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志龍
民族地區受母語環境以及教育師資等因素的影響,語文水平一直得不到有效提升,尤其是民族地區學生聽說讀寫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對語文課本的理解、多元解讀、審美意識等方面,與漢族學生相比都具有明顯差異。但是語言作為人類溝通交流、表達情感的工具,具有較強的共通性,再加之民族地區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是同根同源的關系,因此在民族地區高中語文教學中探索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點,有利于民族地區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助力民族地區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進一步了解與認知,進而增強其語文學習興趣與民族自信心。
要想在民族地區高中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優秀傳統文化,語文教師就必須要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積極挖掘語文教材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內涵。
例如,在開展《師說》的教學時,教師就應當引導學生去探索和了解課文所承載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理念,指導學生去欣賞和學習文學藝術特色,推動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充分認識。
又比如在開展《動物游戲之謎》教學時,該篇課文雖然是一篇科學小品,但是作者所想要表達的并非僅僅是關于動物游戲的研究成果,因此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如下內容:1.對于地球而言,人類并非具有唯一性,動物也有自己的生存規則,在動物世界也有民族與自由;2.人與動物之間并不存在絕對的分界線,彼此應當和平共處。通過對這些思想內涵的探究,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民主、自由、尊重、平等、友善與和諧的思想,而這也恰好就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繼承。
新課標指出:“各個地區都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社會以及人文等多種語文資源,教師必須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善于利用和開發這些資源。”對此,民族地區語文教師要善于借助課外能力訓練,充分利用鄉土資源,將優秀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結合起來。
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民族手工作品,利用閑暇時間進行攝影,并在課堂中進行展示,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激活學生思維,拓展學生視野,進而加深對民族文化的理解;或是通過民族舞蹈來引導學生認知不同的民族文化,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語文寫作,結合本地民族文化以及人文景致,讓學生通過觀察、寫作來展現對地方特色的贊美,借助當地的自然風光、民俗文化、風土人情來多角度開展寫作訓練,不僅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寫作水平,鍛煉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可與關注。
在民族地區高中語文教學中,綜合活動的開展是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教學活動中,受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很多教師認為開展語文課外實踐活動不僅影響教學進度,同時也不利于學生語文成績的提升,因此對課外綜合活動避而遠之。其實不然,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的活動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對此,可以結合語文教材內容以及培養目標,立足于民族地區優秀傳統文化內涵,開展“游學體驗”實踐活動。由學校統籌安排,班主任與語文教師牽頭,組織 “國學之旅”。借助民族地區豐富的文化底蘊,精心設計國學活動行程,每到一個景點都可以安排一次有意義的主題活動,了解當地民族文化,對其蘊含的民族內涵進行深刻體會。通過社會綜合實踐活動,傳播正能量,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比如,可以開展“尋訪孔子故里、傳承儒學經典”的主題活動,與課本內容結合起來,一步步去探訪孔子這一偉人的生平事跡,并通過集體吟誦《論語》等經典課文,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對這位萬世師表的敬仰之情。
“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是我們都深知的傳世理論。民族地區高中語文教學應當積極滲透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學生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提高民族地區學生語文學習水平的同時,也將其培育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素質高尚的新時代接班人,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