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燁
在學習《雨巷》前,我結合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以及以往的課堂教學經驗,對于學生預習環節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我的要求如下:1.參考注釋進行朗誦詩歌,重點疏通不認識或不理解的字詞,從而有效掃除誦讀過程中的基本障礙;2.初步進行有感情的誦讀,盡量理解《雨巷》中蘊含的深層含義與詩人情感表達。在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檢查時,我發現多數學生具備獨立進行誦讀預習的能力,并且按照要求完成了預習要求。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多數學生在《雨巷》的誦讀預習中,并沒有做到深入“角色”,僅是從誦讀的角度出發完成預習要求,而缺少必要的情感體驗與準確把握,這就很難達到預期的預習目標,對于課堂實際教學效果也會產生不利影響。在我開展《雨巷》備課時,為了更為全面的把握詩人的情感,進而準確、到位的進行朗誦,我仔細研究了多位藝術家的經典示范朗誦,并且將這種預習方法在教學中進行推廣。在《雨巷》的課堂教學前,我會利用晨讀時間,在班級內播放多個藝術家朗誦《雨巷》的版本,讓學生認真傾聽和學會情感賞析,重點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情感基調,并且在聽讀過程中按照自己的誦讀習慣進行重點標記,逐步形成自身特色的《雨巷》誦讀技巧。
通過科學、合理的《雨巷》預習階段誦讀指導,學生對于《雨巷》的認識已經逐步深入,并且初步了解了詩人的情感表達。在教學過程中,我嘗試著“打破”常規的教學模式,在未對《雨巷》整首詩進行講解的情況下,我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具有個性化的創新鑒賞活動。具體要求如下:我組織學生反復誦讀《雨巷》這首詩,并且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其中一個感觸最深的意象與情景,運用散文化的語言對其進行具體的描繪。在《雨巷》品賞環境中,學生的積極性較高,以下選取幾個具有個性的學生賞析案例:
1.“雨巷”
細雨與窄巷交相輝映,如同中華民族蜿蜒、曲折的五千年歷史,細雨悄無聲息的低落,窄巷則默默的接受著細雨的洗禮,一切都在悄然進行著,你不會感覺到有任何異樣,而改變正是在人們無知覺的情況下發生著……
2.“我”
我喜歡雨中撐著油紙傘的感覺,也喜歡走在崎嶇不平的巷子中,風不時地吹來,手中的油紙傘在風中輕輕搖擺。走著、走著,我忘記了巷子的長度,甚至忘記了自己身處何處,只有略顯冰涼的細雨讓我保留著一絲難得的清醒。
3.“丁香姑娘”
在長滿青苔的青石板路上,遠遠望去似乎缺少生機,可是偏偏在路上有一中獨特的丁香芬芳讓你難以忘懷。與香艷的牡丹、熱情的玫瑰、高潔的百合相比,丁香略顯廉價,可是她獨特的芬芳卻讓人久久不能忘卻,尤其是在這微風吹過的青石板路上,似乎只有丁香才更加適宜,也賦予了其他花朵無法比擬的獨特氣質。
經過誦讀、品賞環節后,我發現多數學生已經可以有感情、有文采、有詩意的認識《雨巷》這首詩,似乎已經達到了預想的教學目標。可是在課堂教學中,我發現很多學生都存在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么詩人要用丁香來形容姑娘呢?”這個問題看似很容易解答,實則是一個讓很多初讀《雨巷》的人都會困惑的一個問題。從我的角度而言,在學生時代我學習過《雨巷》,在從教以后多次為學生講解《雨巷》,對于這個問題我也很難做到全盤解析,只能從自己人之角度為學生李商隱的《代贈》——“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以及李璟的《浣溪沙》——“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這兩句詩歌中都客觀明確了丁香在中國古代詩歌傳統意象中是美麗、高潔、愁怨的載體,是愁思的象征。同時,結合《雨巷》的教學進程,我引導學生對于詩歌創作背景和表達情景進行闡述,有的說雨巷象征著當時的社會環境,就是黑暗沉悶的社會現實;有的說“我”代表著正處于青年時期的詩人,他說面臨的苦悶與煩躁只能用詩歌去表達;有的說丁香是美麗高潔所以丁香姑娘就是詩人美好理想和愿望象征;有的說第二節中的“哀怨又彷徨”意味著詩人的理想難以實現;有的說第四、五節中的“飄過”暗示了詩人理想的幻滅;有的說最后一節“我希望飄過”表達了詩人永不放棄、執著追求的精神……
總之,在《雨巷》教學中,探究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也是讓學生深入了解詩歌的一個必經之路,在探究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敢于突破常規思維,大膽說出自己內心的真正想法與思考結果,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通過上述教學環節,學生已經基本實現了對于《雨巷》的深層理解和情感感悟,這也就奠定了誦讀的必要基礎。誦讀《雨巷》的真正目的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感悟,讓他們做到詩歌情感與個人感悟的有機結合。在引導學生多次集體誦讀《雨巷》后,我請同學獨立進行誦讀,并且在誦讀后談談自己的感悟。有的同學感悟到生活中的每一個人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不如意,如果這時候拿起《雨巷》,看著那個結著愁怨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嗅著她的芬芳,感受她那凄迷的目光,你定會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慨嘆;有的同學感受到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也會遭遇挫折、經受打擊,我們也會憂郁、彷徨,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中的雨巷,但只要我們心中有理想,并不懈的追求,最終我們都會尋找到心目中美麗而不再憂傷的丁香姑娘;有的同學陶醉于這幅幽雅而凄迷的雨中畫,享受著輕柔而沉思、流暢而婉轉的語言藝術,帶給大家的永遠是最凄美的意境和最美麗的感受……
《雨巷》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經典詩歌,也是語文教學中進行創新與改革的重點課文之一。我在《雨巷》課堂教學中,采取了上述四部曲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成果,學生對于課堂總體評價也相對較高。我認為誦讀、品賞、探究、誦讀這四部是缺一不可的,教學與學習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教師作為課堂的“引領者”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于教學方法要敢于創新,從而實現教學工作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