任務。例如,教師在對書籍經過仔細的挑選和把關后,結合初中生的實際水平與學習能力,推薦其閱讀 《夏雨來》《潮州老厝》《潮汕史》以及《潮汕民俗大典》等書籍。這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在開拓學生視野的同時,激發學生弘揚潮汕傳統文化的使命感,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思想的啟發和目標的激勵。
課堂作為傳授知識的主要陣地,例如教師在進行德育教育時,教師可以將課堂教學與潮汕文化進行有效的結合,通過傳統文化的引入,來實現區域文化與校園文化的交融與發展。潮州戲,作為潮汕地區的傳統藝術,不僅是用潮州方言演繹的古老戲種,也是需要學生弘揚與發展的藝術奇珍。所以,教師可以將潮州戲引入教學活動中,來激發學生對潮汕文化學習的興趣。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八年級《桃花源記》的課堂教學時,教師先向學生介紹課文的創作背景:“同學們,《桃花源記》是作者陶淵明在五十七歲時,因為不滿當時社會的壓迫,想象出的一個與世無爭、人人豐衣足食的世界。這種‘人人勞動,人人平等’的超然思想,雖然在當時的時代無法實現,但隨著社會的變遷,這已經是我們當前社會主義國家的真實寫照。那么同學們可不可以通過自由的發揮,將潮州戲的唱腔以及動作,引入我們《桃花源記》的教學中,來幫助老師完成知識的傳授?”在教師完成教學引入的同時,通過在課前搜集的潮州戲的唱腔動作以及學習素材,利用教學課件進行播放,幫助學生了解生、旦、凈、丑的戲曲表演特點后,體會對戲曲魅力的感受。這種利用課堂活動與潮汕文化結合的教學方式,不僅是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有效途徑,也在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從而也達到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目的。再比如進行《橋之美》的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布置課前作業,讓學生自主收集關于潮汕地域的建筑特點和藝術風格,通過對課文知識的學習,學生發現在作者的眼中,并不是通過觀察橋的結構來發現“橋之美”,而是在各種環境下,發現橋不同的功能之外所具有的審美功能,從而感悟出我們的生活就存在著各種飽含情致的景物。在學習完文章內容之后,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結合自己在課上搜集的資料,在與文章內容的不斷對比中,更好地理解潮汕建筑的魅力風采。這種有意識滲透傳統文化的教學活動,在弘揚我國優秀文化的同時,通過啟迪、熏陶等形式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想要把區域文化與校園文化進行有效的融合與發展,將潮汕文化引入校園文化建設活動中,就需要通過活動平臺的建立,來促進文化間的交融與發展。所以,教師可以利用合作學習興趣小組的方式,來幫助學生了解潮汕文化。例如,教師可以組建潮汕茶文化、潮汕小品、潮州戲、潮州大吳泥塑、潮汕大鑼鼓、潮汕花燈以及潮汕方言等小組,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喜好與興趣來開展學習活動。這種為學生量身打造的文化學習活動,不僅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參與學習小組的興趣,也在發揮自身特長與愛好的同時,給自己一個展示自我平臺。例如,作為我國的三大雕塑之一的潮州大吳泥塑,不僅有其“壓泥成片和褶片成衣”的特色手法,也在七百余年的歷史傳承中,綻放出靚麗的光彩。學生在學習泥塑制作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感受到“泥腿子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也在這種蓬勃向上的精神中激發自己熱愛學習,積極向上的精神。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較早的歷史起源背景下,潮州元宵花燈節的歷史也十分悠久。花燈作為精致的手工藝術品,其內容形式不僅多種多樣,以人物為燈屏的花燈更是馳名海外。學生學習結扎花燈,不僅可以在塑造多種場景表現的過程中,完成對自身樂觀情懷的寄托,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加深對傳統文化的感情積累。
對學生傳統文化的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課堂教學中,教師還需要帶領學生積極地參加實踐活動,來進行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因此,教師可以圍繞踏青、風俗習慣、義務勞動、重大節日以及衣食住行等方面,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來促進校園文化的順利開展。
首先,可以通過積極打造潮汕傳統文化環境,來進行對校園文化的建設。潮汕的楹聯文化歷史悠久,不僅在不少摩崖石刻、廟宇、民居以及古墓等古建筑隨處可見,先人遺留下的墨寶也是人們寶貴的財富。由于初中生處于活潑好動又天真爛漫的年紀,不僅對知識的理解能力較強,學習效率也很高,因此教師可以開展“楹聯知識大會”,進行對不同種類不同歷史時期楹聯的講解,來幫助學生加深對楹聯知識的認識。這既可以培養學生創作的熱情,也在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同時促進其全面發展。學生通過對楹聯知識的學習,不僅可以熟練學會自己寫楹聯,教師也可以將其中的優秀作品進行展覽,并鼓勵學生不斷進步。在學習楹聯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感悟人生的真諦,也在樹立起社會責任心的同時,意識到自身所肩負的弘揚中華文化的重擔。
另外在重大的節日時,教師也可以通過文化主題活動的開展,來幫助學生更好的融入到傳統文化的氛圍之中。例如在端午節時,教師可以舉辦“憑吊屈原”的班會活動。潮汕地區的人家在端午節的時候,都要將紅繩系著的“五瑞”掛在門楣、門環和屋檐下面來取一個好兆頭。而“老媽宮粽球”是潮汕地區的傳統名小吃,不少久游回故里的老番客,回鄉第一件事就是品嘗它的美味。所以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漫步在掛滿“五瑞”的街道上,品嘗著“老媽宮粽球”,前去觀看賽龍舟的競賽。在《保賀兒婿搶頭標》的親切民歌中,一邊感受家鄉文化的魅力,一邊產生弘揚傳統文化的使命感,同時也在這種文化氛圍下,完成對校園文化的更好融合,學生也受到德育教育。
綜上所述,潮汕文化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時將其進行發揚光大,也需要在潛移默化中完成樹立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導向作用。因此,這就需要我們有效地將潮汕區域文化與校園文化進行交融與發展,把傳統文化植根于校園文化建設的活動中,才能更好使學生的德育教育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