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通大學教學質量管理處)
近幾年,各地政府開始重視兒童青少年校外教育,紛紛建立運動場、科技館、少年宮等兒童青少年活動場所。僅2012年,全國就建設博物館4700個,平均每年以100個左右在增加。不過,最近有報道,一些地方新建的場館,要么冷冷清清、門可羅雀,要么成了培訓機構“興趣班”、“特長班”的培訓場地。與此同時,一些城市的中小學卻在重復投資,在校園里建設“室內自然實驗室”,其結構、形態、規模幾近城市自然(科技)博物館。這種現象突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場館和學校應該加強溝通、聯姻,積極拓寬場館功能,發揮其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
美國學習改革委員會將“場館”定義為一系列具有教育意義的社會資源的總稱,既包括博物館、圖書館在內的室內機構,也涵蓋動、植物園、體育場、活動基地等室外場所。目前,我國的一些地方在場館建設中,往往追求“大”“新”“奇”“特”,很多專門性的博物館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這些建設可能都是出于需要,無可厚非,關鍵是,我們不能只追求數量和名稱,更應該考慮這些博物館、科技館的功能發揮。筆者以為,場館建設中除了要考慮場館的常規要求外,還應該考慮如下方面:
博物館不僅是人類文明的保存和傳播地,更是一個社會的歷史記憶。西方文化中的“博物館”,其“博”不僅囊括考古、歷史、自然、科技類,還涵蓋美術、設計和收藏等內容。在美國,甚至植物園也歸于博物館之類。涵蓋面廣,信息豐富。西方一些國家的博物館也曾有過主要用于小部分精英研究、展示的階段,但在近代化進程中,他們在博物館建設和功能定位方面開始轉變理念,場館由收藏、展示為主,轉變為吸引大眾參與,實現大眾教育功能為主。例如,德意志歷史博物館的公共教育細分到了成人、青少年、兒童、教育工作者等不同類型,而每個類型中又有不同的主題。再如奧賽博物館,其作品以印象派等現代藝術為主,相對抽象和難以理解,但該館針對小學生專門開辟引導性游覽,講解員選取在美術史上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帶領小朋友們圍坐在作品前,講述作品故事,以“講故事”為主要游覽線索,引導小學參觀學習。
當前,許多地方的博物館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一方面,可能是因為貪大求全;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對本地歷史文化深挖不夠。筆者曾經參觀過英國約克郡的一個博物館,這個博物館與我們一些地方的比算是“小弟”,但這個博物館集中陳列了約克地區的歷史,特別是古代約克郡人的生產工具、居住房屋、移民遷徙、生活方式、動植物等。在我們參觀的同時,一組組由博物館人員和學校教師引領下的學生也在“考察”。后來知道這些孩子是在“上課”,利用博物館學習是學生課程學習的重要方式,他們的文學、歷史、地理、藝術等課程都可以利用博物館學習。從一個角度可以看到,國外場館的設計和布置就已經考慮到了為當地學校、家庭的兒童青少年學習服務,充分注意到了地方性和共享性。
我國的博物館、科技館一般配備講解員,主要是接待和講解。國外場館在人員配備上,除了講解員外,一般還會有“場館教育員”。這個崗位人員負責引導學習者(包括成年人)在每個展品區域找到自己感興趣,或者有意義的展品。為學習者提供學習館內資源,輔助甚至擔任學校的兼職教師角色。他們都經過專業培訓,特別在與不同人員溝通、場館資源與學習整合利用方面有相關能力。澳大利亞一所小學的學生利用社區圖書館探究“大米”主題,圖書館的“場館教育員”配合學生,為學生提供大幅的世界地圖,幫助孩子認識地圖,教小孩子怎樣在地圖上查找生產稻米的國家和地區……場館教育員實際上承擔著校外教師的角色。
場館應該主動與周邊的教育機構聯系、推介。這方面,一些國家的場館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例如,德意志歷史博物館以該館公共教育部牽頭,柏林十幾家大型博物館每個月會針對公眾教育活動召開聯席會議,定期與柏林的一些教育機構聯系和協調。學校可以通過網站、宣傳冊以及組織一些宣傳活動,向包括附近學校在內的社區介紹學校可資利用的各種資源。場館應該積極主動與學校溝通,掌握附近學校的教學計劃,在場館的時間、空間方面預留供學校利用的計劃和方案。同時,場館還可以有針對性地開發一些供學生假日自主學習活動的項目,吸引青少年的興趣,促進他們主動利用場館進行多樣化學習。
美國學者克努茲在《我們如何學習》中認為,學生的學習應該包括“內容”“動機”和“互動”三個維度。在內容維度,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和技能并不是學習全部內容,通過場館學習,可以發展學生包括理解原理、文化體驗和學會人際交往等能力。Rickinson研究也發現,類似科學博物館的學習環境會帶來學生多元化的學習成果,包括認知、情感、社會交際等方面。從在動機維度看,Bartels等研究發現,圖書館、博物館以及公園等所謂“非正式學習”環境,能夠減少學生對學習的恐懼和壓力、增強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同時能使學生學到更多特定領域的相關知識。在互動維度,場館教育中有各種人際互動,尤其是在非正式學習中,兒童需要與陌生參觀者一起組成臨時學習共同體,這為兒童的人際溝通、合作能力鍛煉提供了機會。
1.學校領導、教師應該熟悉和主動溝通場館,了解場館已有的各種可資利用的資源和條件。教師可以根據學科內容、學生的年齡、興趣等特征,與場館溝通,結合場館時間、空間、資源等條件許可,制訂場館利用計劃。筆者近期的調查發現,一些學校就像駐扎在社區中的軍事基地,很少與社區互動,不僅校長、教師都不太了解社區究竟有哪些資源可供學校利用。所以,當務之急應該轉變學校辦學方式,開門辦學,主動利用是學校擴大教育資源,爭取全社會真正關心和支持教育的有效策略。
2.教師應該將場館教育資源納入綜合實踐活動、探究性學習等課程開發中,設計若干探究主題,促進學生利用場館學習。新課程改革提倡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學習都需要一定的資源支持。學校管理者和教師需要用更加開發的理念與視野來組織學生學習資源。我們的一些學校習慣于單打獨斗,比較缺少尋找和共享資源的習慣。改變這種狀況的辦法是,在鼓勵教師溝通和了解周圍社區的場館資源的基礎上,學校應該要求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將場館教育資源納入課程開發視野,盡可能充分利用校外資源,引導學生學習。
3.學校應該為學生課外和節假日利用場館學習提供時間。調查發現,不少學校的學生從早到晚基本上被“圈”在學校的教室里,很少有時間和機會走出校門,接觸社會。學校可以通過設計學生課后學習任務的形式,要求學生自主、合作利用社區場館資源進行學習。還可以將類似的學習任務安排在節假日,促進學生利用場館學習。
綜合起來看,發揮場館的教育功能需要場館、學校、學生、家長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尤其場館和學校要相互溝通、合作,雙向建構,從時間安排、空間布置、資源準備、項目計劃和人員配置等方面籌劃、設計。在場館和學校合作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是雙方需要解放思想、開發心態,以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學生的多樣化發展為各自目的。同時,還需要政府通過政策規定與效能評價層面引導場館與學校合作,使場館和學校彼此愿意走到一起,這樣的“聯姻”才可能會具有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