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石油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指出:“爆炸式”教育方法強調一瞬間的突然影響,這種影響一旦作用于孩子心靈可以伴隨學生一生并使人的性格得到矯正。這種教育方法主要利用了道德和心理,尤其是情緒方面的影響,使“誤入歧途”的兒童在性格上發生改變,從而逐步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1.一句話對孩子一生的改變
一句話可以改變一個人,“后進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老師一句鼓勵的話語、贊美的眼神而改變他們的命運。一位任教多年的老教師曾收到一封郵件,這封郵件是他教過的一個學生寄來的,信中提到了這樣一件事:學生稱自己當年由于學習成績不好,從實驗班淘汰到普通班,當時內心很是絕望,一來覺得很丟人,二來覺得對不起日夜為自己操勞的父母,因此自暴自棄,情緒大受影響,成績也日益下滑。然而,偶然的一次考試,這個學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老師為了鼓勵他給他的評語是:“這才是我心目中的你!”學生在信中告訴老師,正是老師的這句話,在當時給了他無限的力量。從那之后,他便重拾自信,為了不辜負老師的信任,學習也更加刻苦,成績直線上升。可見,正是因為老師當年那句話,才使這個學生的人生有了轉折。
2.紅標簽對孩子潛力的激發
“標簽效應”是心理學中的一種說法,它指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簽時,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并使自己的行為與標簽的內容一致。針對心理學中的這種“標簽效應”,教師不應對一時有不良行為的學生進行持續性的否定,不自覺地給學生貼“黑標簽”,導致學生向不良方向發展。相反,教師應該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風景,都有自己的“閃光點”,要學會給孩子貼上一枚“紅標簽”的心理暗示。這也是教育界常說的一句話:“對于孩子要多表揚,少批評,表揚要在課堂上,批評要在辦公室。”這樣就會使“后進生”意識到自己并非一無是處,并按照好的“標簽”去約束自己,久而久之,“后進生”也會變為“優等生”。
3.信任對孩子心靈的感化
教師對學生的信任可以感化學生的心靈,是對學生深層次愛的體現。這種愛并不一定要通過語言表達出來,而是體現在教師和學生交流的點滴互動之中。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在當校長期間,曾派一名學生去取錢,與其他學生不同的是,這名學生有偷東西的習慣。在接到馬卡連柯的任務時,他自己也表示很驚訝,反問馬卡連柯說:“校長,如果我取了錢,不回來了怎么辦?”馬卡連柯隨口說:“怎么可能?我相信你是一個誠實的孩子。”不久之后,學生拿回了這筆錢,讓馬卡連柯重新數一遍。馬卡連柯看都沒看說“你數過就行了”,并隨手把錢扔進了抽屜。事后這位學生再回想在取錢路上的情景時說:“要是有人敢在路上襲擊我,我一定會和他拼命到底,來保全這些錢不會被搶走!”正是因為馬卡連柯表現出對學生的信任與愛,才得以使他的心靈受到感化和觸動。
4.肯定對孩子潛能的激發
教師對于學生的肯定可以產生一種奇妙的力量,尤其對“后進生”更是如此。作為一名教師,需要以欣賞和肯定態度對待學生,捕捉學生的每一個閃光點,并用贊美的語言來表揚和肯定學生。那么,學生也會改變以往的不良行為,逐漸向好的方面發展。我國著名教育專家王金戰在高中當班主任時,曾帶過一個經常曠課、考試倒數的學生。在一次月考中這個學生仍然是倒數第一,但是不同的是,這次與倒數第二的差距縮小了30分。王金戰就借此機會鼓勵他:“高中三年一共有八次大型考試,如果每次考試都能縮小30分的話,你考像清華北大這樣全國頂尖的學校都沒問題了。”受到老師的表揚后,這個學生看到了自己的潛能,帶著老師的這份認可,他更加努力刻苦地學習,最后真的考上了北京大學。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教師應該更加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多給學生一些鼓勵和贊美,這樣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1.挖掘“后進生”內在的潛能性
一句包含愛心的、善意的激勵,可能會點燃“后進生”心中希望的火苗,使他們在認可自己的同時,也能夠激發其學習的潛能性。生活中,我們不難看到一些叛逆的被大家所公認的“壞孩子”,但如果這些所謂的“壞孩子”能被加以用心指導,他們很快就會改掉原來的惡習,從而產生對學習的積極性。美國教育之父卡耐基便是這樣一個例子,卡耐基在兒時由于經常惹是生非,便被大家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簽,直到她的繼母出現,繼母并沒有像其他人一樣也認為他就是壞孩子,相反她認為卡耐基是一個極其聰明的孩子,只是還沒找到可發泄熱忱的地方。不僅如此,繼母還發現了他在寫作方面的天賦,并在寫作上給予了他很大的肯定。之后,他在繼母的鼓勵下,開始積極學習寫作,出版了多部暢銷世界的著作。
2.提高“后進生”自我的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的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該理論認為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當一個人認為自己能夠勝任某一事物時,他就有很高的自我效能感,自信心也隨之提升。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一項“未來發展趨勢測驗”的實驗,該實驗從一到六年級里選出了一批學生,這些學生被認為是“將來有好的發展前途”的人。幾個月之后,羅森塔爾再次對這些學生進行復查,令人驚訝的是,名單上被選出來的這些學生無論是成績上還是人際交往方面都比之前有了很大進步。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對于學生更多的關照與認可,會像一面“認知鏡”一樣反饋給被認知者。如果一個教師相信他的學生是善良的、有作為的,那么學生就真的會創造無限可能性。相反,如果一個教師認為他的學生是不聽話的、沒出息的,那么學生在老師的這種消極影響下很可能會漸漸走向平庸。因此,對于“后進生”而言,教師的積極暗示對他們的學習和成長尤為重要。
3.消除“后進生”自卑的心理障礙
在“后進生”的諸多特征中,自卑是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特征。一個人一旦沒有了上進心,他的聰明才智也就無從發揮,長此以往,會逐漸形成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與時常得到老師關注的“優等生”不同的是,“后進生”經常被老師忽視,現實中多數老師往往用“有色眼鏡”去看待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認為他們是不可教化的“頑石”,這不僅阻礙了“后進生”對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會使他們對待學習的態度越來越消極。這時,老師不妨換一種角度去審視這些所謂的“后進生”,你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是一道獨特的風景,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教師不經意間的一個微笑,一次由衷的肯定,能夠及時消除“后進生”的自卑心理,為“后進生”開啟“希望之窗”,給他們開辟另一片天地。因為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啟迪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