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臨沂第二十九中學)
1.預習可以為上課做好知識上的準備,提高聽課效率。有經驗的老師都知道,有些學生學習差的原因是上課因聽不懂而趕不上老師的講課進度,而聽不懂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上新課時所需要運用的舊知識不會或遺忘了,由此造成了頭腦中知識序列的中斷。預習就可以溫故而知新,能有效地接續這個“中斷”,提高聽課效率。如7AUnit 1主要學習了一般現在時態,雖然小學有所涉及,但經過了一個暑假學生對這個知識印象已模糊,教師要及時布置學生認真預習,為知識的擴展作好鋪墊。
2.預習可以提高聽課的目的性和針對性。預習是學生提高課堂效益的重要條件,學生通過預習,可以初步掌握新課的框架,找出新課的重點,及時發現疑難問題,還可以溫故而知新,把新舊知識連接起來,避免了聽課的盲目性與隨意性,目的性和針對性強了,注意力就更容易集中。
3.預習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自學能力只有在自學活動中才能發展起來。預習是學生首次獨立地接觸新知識點,在預習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經過自己閱讀、自己判斷、自己動手、自己思考等,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久而久之,自學的能力就形成和提高了。教師如能從剛開始學習英語起就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學生就能更快入門,并為進一步學習做好準備。
1.要培養堅持預習的習慣。不少學生沒有認識到學習過程中預習的重要性,或認為可有可無,或時斷時續不能堅持。要改變這種狀態,教師本身要能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把它作為一項學習制度來抓,重視學生預習方法的引導和檢查,使學生逐步養成預習的好習慣,才能達到“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的效果。筆者在平時教學過程中觀察到,學生能否堅持預習,在知識的接受上是有明顯差別的,這種差別甚至于會影響今后的英語學習。
2.要明確預習的目的、要求。要避免盲目的預習,必須要了解老師的預習要求。一般來說,預習要求要有“四性”:(1)可接受性。布置預習作業時要考慮到學生能力限度,既要使學生可以接受,更要使學生樂意接受。(2)趣味性。預習后學生上課感到輕松,興趣也就增強了。如何因勢利導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呢?我在布置預習時也充分考慮了這一點,力求形式靈活多樣,新穎獨特。(3)啟發性。只有積極地啟發學生的思維,才能真正地體現預習的效果。(4)合理性。教師要針對需要,精心設計預習要求,處理好預習和減輕學生負擔的關系,不然反而會加重學生的負擔,使學生失去興趣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
3.要突出預習的重難點。如果是預習Reading,重點是聽錄音,畫詞組找句型;如果是預習Grammar部分,重點是掌握結構;如果是預習單詞,重點是拼讀,讓學生清晰知道每次預習從哪兒展開,到達什么程度,重點在哪兒,難點又在哪兒。
良好的預習習慣,對學習活動所產生的積極作用是難以估量的。因此,我們應該采用多種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
1.堅持聽錄音。預習習慣培養的第一步便是培養學生堅持聽錄音的習慣。小學英語學習就是從模仿開始的,課堂上模仿老師,課后模仿錄音。在英語起使階段,能不能聽錄音,會不會聽錄音,愿不愿聽錄音對一個學生今后的英語學習是相當重要的。錄音能教會學生純正的發音,嫻熟的語音語調。特別是對低起點甚至零起點的學生來說,聽錄音尤為重要,它能使學生減少學英語的畏懼心理,減少朗讀中的失誤,嘗試朗讀的快樂。到了九年級也不要因為忙于句型、語法的學習,而忽視聽錄音的重要性,聽錄音的習慣要始終伴隨英語學習。
2.學會使用字典。預習時對于不認識的單詞,要通過查字典在單詞旁注上音標、含義,然后跟著錄音拼讀至初步掌握為止,在課堂上老師講解時就印象深刻了,同時也能盡快掌握單詞或知識點。我們教師要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的良好習慣。
3.良好的朗讀習慣。同樣背幾個單詞有些同學只要幾分鐘,有些同學背半天也背不熟,這是為什么呢?宋代著名學者朱熹說過:“讀書有三到,謂眼到、口到、心到。”預習中,應把握這“三到”,這“三到”之中,關鍵是“心到”。預習中,朗讀對話、背誦詞匯時,要做到眼看、口念、心想,加之手畫,這樣既有助于發揮多種器官并用的作用,又可保證精力集中,從而有效地提高預習的質量,保證預習達到好的效果。
通過這一段的教學反思與實踐,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對促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