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科技大學)
隨著社會科技與經濟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已成為當下人們學習生活、溝通交流的重要載體,大學生作為高學歷、高技術群體“每日必網、無網不在”已是他們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傳播學者Henry Jenkin曾提出“參與式文化”的概念,指出當公民的網絡化參與的水平達到一定的標準,那么就能創造一種社會的情境,公民主動成為社會文化的創造者,但是如果公民的素養不足以這種情境得到維持,則未來社會的傳播形態則有可能倒退。所以注重公民網絡素養的培育,不斷提升網絡文明素養,對于實現網絡強國戰略意義非凡。
網絡素養一詞最早起源于1994年,由美國學者C.R.Mc Clure首次給出明確界定,強調網絡素養是個人識別和運用互聯網的能力,可以分為技術和知識兩個層面。國外專門針對于網絡素養教育的獨立研究成果近年來才略有出現,以往多蘊藏于對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之中。近年來,對于大學生網絡素養或網絡文明素養受到學術界越來越多的關注,提升大學生網絡素養成為各大高校的戰略性任務,主要有以下幾個層面的原因。
1.大學生群體是網民群體中的重要力量
根據中信辦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8年6月,我國的網民總數達到8.0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7.7%。我國網民以青少年、青年和中青年為主,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27.9%。目前階段在校的大學生群體,從學歷層次和年齡結構來看,博士在校集中在88后和90后,碩士在校集中在93后,本科在校集中在95后,2018年秋季入學的新一屆本科生,00后的“千禧寶寶”成為新生力量。這樣一批高學歷、高技術、高素質的在校大學生群體是伴隨著中國互聯網絡興起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屬于中國網絡的“原住民”群體。他們具有在網時間長、思維活躍、網絡參與率高等特點,這就決定著大學生群體成為了中共網民群體中的重要力量之一,他們的網絡素養的高低對社會的網絡環境有著重要影響。
2.加強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有助于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2014年5月4日,習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說道,“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習總書記高度重視青年的成長成才,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更應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目前的網絡環境魚龍混雜,在線下世界,多年的依法治國,我們有著一套完備的法制體制,對于公民的法制體系和道德體系都有非常明確的要求。然而,我國互聯網的1993年開始起步,1997年快速增長,只有短短20年的發展,在網絡安全、網絡規范、網絡素養等方面還存在很大的短板,不良信息如同網絡毒瘤還在蔓延。大學生處于思想活躍、但是涉世不深,價值觀還未完全形成,學習生活離不開互聯網絡的使用,這些不安全的隱患成為了大學生正確價值觀念養成的巨大威脅。所以加強大學生網絡素養的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網絡信息識別能力、讓大學生能辨是非,明黑白,以自身作則,抵御不良信息,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傳播者,對于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社會環境起著重要作用。
3.加強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有助于促進高校和社會的文明和諧
大學生是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參與者,高校網絡文化陣地的文明和諧對于社會網絡的文明和諧至關重要。《教育部思政司2018年工作要點》明確提出,構建十大育人體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網絡育人也是十大育人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全面提升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有利于進一步促進高校文明和諧建設。一些有心人士為了博得關注,增加點擊量和轉發量,用一些不實言論制造網絡輿情,大學生由于身心發展并不全面的特點,容易被人利用卷入輿論大軍,造成高校的不文明、不和諧、不安定因素。增強大學生網絡素養,提高大學生網絡認知、網絡規范、網絡安全意識,讓他們能夠理性看待輿論,有利于促進高校和社會的文明和諧。
針對現階段工科大學生的網絡素養現狀分析及存在問題可以看出,不斷提升大學生網絡素養刻不容緩,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給青年的建議說:知行合一,做實干家。將學到的知識落實到行動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對于大學生教育,不僅僅要從技術層面使其明白網絡素養,更要鼓勵這些青年利用互聯網等新媒體平臺能夠更多的發聲,努力傳播正能量。再引導教育上,將大學生網絡素養與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結合,以課程育人、文化育人、網絡育人、實踐育人四個鏈接為途徑,形成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的網絡素養提升策略。
