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孔雀東南飛》某些詩句的解讀與張琪老師商榷"/>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程時進
《語文教學通訊》A刊第12期刊登了天津師范大學張琪老師的 《歷史語境下劉蘭芝所受教育與悲劇命運的關聯》一文,其解讀視角的高度、視域的廣度,非一般中學語文教師所能及。但是,對于張老師關于一些具體詩句的解讀,筆者覺得似乎不太合乎有關詩歌解讀的常規。“詩無達詁”,一般地講,對詩句的解讀,既不能像散體文言文那樣直譯,更不能像自然科學知識那樣精確考證。正如李白的“白發三千丈”,如果硬要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去加以驗證,明顯是滑稽可笑的。筆者不揣淺陋,就以下幾處試與張老師商榷。
一、關于詩歌開頭的“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及劉蘭芝被遣歸后劉母的類似的四句話。張老師的文章涉及這部分解讀的文字有以下幾處:
1.“(劉蘭芝)十六歲,依然未出嫁,”“此時她才誦詩書,目的是‘知禮儀’(劉母語),這多少有些臨陣磨槍的味道,恐怕已經遲了?!薄皾h代時人們對子女的教育”“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大學’”“而劉蘭芝八歲至十二歲是一段受教育空白,該學的都沒有學?!?/p>
2.“無論是從‘教汝織’到‘能織素’,還是從‘學裁衣’到‘能裁衣’,都在一年之內完成。這一方面說明劉蘭芝聰明,一學就會;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學習時間很短暫,吃苦耐勞的習慣是很難在短時間內養成的?!薄坝捎跊]有養成吃苦耐勞的習慣。劉蘭芝在婚后很難適應夫家以家庭經濟為發展核心的繁重勞動。”
3.“臨近結婚嫁人,才在匆忙中學習織布裁衣的基本技能,盡管她天資聰慧,也僅僅學會了‘織素’,而不會織錦。”“說明了婚前速成教育的失敗?!?/p>
即便從科學實證的角度來看,張老師的立論和邏輯也未必站得住腳。織素加上織錦的技能,究竟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學會?有沒有最低的時間限度?正如張老師所推斷的“劉蘭芝”“天資聰穎”,“一年”的時間并不能成為劉蘭芝學藝不佳的根據。后文寫的“三日斷五匹”及劉蘭芝做嫁衣時“左手持刀尺,右手執綾羅。朝成繡夾裙,晚成單羅衫”已經清楚地印證了這一點。即便是一年時間就學會了這在張老師看來也許很難的技能,這恰恰證明了“速成教育”的“成功”,而不是張老師所說的“速成教育的失敗”。況且,劉蘭芝所受的真是“速成教育”嗎? 從“能織素”到“學裁衣”,從“彈箜篌”到“誦詩書”,分解開來看,各自的學習似乎都只用了“一年時間”,可實際加起來則是四年時間。盡管張老師忽略了“彈箜篌”到“誦詩書”的兩年,那也應該有兩年時間。張老師特別用了“都在一年之內完成”的說法,似乎是想給不細心的讀者造成錯覺,以突出時間的短暫??墒?,“吃苦耐勞的習慣”的養成究竟需要多長時間?有沒有時間限定的科學依據?一年時間,就沒有養成的可能嗎?且不說長期懶散,一朝發奮而吃苦耐勞進步驚人的例子也不在少數。即便如張老師所說的“都在一年之內完成”且“一學就會”,這恰恰從另一方面證明了劉蘭芝已經具備了吃苦耐勞的精神。更何況劉蘭芝的學習既不是一年時間,更不僅兩年時間,而是四年時間,恐怕不能算“短”。盡管學的內容不同,但似乎都還學得不差,不吃苦耐勞,能有那樣的結果嗎?
