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詠娜
教學策略是實施教學過程的教學思想、方法模式、技術手段這三方面動因的簡單集成,是教學思維對其三方面動因進行思維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那么在高中語文活動課中怎樣運用教學策略促進語文課堂的開展?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要在每一個孩子身上發現他最強的一面,并引導其天資得到發展。”高中語文活動課要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在學習活動的內容、形式、空間上具有開放性,活動過程又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可以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所以,它有利于促進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發展健康的個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在研究課題階段,首先老師把題目分發給學生,讓學生自由選擇,根據學生的課題選擇把學生分成不同小組,同時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盡量將能力強的和弱的均衡分配,并且根據學生的能力調整課題。針對這節課,我設計了三個問題:歌謠的定義、歌謠的歷史及價值、歌謠的現狀及意義,同時還有一個自主選題供學生選擇,按照這三個問題的難易程度分給三組學生,指定小組長,啟發他們用不同的形式來完成課題,讓每組的任務多樣化。最終,有的學生以搜集的視頻呈現研究成果、有的學生以采訪呈現、有的學生以圖片的形式來呈現,結果讓人非常滿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是個雙向的過程,學生的學習動力才是提高語文能力的內在因素。基于此,我在設計課題的時候,發現曾經風靡的校園民謠現在似乎已經落寞,民間的歌謠傳唱度不高,那么真實的情況是這樣嗎,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呢?我把我的疑惑講給學生聽,調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甚至平時不愿意發言的同學也主動參與了研究過程。
看看學生的展示成果:
情境一:
學生:我剛才演唱了《陜西人的歌》《武漢精神》《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這三首歌謠,是關于西安、武漢還有我們熟悉的經典民歌《茉莉花》。一個代表南方方言,一個代表北方方言,一個又是普通話的經典,我們把三首歌謠串起來,覺得很有趣味性,值得研究。
學生把不同區域的歌曲改編串燒,既有音樂形式的融合,又有內容的融合。可以看到,這次課堂真正觸到了學生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熱情。
情境二:視頻采訪
在研究課題中,很多同學走出教室,去采訪行人,過程很艱辛,但是對他們來講就是一次新鮮的社會實踐,同學們也愿意去做。
學生:大家先來看下我們的采訪。(觀看視頻,一名小孩介紹她對于童謠的認知,一名老人訴說對兒時歌謠的回憶。)
學生:對于傳統歌謠,老年人和小孩了解的比較多,年輕人知道的卻很少,主要以傳統的歌謠和兒歌的形式在傳播。歌謠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之一,作為最早的藝術和情感的載體有點落寞,它們理應得到保護與傳承。
情境三:自創歌謠
下面是學生創作的三首歌謠:
學生甲:在我們的生活中,節日謠普遍存在。端午節快到了,我創作了一首關于端午的歌謠,現在送給大家。
黃鶴樓,層層高,雕龍畫鳳好花描。
年年有個端午節,武漢伢們真逍遙。
芭蕉扇,手里搖,手扶欄桿往下瞧:
長江浪,水飄飄;采蓮船,碧玉簫,
細鑼細鼓只管敲。
學生乙:我懷著忐忑,懷著期待,即將步入高三,寫下這首詩,算作一種激勵吧,希望能不負韶華,不負初心。
十年寒窗 三輾彷徨
桂榜提名 不負期望
夏至未至 卻道離殤
清歌慢語 淚沾胸膛
前途未卜 君莫迷茫
金戰馬 紅衣裳
前途未卜 前途明暢
學生丙:明年我們武漢就要舉辦軍運會。軍運會的舉辦地就是后湖、光谷、沌口和黃家湖,兵兵是軍運會的標志,和平紐帶也是標志之一,我作為武漢人,很激動,所以試著寫了這首歌謠。
東方有一芝加哥
其名實為大武漢
后湖沌口和光谷
別忘了有黃家湖
兵兵手持亮火炬
來把軍人榮耀傳
和平紐帶隨星飄
軍民齊心共建造
黃鶴聞聲展翅歸
普天同慶軍運會
中學生帶著熱忱去查閱資料,但是畢竟人生閱歷和知識面的狹窄,在知識的探究、掌握方面存在短板,這時候學生之間的交流就顯得尤為重要。知識的交流既可以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同時也可以促使學生之間產生思維火花的碰撞。
比如在研究歌謠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的時候,有的同學談到了歌謠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有的同學則補充了井岡山歌謠,它在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和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我班還有一個壯族同學,談到了自己民族的女歌手——“劉三姐”,并現場為同學們演唱了劉三姐的歌謠。有的談到了曾經風靡一時的校園民謠,有的同學則現場彈奏當地的民謠。活動課說到底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所以,開展語文活動課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素質,讓學生、教師走向更廣闊的空間。
語文活動課是一種比較新穎的課堂形式,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做,活動的評價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的積極性。因此,在開展活動課前,教師應建立一套科學的評價方案,在活動結束時,積極開展多元評價。
這節課,我采取了學生評價、主持人評價、老師評價三部分相結合。主持人在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貫穿始終,活躍課堂,調動氣氛。老師的評價在中間部分和結尾處。
情境一:
主持人:謝謝。劉老師,您看了視頻,是否也覺得歌謠在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呢?
老師:傳統意義上的歌謠如勞動號子等,在現實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如江浙一帶四句頭,鄂西五句子,西北高原甘肅、寧夏一帶的“花兒”,陜北、寧夏甘肅等地的“信天游”等。
這段點評,就是老師主要答疑解惑,對大家比較薄弱的知識進行補充。
情境二:
主持人:最后請老師對這次節目進行點評。
老師:我記得2016年譚維維帶著華陰老腔走上央視春晚,當這些老人用自家的木凳,自制的琴弦,唱出了亢奮激越的歌曲時,我感動了;我還記得,湖南衛視主持人汪涵斥資465萬來保護方言,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今天,你們讓我看到了,生活中還有許多人在保護傳統歌謠,保護我們的文化,感謝有你們。
這一段是結尾處的評價,主要是對這節課進行總結與升華。通過多樣化的評價可以使學生提高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和文化素養。
總之,高中語文活動課通過多樣的教學方式和手段,運用策略提高教學水平,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