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主嶺市范家屯鎮第二中學校)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教學過程就是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創設數學情境要注重問題的提出和探究能力的培養,但是它們不能是深不可測的,而是學生能通過觀察和從可靠的渠道獲得的科學知識來解決。學生必須已經掌握解答問題的基本知識和步驟,這些知識與步驟必須是便于檢索和利用的,必須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認知水平。要有明確的目的,要盡可能地誘發學生去思考,引發認知沖突,促使他們思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比如,在講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去括號時,我設置了生活中學生經常接觸的順風逆風問題,學生分組討論列出方程組,但是有括號,這是我們前邊沒有學到的,但我們學過了去括號法則,大家已經很熟悉。有的學生就會發現把方程的括號去掉,就可以化未知為已知,收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生活中處處皆有數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在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所學的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創設在現實生活中使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去探索新知識、新問題。例如,我在講解三角形的穩定性,就是讓學生觀察身邊的事物,現實生活中有哪些幾何圖形會變形,都有什么特征,它們為什么會變形,而又如何讓它們不再變形,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課件相比較傳統的課堂而言,具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教師可以將數學知識和多媒體技術有機結合,主要是將學生難以理解的、或者理解有困難的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比如,在學習初中人教版“幾何”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將“死”的知識變“活”,學生普遍表示:在多媒體課件中很多數學知識都變得形象直觀,原來感覺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瞬間變的有趣了,在興趣的指引下,學生的學習激情開始高漲。因此,數學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展開教學。
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多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培養合作精神,在交流與合作中既要堅持原則又要尊重他人,也能思考別人意見,適當改進自己探究方案。合作精神應貫穿在教學探究各個環節中,在探究過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講究團隊精神,運用集體智慧來完成探究過程。例如,我在初中人教版數學教材中有關于“二次函數”知識點的學習,在進行必要的基礎知識的講解基礎上,通過一定的生活案例進行數學題目設計。然后,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每組申請自己的探究問題,然后在課堂上展示成果,展示過程中給予學生充足的課堂討論時間,主要目標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融入到課堂學習中去,幫助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知識,進行討論發言,闡述自己的觀點和學習心得,各小組之間可以相互質疑解疑。然后,根據不同的討論結果進行總結,這樣有利于學生在集體中相互交流情感和獲取新知,學生們在討論中發表自己的見解,交流自己的意見,相互啟發、互相幫助、取長補短、發展能力,逐步養成探究創新意識,同時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和探究的喜悅。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發展,不僅僅培養了學習能力,而且還增強了與人溝通的能力。另外,對于部分學習數學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以鼓勵為主,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引導學生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成績,從而提高整體的數學教學效果。
總之,探究式學習方法是適應我國教育體制改革和課程改革的時代要求走進教學課堂的,探究式學習法改變了教師“以講為主,以講居先”的格局,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注重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積極探索精神的培養和鍛煉,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和水平。我們教師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學生的特點,探索科學探究和創新思維的方法,培養學生主動求知精神和創新意識,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