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蓉殳
初中義務教育和高中基礎教育,都重視基礎,基礎包括知識系列,包括各種素養。基礎扎實了,思想才可能有飛翔的自由。每個學生都想成才,蘇步青說過:語文是成才的主要因素。教師教書育人,就一定要承擔普羅米修斯的使命!
語文老師應該規范地傳承祖國的語言文字,弘揚漢民族優秀文化,讓一個滿足了生活需求的人,同時又能探尋到一個無窮盡的心理世界;而這個世界,會愉悅有思想、有夢想的人,會讓有一定語言思維品質的人,感受到生活如花,但同時也深知,鮮花只會在風雨中綻放!
初中升入高中,多半會遇到一個語文學習的“坎”,這個“坎”會讓學生產生“今不如昔”的感覺:在閱讀的理解、分析上,在寫作的立意、布局上,都是一個難跨越的臺階,此時高一語文老師都會感到很棘手。要提高教學效率,關鍵是初中與高中語文教學之間的“銜接”。這個“銜接”,以前討論過,也落實過“銜接”的一些措施,但只是做了嘗試。為什么現在又提出要重視“銜接”?因為高中新生語文學習的初始階段,出現了一些知識與能力上的脫節。知識點上的缺失是一個現象;學習方法的保守、能力的薄弱、思維的單一等等,這些脫節客觀上造成了高一語文教和學之間的不平衡,這一現象在筆者任教的邊疆民族中學尤其明顯,很多初中時期由老師抱著教出來的優秀學生根本無法適應大容量而又靈活多變的高中教材。各地區普通高中可能都會碰到這種情況,只是程度輕重差別而已。今天把問題再次提出,顯然帶有普遍的現實意義。對此,語文老師必須要重視起來,想辦法提高理論上的認識,并且在實踐中,為這個“銜接”出謀出力。
二、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學習是終身的事,但義務教育和基礎教育是一個人走上社會之前的重要階段,初中語文老師承擔著語文學習跋山涉水過程中的開導作用。初中生有識字斷文的基礎,有面對學習、生活的課題產生思想的沖動,有嘗試各種新鮮事物的欲望。這個時候,語文老師的文化知識、文學底蘊、學養情操,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初中語文教學,聽、說、讀、寫,口頭的、書面的,每一項都要認真對待。一般語文老師只把完成教學篇目當成基本任務;其實更大意義上的任務,是要把傳授學生的知識轉化為學生的具體能力,以老師帶有創造性的個體勞動,讓學生在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方法諸方面有良好的心理因素,讓學生學得有興趣、學得主動、學得扎實、學得靈活。這是授之以魚和授之以漁的教學分界。從剛進高一的學生看,語文學習很多還是被動的、機械的,有的甚至還無所適從。但凡適應能力較好的,其初中時期所接受的語文訓練一定是多方面的、基礎比較牢固的。由此可見,基礎要扎實,打基礎不扎實或者說欠扎實,后面的學習就會有力不從心的可能。初中屬于義務教育階段,義務而不貽誤,老師在講臺上的由淺入深,由課本內到課本外,漸進過程全寄托在老師本身的功底和教學的精神上。
基礎教育和義務教育有著不同的目標和要求,國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強調:我國普通高中教育是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高等教育和職業發展、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國家教育,民族教育,站在教育教學的制高點,描繪一個國家的教育藍圖并落實最實際的措施,這都是為學生終身發展而考慮的,今天的學生是明天的希望,我們基層學校的老師,顯然是栽培幼苗、造就人才的直接施行者。高中新課標反復強調語文的核心素養,什么是語文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造”“文化的理解與傳承”四個方面。核心素養的所有要求,以“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為基礎,在這基礎上才可能有其他方面的開拓與發展。面對如此宏富的教育藍圖,語文老師在教學中落實當今語文核心素養,責無旁貸!而這些素養,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應當春風化雨般地進行,到了高中階段就應當更加直接明了。所以初、高中語文教學的 “銜接”,本質上體現了事物發展的內在關聯,我們有必要遵循教學規律,理順教學脈絡,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初、高中語文教學的銜接問題,應引起初、高中語文教師的共同重視,同舟共濟、勠力同心,義不容辭地想辦法解決問題。在解決“銜接”問題之前,更新觀念,某種程度上會產生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真正明白或者接受了一種理念,才能在教學實踐中隨時檢查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而嚴格要求自我,鉆研業務、講究方法、重視實效,一切為學生的發展考慮。
初、高中閱讀教材,包括現代文和文言文,篇幅上,有長短之分;內容上,有深淺之別。剛進入高中的學生原有知識在課文閱讀中常常不夠用,因此初高中語文老師應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文字,指準確認讀、規范書寫。我認為這一點非常重要,也是學生愛語文的基礎!
