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煙臺蓬萊經濟開發區小學)
2016年的《山東省中小學德育課程一體化實施指導綱要》指出:“提高育德能力。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將學習實施《指導綱要》納入教師培訓計劃,深刻領會《指導綱要》的核心要義,不斷增強廣大教師立德樹人的意識,提高師德修養和育德能力。”但是,小學生很多時候會因為年齡和經歷的限制,對于課本中的很多內容僅靠教師的理論知識講述和課本上簡單的繪本幫助,是無法深刻理解的。所以,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要抓住學生愛玩愛聽故事的天性,利用故事教學法來抓住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和學習興趣。
在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存在著教師綜合德育方面知識的欠缺和忽略學生主體地位的兩大弊端。小學道德與法治在小學階段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國剛剛在小學道德和法治教育課程上進行改革,所以教師很多開展德育以及法治教育方面的實際教學經驗較少,在相關教育活動開展方面還沒有形成較為完善的教學理論,導致在具體教學環節當中,教師的教學理論過于落后,教學內容設定的難度不符合學生的認知理解水平。各種突出教學矛盾的存在,嚴重抑制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工作開展的成效。而且在教學過程中依舊沒有做好從教師主導到教師引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轉化,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效果。
1.故事教學法的特點
故事教學法最大的特點就是樹立起了以學生為本的課堂理念,改變了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構建了和諧的多互動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一種平等、輕松、和諧的氛圍中展開學習,更有助與學生思維的活躍和知識的接受與理解。故事教學法就是將晦澀難懂的道德和法治精神轉化成學生能夠理解并且產生興趣的簡短小故事,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明白其中所包含的深刻到的和法治理念。
2.與學生性格相適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
對于小學生來說,興趣是他們最好的老師。所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運用故事教學法就很符合小學生對于故事的熱情和好奇心,也能夠滿足他們對于知識的需求,也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小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
比如,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0課《吃飯有講究》中就有《我在餐桌上》這樣一個繪本故事。該繪本選擇了在家吃飯時的典型場景,共四幅圖,第三幅配有“阿嚏”兩字,第四幅配有“謝謝媽媽!我自己來吧。”兩句話。繪本所呈現的內容簡單、明了,但沒有相對應的問題。此時,教師不需要直接告訴學生這個小姑娘做得正確與否,而是可以結合本課具體的教學目標讓學生知道并學會吃飯時的禮貌來設計問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吃飯時的行為思考:小女孩的行為習慣是否正確。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夠讓學生隨著問題進行自己的思考。同時,這樣的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符合學生的性格和認知規律。
1.教師課前精心準備,巧用教材
小學思想品德的新教材《道德與法治》的改革,不僅僅是只對原教材的內容進行了修改完善,更是根據時代特點和學生需求,從框架、結構、內容、立意等多個方面進行了重新設計,所以教師在課前要根據課程主題和班級內學生的特點準備授課內容,充分挖掘教材中具有深刻意義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知識點。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充分利用和發揮新版教材的內容,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效率。
2.抓住身邊真實故事,觸動學生心靈
很多時候,教材雖然經過改編,但是大體的內容和實質性的故事卻是經過長期教學實踐得出來的,不可能有大的改變。所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要學會以教材為根本,以真實小故事為出發,根據教材的要求,學會引用一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真實小故事,來觸動學生的心靈。只有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真實故事,才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也才能讓他們真正的明白故事中所包含的德育精神和道德品質,所以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多觀察發生在身邊具有教育意義的故事,然后在課堂上分享,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積累一些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小故事。3.掌握講故事技巧,把故事講的“趣、精、新”
教師在課堂中利用講故事法來授課,可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德育知識和思想道德。但是教師在利用講故事法的前提是要掌握講故事的技巧,能夠把故事講的“趣、精、新”。所謂的“趣”,顯而易見,就是指教師所分享的故事要有趣,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能夠吸引學生在課堂中的注意力,而不是跟理論知識一樣生澀難懂,這樣就起不到幫助學生理解的作用;所謂的“精”,就是指教師分享的故事要簡短并且富含教育意義,如果教師在課堂中講的故事過長可能會產生的后果就是,大量占用課堂時間,導致后續課程學法進行,而分享故事的時間過長也會導致學生注意力分散,無法起到故事法教學的最初目的,所以教師課堂小故事要“精”;所謂的“新”,就是指教師在課堂中分享的小故事要新穎,不能是老生長談的故事。比如,“我在馬路邊撿到一份錢”這樣的故事,可能是學生聽過很多次的,如果教師繼續在課堂中講述,就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師在課堂中講述的故事要“新”。
4.注重互動,讓學生相互分享故事
新教育改革下的教育課程就是要求教師在課堂中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不在一味地進行理論知識講述,而要關注學生反饋,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利用故事法授課的過程中要學會課堂留白,給學生思考和參與到課堂中來的空間,而且教師在講故事的過程中也要注重與學生的互動,在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引起情感共鳴。而且教師也要多給學生表現的舞臺和機會,讓他們也能夠在課堂中進行故事分享,講述自己的經驗。
“加強法治教育,提高青少年法治素養,將《憲法》作為中學法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使學生逐步樹立法治意識、法治思維,養成遵法守法行為習慣。”這是《山東省中小學德育課程一體化實施指導綱要》提出的目標和要求。小學道德與法治對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要發揮好自己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重要引導作用,充分利用好小學生的性格和年齡特點的,發揮故事教學的最大優勢,讓學生在故事場景中以更深的理解道德觀念和法治知識。教師可以通過將故事與學生性格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課前準備教材,利用精心準備的真實故事,觸動學生心理,與學生互動,最大限度地發揮故事教學法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