1.將大學生網絡素養提升和課程育人相鏈接
在大學課程建設中,網絡信息專業的學科在一些相關課程中會涉及大學生網絡素養的知識,如網絡安全、網絡規范等,在除了網絡相關學科的大部分學科中,很多學科并沒有開設專門的大學生網絡素養提升課程。隨著互聯網絡的發展,高校課程體系也應該因時而變,因勢而變,在網絡如此重要的今天,有必要將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融入到高校教學體系中,通過開設課程、講座等增強學生的認識。網絡素養的知識引導絕非一課之功,2018年高校師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結果顯示,專業課程教師是對大學生思想言行影響最大的第一因素,高校不僅僅要通過網絡素養課程進行知識傳授和能力提升,同樣要推動其他各門課程和素養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教師人人講育人,將思政,講素養。在統籌推進網絡素養課程體系建設,應該從知識傳授、價值引領、能力提升三個方面實現大學網絡素養面上育人,進行網絡素養的“顯性教育”,讓大學生知榮辱、辯是非,增強技能儲備。
2.將大學生網絡素養提升和文化育人相鏈接
校園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場所,文明的校園文化氛圍,對于提升青年大學生文化底蘊,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起著重要作用。中國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環境對于人的影響,自古就有“孟母三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的例子。將大學生網絡素養提升與文化育人體系相鏈接,以深化文明校園文化為主線、禮敬中華傳統文化為輔線,通過營造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培育大學精神、文化根·民族魂·中國夢系列活動三個方面實現網絡文明素養文化育人,弘揚傳統文化。
通過舉辦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打造高校自己的精品活動,將網絡文明素養教育融入到文藝活動之中,加深學生的網絡認知意識,網絡道德觀、網絡規范意識、網絡安全意識。大學精神是一所學校的氣節所在,通過挖掘校史校訓,校風校歌等形式,讓老一輩艱苦奮斗的精神在學生身上得以傳承,激發學生愛校互校之心,強化學生報過之志,讓學生更具責任意識、擔當意識、使命意識。一個民族的文化反映的是該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也是本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文化根基所在,通過舉辦文化根·民族魂·中國夢等系列活動,讓學生能夠探尋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強大學生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全面提升大學生的文化底蘊,進而讓大學生的各方面素養得到全面的提高。
3.將大學生網絡素養提升和網絡育人相鏈接
大學生網絡素養提升和網絡環境密切相關,隨著互聯網絡的迅猛發展,素養提升過不了網絡關,便過不了時代關。高校網絡育人方面應時刻地關注學生網上動態,聚焦網絡熱點問題,把握青年大學生用網特點和參與網絡活動規律,針對大學生網絡參與度高,增強與學生的互動性。通過設立新聞發言人制度,思政課堂講熱點等形式,對網絡熱點、輿論新聞給予學生互動式的交流,從而引導學生正確、理性看待相關問題。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培育中國好網民”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全國高校思政會議和中央31號文件要求,高校可以以營造“校園好網民”為突破點,通過網絡微視頻、微攝影、微網文、微動漫等形式,鼓勵青年大學生創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網絡優秀作品。通過現在大學生的微閱讀習慣,讓思想政治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到這些優秀的網絡文化作品中,潤物無聲,營造大學生崇德向善的網絡生活方式,多發正面之聲,傳遞中國正能量。
4.將大學生網絡素養提升和實踐育人相鏈接
通過課程育人、文化育人、網絡育人三個鏈接的提升培養,能夠增強大學生網絡素養的技能儲備、文化底蘊、營造大學生崇德向善的網絡生活方式,這些都是高校在素養提升方面給大學生們的灌輸,授之于魚。《禮記》中曾寫道:“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大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文化熏陶、網絡浸潤,最終需要將這些素養落到行動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在線上和線下,能夠承擔起維護網絡道德規范、多發正義之聲的責任。高校通過搭建“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的網絡平臺、開展“牢記時代使命,書寫人生華章”為主題的黨、團日活動,“重走改革開放之路,砥礪愛國奮斗之情”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凝聚青春力量,閃耀青春光彩”為主題的典型人物活動,以實踐促真知,將大學生網絡素養提升和實踐育人相鏈接,讓大學生成為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