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光
高水平智庫是高校教育質量的重要標志,高校因人力資源集中、學科門類齊全及基礎研究力量雄厚而具備建設高水平智庫的天然優勢。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推進與發展,城市間的競爭不僅僅是城市發展硬實力的比拼,以思想、觀念、文化等為核心的“軟實力”成為城市間競爭的新焦點。高校智庫作為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智力支持,是促進市民思想素質提升和城市文化創新的重要驅動力,對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思想創新、觀念引領、政策制定以及人才培養等意義重大。為促進中國特色學習型城市建設的發展,高校智庫需進一步發揮其在城市發展中“出思想、謀戰略”的作用,并著力實現在學習型城市前沿應用問題與重要理論問題研究范式上的突破與創新,提高高校智庫為學習型城市發展建言獻策的力量。鑒于此,有必要在高校智庫視野下,闡釋其在我國學習型城市建設中的可能問題,解讀高校智庫服務學習型城市建設的實然困境,以求探尋高校智庫服務學習型城市建設的可行路徑。
智庫(Think Tank)又稱“思想庫”“腦庫”“智慧囊”,最早出現在美國《紐約時報》1967年刊登的一組介紹蘭德公司等相關機構的文章中,被定義為由多學科專家組成的,通過比較各種決策的可能、利弊,為決策者提供操作方案以供備選的研究機構。美國學者保羅·迪克遜(Paul Dickson)最早提出智庫的概念,認為智庫是一種穩定的、相對獨立的政策研究機構,其研究人員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對廣泛的政策問題進行跨學科研究,在與政府、企業以及大眾密切相關的政策問題上提供咨詢[1]。我國學者普遍認為:智庫主要是指以公共政策為研究對象,以影響政府決策為研究目標,以公共利益為研究導向,以社會責任為研究準則的相對穩定且獨立運作的專業政策研究和政策咨詢機構。
高校智庫是在對智庫進行分類的基礎上出現的一個概念。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智庫報告》(2013年)中,將我國的智庫分為黨政軍智庫、社科智庫、高校智庫和民間智庫四種。由此,我國多數研究者已經開始將高校智庫作為智庫的一種分類進行研究。
綜上,高校智庫是指在高校內部設立的獨立于傳統院系的專門開展政策研究的學術研究組織。其目的在于生產政策知識和政策思想、培養專門的政策研究人才,并最終將知識轉化為影響政策制定和政策實施的重要力量。
高校匯集了各級各類、各行各業的知識精英,是一個體系龐大的“思想庫”,因此,智庫與高校發展密切相關。以社會經濟發展為導向,以服務于政府決策咨詢為研究內容的高校智庫的建立,有利于地方高校找準發展定位,建設適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型智庫。科學探究高校智庫的屬性特征是高校智庫研究的重要環節。
1.服務性。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是高校智庫建設的重要目標。高校智庫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思想產品、搭建交流平臺、培養公共人才、引導社會輿論[2]。高校智庫的服務體系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既包括為政府提供決策咨詢,也包括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服務性是高校智庫的基本屬性。
2.地方性。高校智庫具有顯著的地域特色。第一,不同地方的高校智庫有著不同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特色,從而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學術資源和文化特色;第二,高校智庫的建立和發展需要依托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現實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策與資金支持。
3.開放性。面向社會、為社會決策提供服務的功能決定了高校智庫的發展需要形成一個對外開放的系統,通過不斷獲取海量的外部資源來豐富高校的研究領域,生成多樣的研究課題,引領時代發展大潮。高校的教學科研活動需緊密結合社會需求,開放地接納不同社會領域的新事物、新思想,以適應高校智庫動態發展的外在需求。
作為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基石,建設學習型城市對于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升級、促進城市管理理念創新、滿足市民終身學習需求以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3]。社會服務是高校職能的延伸,也是高校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高校在傳播知識、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設學習型城市需要高校為城市塑造全民學習的氛圍和條件,地方高校作為學習型城市建設的基礎力量,是學習型城市建設的重要陣地。高校智庫在學習型城市建設中的特殊地位和功能,要求其成為服務我國學習型城市建設的高地,為城市的現代化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然而,反觀我國高校智庫的發展現狀可知,高校智庫發展,尚存在發展理念滯后、自身定位不準、組織力量渙散、評價體制單一等實然困境,導致其在城市發展中的規劃力度不足、服務意識不強、資源浪費嚴重、實際供需錯位。
創新、科學的發展理念是智庫高效發展的重要指導。當前我國高校智庫發展理念的創新性普遍不足,主要表現為:1.高校智庫其既沒有發揮出其對學習型城市發展政策的科學引領作用,也沒能處理好高校智庫的獨立性與資政性之間的矛盾;2.高校自身對智庫建設的意義、價值認識尚不充分和全面[4]。雖然高校智庫的獨立性能夠保證高校研究成果的權威性、高質量和可持續,但是,我國高校智庫建設仍未完全適應時代發展的現實要求[5]。鑒于此,唯有以創新理念為指導,才能更好地體現出高校智庫發展的資政性,從而迎合學習型城市發展的實際戰略需求,促進城市市民學習力的提升、學習型組織影響力的擴大、學習型政府服務力的強化,完善學習型城市發展的重大規劃。