語法,文句表述好多沒有做到真正的或者說起碼的文從字順。因此,要教會學生剖析語言現象,認知主謂賓、定狀補(剖析時注意常用符號),否則碰到復雜一些的句子和句群,就影響理解了。
修辭,記住常用的幾種修辭格,如比喻擬人夸張等,在實際語言環境下,能借用修辭恰當研究具體的語言。語法修辭包括文言文中常見的詞法、句法及修辭。
語言基礎知識的補缺補差,可以通過梳理、規范性的練習給學生一個相對系統的感知。初、高中語文老師必須把大學學到的語法修辭邏輯學,結合教學對象,自由靈活地嫻熟運用,把純粹知識性的東西,通過你的教學變為學生巡游語文天地的翅膀。
閱讀是中學語文的主要任務。初、高中之間在閱讀上的區別,體現在理解鑒賞上,體現在思維的直覺、形象、邏輯、辯證上,體現在思維的批判性與創造性上。淺層次的閱讀,只需大概了解內容、概念化的人物形象、中心思想或者作品表現手法上的突出點即可;而深層次的閱讀,卻需要有思考的再創造。面對文本,個體的生活環境、家庭教育、經歷與經驗好多因素左右著學生的閱讀體驗。語文教學應該杜絕條條框框分解豐富生動的語言材料,杜絕讓學生圖解似的或者公式化地去適應應試模式。語文閱讀很重要的一點,是將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獨創性作為教師教學千萬不可忽略的一環,通過反復訓練來促進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
“對牛彈琴”一詞,傳統的認識是譏誚“牛”;毛澤東演講時舍去了譏笑牛的成分,而是批評彈琴者不看對象。閱讀中諸如此類的逆向思維很能激發學生的思想,從而讓閱讀充滿活力爛漫多姿。當然,解讀得在一定的語言背景下去演繹,約定俗成的文化意識還是得給以尊重和理解。基于此,中學語文鑒賞一定會出現被認同的自由的氛圍、放飛的思想。不管初中還是高中,在百花縱放的小說、散文、詩歌、戲劇中,教和學實在是大有舞臺。
語文學習的綜合能力,某種程度上寫作是一面鏡子。審題立意、觀點材料、謀篇布局、鋪墊呼應……這里主要講一講觀點問題。文章的靈魂、主心骨,就是作者想要告訴讀者的思想。記敘文通過記人敘事傳遞一種精神;說理文以鮮明的觀點表明作者的愛憎、褒貶、揚棄,從而起到明辨事理、揚善除惡、引導教育的作用。
寫文章樹立正確的觀點,不僅是寫作技巧的問題,而且是涉及到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問題。我們鼓勵學生有獨立的思考,創造型的思維,思想的火花讓人活得精神。具體指導時,要循循善誘。當今受西方思想的沖擊,一定程度上擾亂了人的觀念;社會潮流泥沙俱下,好多事霧中看花,撲朔迷離。這個時候堅持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是真正的難能可貴。中國的經典文化,穿越時空,作為精神圭臬,光照千古。批判性思維與堅持文化自信并不矛盾,問題是要教育學生以怎樣的眼光審視文化中的精髓,怎樣去辨識現實中的真偽,力求以正確的指導思想做到自律,體現慎獨,保持獨立而陽光的個性。在面對人和事物可以有多元化的思考的同時,能提煉一個激勵人生、照亮人心、從而放飛思想的為人接受的觀點,是寫作之關鍵。關鍵之處,老師的指導絕對是有大作用的。
語文學習長期見效,教學也如此。不管初中高中,盡心盡力、傾盡語文教學之熱情,將平時的語文教學,從語言運用到思維提升,在不可分割的語文學習的整體過程中,才能收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