單從詩歌解讀方面來看,張老師的分析似乎背離了詩歌——尤其是民歌的一些藝術手法。從表現手法的角度來看,此段用的乃是民歌中常見的“敷陳其事而直言之”的“賦”的手法,——具體為排比的修辭手法——以達到鋪陳渲染的效果。人教版2000年12月第2版《教師教學用書》(必修三)對此的解說是:“這是縱的鋪陳,按時間順序,突出(劉蘭芝)多才多藝、有教養的特點?!背疟仁址ㄍ?,還有“互文”。上述《教師教學用書》中解釋說:“羅列數字,應作為互文看,交叉表述。”黃岳洲主編的《中學語文教案》解說得更加詳細:“‘13’‘14’‘15’‘16’這4年中蘭芝學了織布、裁衣、彈箜篌,也學了讀詩書知禮儀幾方面的知識、能力和技巧。不能死死理解為‘13’只學‘織素’,‘14’只學‘裁衣’,‘15’只學‘彈箜篌’,‘16’只學‘誦詩書’。修辭上這叫互文?!边@也是古詩文中常見的一種方法。單就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的例子來看,比如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為“不以外物和自己(的失或得)而喜悅,(也)不以自己或外物(的失或得)而悲傷”;又如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乃“秦時明月秦時關,漢時明月漢時關”之意;還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馬客在船”,實為“主人客人都下馬,(然后)主人客人都在船”的意思等等。即如本詩,也有“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等“互文”的例句。之所以這樣寫,一者是因為詩歌語言的特點,句式要整齊;更重要的是,要達到充分鋪陳渲染的效果,以“突出(劉蘭芝)多才多藝、有教養的特點”。
張老師還忽略了文學創作中的一條重要的藝術原則,那就是“留白”藝術。詩中的這四句鋪排,已經達到了突出劉蘭芝精于女紅,多才多藝,知書達理的效果,就沒有必要非得從八歲寫到十六歲。對于劉蘭芝“八歲至十二歲”的這一段生活未加敘寫,實際上就體現了“留白”的藝術原則,既體現了詩歌語言精練不啰嗦而又富有張力的特點,又給讀者留下了聯想補充的空間,從而彰顯了詩歌的藝術魅力。詩中只寫了“學織素”而未寫“學織錦”,也同樣是“留白”。因此,說是“一段受教育空白,該學的都沒有學”,“僅僅學會了‘織素’,而不會織錦”,恐怕不能令人信服。
二、關于“指如削蔥根”。
張老師先引出學生的疑惑:“(詩中)說她‘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一個如此勤于勞作的人,她的手怎會如此姣好?”據此提出疑問:“詩中所寫的辛勤勞作是在婚后,她結婚時間很短,手指的姣好又暗示她沒有經歷過長時間的艱苦勞動?!薄敖Y婚兩三年后,她的手依然‘指如削蔥根’”“說明了她對艱苦勞動的不適應?!边@些分析有諸多不合基本邏輯的地方。
首先,不合基本生活邏輯。即便如張老師所說,劉蘭芝婚前學織布裁衣只有兩年時間,可加上婚后辛苦織作的兩三年,總共也有四五年的時間,參加過勞動的人都有體驗,這完全可以使人的手磨出繭子來,也完全可以使常人的手變得粗糙起來。這是一。其二,手的姣好與否,在年輕時,并非一定和辛苦勞動完全相關,和天生“麗質”也不無聯系。許多在比較艱苦的環境中生活的女子,二十多歲了,她們的手仍然很姣好?!赌吧仙!分械那亓_敷該是個地地道道的勞動女子吧,按照張老師的邏輯,長期的風吹日曬,又怎么會有詩中描寫的那樣姣好可人呢?
其次,不合詩歌創作和閱讀的邏輯。劉蘭芝結婚究竟多少年?詩中固然有“共事二三年”之句,可又有“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驅遣,小姑如我長”的詩句。這兩處內容如何聯系?前者強調時間之短,后者突出時間之久,到底以何為定論的依據?我們能以常識去硬性判斷嗎?如果全部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去對語言較真兒,恐怕就不存在詩歌藝術了。中國古代藝術,特別是詩歌和繪畫,很重視寫意,也即重“神”而不重“形”,這已是常識。比如韋莊的詞句:“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卑凑找话闵钸壿?,長期在“壚邊”辛勞,又如何會“皓腕凝霜雪”呢?這里的“指如削蔥根”正屬于為了突出劉蘭芝的美貌而采用的古代藝術中常用的、在 “神似”而不在“形似”的寫意的手法。
三、對詩中“嬉戲”的理解。
對于劉蘭芝“八歲至十二歲”的生活,張老師“大膽推測:嬉戲”。列舉的三點理由中,且不說“其家境富有,不需要如窮苦家的孩子那樣早早地勞作”是否和當時也許只有富家子弟才能“入小學”“入大學”的現實相矛盾,也不說通過“兄長‘恐不任我意’言外之意母親是‘任我意’的”能否推出“其母寵愛”的結論。單就劉蘭芝臨別對小姑說的“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推出“人生如此重要的轉折點,悲悲切切的此情此景,還不忘‘嬉戲’二字,可見早期教育對其影響之深”而言,張老師對詩中“嬉戲”的解讀不顧民俗背景,實在過于草率。此“嬉戲”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貪玩“嬉戲”。教材下面就有相關注釋。當然,有些簡略。衡山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的鐘素云老師在她的《〈孔雀東南飛并序〉“初七及下九”意蘊淺探》一文中,對此則有較為全面的論證,摘要如下:“‘初七’與‘下九’是古代傳統的女兒節”“‘初七’即七夕節、乞巧節,在這天晚上婦女結彩樓,陳酒脯瓜果于庭中,拜月乞巧,也就是用針線做各種游戲,希望自己能像織女一樣心靈手巧?!薄懊袼讓W者指出,七夕節(即詩中的“初七”)婦女乞巧的原初意義實則與生育有關,寄托了婦女(特別是結縭多年尚未生育的婦女)渴盼懷孕生子的愿望?!薄啊戮拧?,婦女常在十九日置酒集會,游戲玩耍”做藏鉤游戲,“藏鉤游戲的原初意義可能和生育有關,‘下九’的‘九’字的意義也和生殖有聯系。”“劉蘭芝在即將離開夫家時提及‘下九’這一節日,實則是希望以后能和丈夫再團聚,自己能像鉤弋夫人一樣母以子貴?!?/p>
不同的文章體式有不同的寫作規則,只有用符合文體特點的方法才能夠正確解讀。對于詩歌,我們必須用讀詩的方法去解讀,否則就無法欣賞詩歌,自然也就無法去正確地教學詩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