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偉 羊霞
“研習共同體”的教學思路來自于孔子2000多年前提出的“教學相長”的教學理念,它倡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互動交流研究,彼此切磋學習,讓學生開拓思路,取長補短,“研習共同體”是“教學相長”理論的升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嘗試著運用“研習共同體”開展作文教學,破解了傳統作文教學的許多難題,學生在開放式的課堂教學環境中,學生間自主地進行交流合作,分享各自的作文寫作,既激發了學生的作文活力,也拓寬了教師的教學路徑,真正收到了“教學相長”的成效。
課堂的“研習”活動常以小組的形式開展,這樣每個人都有坦誠交流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思維,他們人人樂于參加小組討論。老師也可以參與其中,以學習者的身份在各小組間流動交流,鼓舞學生的士氣,激活小組的活力。小組的“研習”活動演變成了學生的思維碰撞和思維交鋒,在共同的探究過程中,拓展了作文審題立意的深度和廣度。
如一則關于社會現象的材料作文:文化遺產,是全民族共同的財富。也許正因為此,一個“牛郎織女”的故事,六個省明爭暗斗;一個“梁祝故里”,十幾個省虎視眈眈;一個“帝堯故鄉”,山西相鄰兩縣烽煙四起。一時間,“遺產經濟學”在中華大地被演繹得登峰造極,高潮迭起。
作文寫作時大部分學生從文化,遺產和歷史的角度來立意,就事論事地進行同類題材的拓展論述,有些學生習慣性地從材料中引出道理來寫一些富含哲理的材料作文,如“做人要淡泊名利,不能有太多的功利心”“人與人之間競爭要有度,行為舉止要懂得禮讓”等,這些觀點的提出引來學生激烈的爭辯,各小組都討論熱烈,教師客串時順勢傳授社會題材類文章的寫作方法,指導他們要有針對性地突出“評論現象”,日常的大道理點到即可,不宜本末倒置,引導學生有的放矢地參考“時評類”文章的寫法,讓學生對社會現象類作文有個清晰的認識。
傳統的作文寫作要求學生獨立構思,好多學生因為沒有素材而郁悶痛苦;自從構建了“研習共同體”的學習模式,學生通過互相啟發式的合作學習,發現了大量的作文素材,驚訝于作文可以寫這么多內容。有了寫作題材,教師還要鍛煉學生的作文水平,選取一些大家都擅長的習作題材,在組長的帶領下,寫出具有本組特色的系列作品來,并通過互讀本組成員的作品豐富自己的寫作風格,在合作交流中累積作文經驗。
如描寫同學形象的素描系列有 《舍友 “三劍客”》《我班“八仙”》等;描寫同學表現的紀實系列有《午餐眾生相》《晨間鍛煉眾生相》等;借物喻人的仿寫系列有《冬日紅梅》《路燈》等;古詩詞改寫系列有《村居》《水調歌頭》等;感懷系列的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今日事,今日畢》等。因為“研習共同體”的存在,班級里不斷有佳作的誕生,引起了其它研習小組對同題材、同風格習作的創作興趣,讓人讀了驚喜連連。
在同一小組內,志趣相投的學生可以結成學習“伙伴”,互相學習又互相監督,互相鼓勵又互相競爭。教師對各個“學習共同體”進行管理評價,讓每個成員都感受到合作的重要,產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團隊意識。
當學生寫好作文后,教師不要象以往一樣收上來批閱,而是把學生的習作分成幾本裝訂成冊,讓其在班級上“漂流”,任由學生自由評價和發表意見。設立總評欄,學生可仿照網絡論壇發帖跟帖的做法,以筆名的形式對相關的文章作出評價。習作“漂流”賦予了學生作文的評改權,也解放了教師沉重的批改負擔,學生的習作不再只有教師一個讀者了,大家在互讀中分享著各自的佳作,閱讀同齡人的作品更能激起學生間情感的共鳴,也給學生創造了互相學習的機會,從中借鑒到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寫作短板,起到取長補短的學習效果。
學生的習作中總有優秀的作品,通過“漂流”修改或二次創作后,選編成優秀習作集,可在班級傳閱,也可上傳到網站或投稿報社發表,旨在讓更多的人進行閱讀分享,同時也激勵學生寫作的熱情,感受到表達多姿多彩生活的樂趣,為自己積聚一份小小的精神財富。
總之,借助“研習共同體”,通過“異質同組,同質結對”進行作文教學,變“封閉式”為“開放式”,充分發揮其輻射作用,使處境尷尬的作文教學煥發生命活力,真正提高作文教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