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教育研究培訓中心)
本成果來源于成都市教育局重點改革項目“成都市區域教育聯盟互動發展實踐研究”的子課題“區域聯盟教育科研互動策略研究”的改革實踐成果。該課題于2015年1月在總課題指導下開展項目研究,2016年5月在成都市教科院立項,2018年6月在總課題的統一安排下結題。
1.破解聯盟互動淺表化,缺少針對性的問題
龍郫互動屬于政策性很強的工作任務,兩地教育局和學校積極主動作為,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人員融合、制度融合、教研融合、資源融合等方面都開展了具體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經驗,但整體感覺是工作目的性不強,融合度不高,沒有找到雙方的沒有真實的需要和共同的發展利益。本成果可實現了人員的互訪有目標和任務,雙方相互參與活動能針對彼此的需要。
2.聯盟互動載體不佳,實效性差的問題
兩區的互動不論教育局或是學校,都是互通信息,彼此邀請,相互參加,其中以學校的相互參與為最多,但分析學校的互動內容,多為教研活動、德育活動的相互參與,或有雙方教師或學生共同展示,交流的內涵比較膚淺。
1.在系列的培訓活動中實證共同培訓的內容選擇策略
從2015年開始,雙方教科活動進行了15次有針對性的科研培訓活動,活動內容形成了以科研流程為線索的序列和以科研關鍵問題為主題的問題聚焦、成果提煉等培訓。通過全面實施和重點實施,實證了互動培訓的幾個有效培訓點為方案撰寫、報告撰寫、問題聚焦與成果提煉。
2.在論文評選和發表的載體建設中實證引導教師科研的策略
2016年在繼續深化培訓策略的基礎上,我們又開展了論文評選和互動和為雙方教師提供發表平臺《課改在線龍郫專刊》的互動策略,以解決教師個人科研成果得到認可的問題,引導教師從科研的成就感中找到科研交流互動與自我實現的平臺。研究形成了文章選擇發表的策略。
3.組織的結對賽課活動中實證激發雙方深度互動的策略
2017年下半年以來,我們開展了雙方學校的互動捆綁賽課活動。在市教科院的指揮下開展兩區的結對學校賽課活動,在評分標準中加入對雙方課題改革的要求,充分整合思想、觀念和技術,得到需要的效果。研究形成了結對賽課的策略。
1.提出了聯盟科研互動的三個基本主張
聯盟科研互動是促進雙方科研均衡發展、城鄉一體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教育質量均衡化的重要途徑。
在互動的實踐中,雙方都認識到,雙方的學術交流和學術互動,可以互通有無,相互啟發,對工作方法的改善,對工作技術的改進,以及對質量的提高都有著促進作用。如郫都區的科研資助和獎勵措施對龍泉驛區的科研支撐體系建設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和啟發意義。而龍泉驛區的微型課題推進方式,也對郫都區科研的群眾化提供了學習的參考。其均衡的價值就表現為思想、觀念的交流融通,方法、技術的互相學習。
聯盟科研互動是實現教師思想融合、觀念融合、文化融合的重要平臺,可以為教師的發展創建更多機會,對促進兩區教師的專業成長、培養科研型教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大家都認識到,一個區的范圍是很小的,對教師的視野明顯有制約;而兩區交流后,優秀學校和不足的學校都能從對方看到自己的問題,也能從自己的發展為對方提供學習的參考。
2.形成了科研互動的“培、管、曬”策略
(1)培:針對共同問題的“合力——有序”的有效培訓策略
“合力——有序”的培訓策略,是指在面對具有共同需求的培養對象時,雙方科研力量聯合起來,形成一個相對更有力培訓團隊,按照對象需求的輕重緩急進行有序培訓的一種方略。這個策略包括三個基本要素:一是培養對象的需求。包括新上任的教科室主任的崗位職能培訓,課題新立項人員的研究培訓,課題研究進程中共同問題的解決等。這個可以通過每年的調研和根據以往的經驗進行判斷。二是雙方科研力量聯合。
(2)曬:針對交流內涵的“促曬——評比”成果互融策略
“促曬——評比”成果互融策略,是指為融合雙方改革成果而實施的以競賽和評比為主要手下段的互動方略。其具體做法包括以下方面。
成果互融策略,核心是突出成果的深度互學與深度融合。而深度融合的關鍵是體驗式學習,而捆綁雙方的競賽活動就是最好的載體。這個策略的載體很多,結對評比形式既可以是融合教學成果的賽課,也可以融合教育成果的德育活動評比、主題班會課評比等。需要注意的問題有三:一是雙方的成果要具有可推廣性,前期有實踐驗證非常必要。二是結對競賽的單位和教師的榮譽感和進取精神需要通過結對形式的表彰和獎勵來激發。三是競賽不考慮對教師個體素質的要求,給雙方學校準備的時間一定要充足,使他們能夠用更多的時間去互相了解和交流學習。
1.雙方教研部門的互動加深
工作的開展使教師的科研素養迅速提升,課題的研究的質量也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兩區教育研究部門,就開展賽課和科研培訓進行了6次研討和9次培訓活動。
2.雙方工作的立足點更實
通過問題導向、工作聚焦、人員合力、改革同步的實踐推進,使立項課題數量逐年上升,一是省市級課題。雙方每年均有1項省級課題立項,市級課題立項各為5項(每年不少于5項),居于全市前列。學校、教師申報區級課題的積極性、數量、質量均有明顯地提升。學校、教師對從事教育科研的過程體驗、效能感顯著改善。教師申報微型課題數呈爆發式增長。每個區每年的微題課題數在600~800個,有1000左右的教師參加,占教師總數的四分之一。
通過區域課題的實施,促進了雙方教師的深度合作,推進了教研工作的深度,提升了教師思考教學的理論高度,達成了共同的改革主張,形成了雙方可以互相借鑒的教學成果,促進了教師的教能走到更遠,走得更好。如,郫都區的三環五學、生命教育,龍泉驛區的三課四學、三性教育,均在雙方的課堂中和教學活動中展示出來。
聯合科研培訓策略是有效的互動策略,但需要選擇最重要的內容點進行培訓,一學期的次數應該控制在2次以下;培訓可以采用到學校進行巡回培訓或跟進式科研培訓,這是教師最歡迎的一種方式;網上培訓資源的共享非常有必要,但利用網絡進行培訓是非常低效的方式,與理想的目標之間差距很大。教師更喜歡能夠互動的培訓。
科研互助支持策略是整合雙方力量的有效互動方式。協調聯盟雙方的觀念、行動非常有必要,可以在雙方規劃和計劃對接的情況下,雙方自主選擇合作的內容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