自身定位不準是高校智庫在學習型城市建設中服務意識弱化的主要原因。高校智庫應當發揮戰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養、輿論引導、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6]。作為學習型城市建設的重要學習型組織之一,城市服務是高校智庫繼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外的重要職能之一,高校應該以服務當地城市發展為本位職能。不僅要發揮其研究實力雄厚的優勢,為城市發展的科學決策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持,還應該圍繞城市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并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目標,為學習型城市建設提供人才保障。然而,高校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由于自身定位不準,使得其發展特色不鮮明。第一,高校偏重理論研究,問題研究意識缺失,忽略了對生活、生產的實際效用研究。第二,高校研究的數據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常常出現數據缺失與滯后的現象,給城市決策研究帶來諸多不便。
隨著終身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學習型社會發展理念的不斷推進,城市高校的數量呈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但是,高校智庫卻沒有形成統一的發展規模,主要表現為:有分量、有影響的智庫不多;高校智庫結構不甚合理,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力量弱小;高校智庫中高質量的研究成果不多;高校智庫建設的協同性不足[7]。組織力量的渙散,使得高校智庫力量難以整合,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城市資源的浪費,不能發揮出高校智庫在學習型城市建設中應有的助推力。第一,多數高校研究機構力量分散,研究資源難以共享;第二,高校研究隊伍的素質和水平參差不齊,無法形成發展合力,使得各高校在智庫建設中的優勢難以發揮。鑒于此可知,渙散的高校智庫力量,非但沒有發揮出其在學習型城市建設中的智力支持作用,還在某種程度上造成城市教育資源的交叉與重疊。
我國多數高校采取傳統的以科研成果為中心的評價體制,過于注重高校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學術成果總結,對現實問題、戰略規劃和政策決策等研究的重視力度不夠[8],難以發揮高校智庫在學習型城市建設中提供政策決策或決策建議的重要職能,這也使得高校為城市政府相關部門提供的政策咨詢失去時效性,與城市發展的實際供需錯位。第一,以教學科研為中心的高校智庫評價體制,使得多數高校忙于從事教學與科研,沒有足夠的精力從事城市發展相關問題的專題研究。第二,高校與學習型城市相關負責部門的溝通與聯系甚少,無法實現學習型城市發展需求與高校智庫決策服務與決策咨詢的對接。由此可知,單一的評價體制,無法科學預估學習型城市建設中的實際供需比例,供需錯位現象時有發生。
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是我國建設學習型社會、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支撐[9]。高校智庫作為中國智庫群的一個特殊存在,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可以為學習型城市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供政策指引。因此,探究基于高校智庫發展的學習型城市建設路徑,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和現實實踐意義。革新高校智庫發展理念,可以科學規劃城市未來發展;激發高校智庫發展智慧,可以切實服務城市政策制定;發揮高校智庫發展擔當,可以合理利用城市教育資源;引導高校智庫發展評價,可以著力實現城市供需對接。
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代表著一座城市的制度和制度執行力。高校智庫是城市中專門進行政策研究和培養政策研究人才的學術組織。新常態背景下,尤其強調創新對經濟發展的驅動作用,高校智庫也要革新發展理念,以創新為驅動,推進組織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創新,從而更好地發揮其對學習型城市建設未來發展規劃的決策影響力。為革新高校智庫發展理念,科學規劃城市未來發展:第一,高校智庫理應結合城市發展開展全方位、前瞻性的城市發展研究,從而形成獨特的城市發展思想和發展戰略,為城市的現代化發展實踐開辟新領域并提供重大決策依據;第二,高校智庫應該主動與城市決策機構互通信息,城市決策機構應該為高校智庫研究提供重要指導和信息指引,為高校智庫研究提供便捷;第三,高校智庫應當深入城市中的大型企業,結合企業發展思路進行企業發展決策研究,為企業發展提供重要決策思路,校企聯動,以企業現代化帶動城市的現代化;第四,高校要堅持智庫發展的獨立性,即不受任何客觀因素的行政干擾,發出與眾不同的聲音,引導學習型城市在正確、客觀、理性的決策方向上不斷進步與發展;第五,強化高校智庫的品牌意識,發揮高校智庫的品牌效應,打造符合城市發展特色的學術品牌,對提升城市文化影響力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并且可以為學習型城市建設中不同個體或組織之間的文明對話提供有效平臺;第六,倡導高校智庫進行超前研究,以承擔政府委托研究課題為業務重心,提高對學習型城市未來發展做出科學預判的能力。將創新理念貫徹于高校智庫建設,進行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和研究方法創新,可以科學規劃學習型城市的未來發展。基于此,高校智庫可以更好地發揮出其城市發展的“瞭望者”角色,為城市的未來發展未雨綢繆。
作為城市發展的“智慧囊”,高校智庫理所當然地擔當著城市發展的“謀劃者”角色,雖然高校智庫不直接為現代化城市發展出謀劃策,卻間接影響著城市相關部門的政策決策,這也是高校智庫的優勢所在。高校作為一個獨立的學術機構,其主要功能是進行新知識生產和為社會培養人才[10]。因此,高校智庫應該以服務決策為導向,并始終將高校智庫政策研究與政府決策需求對接,促進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與法制化。因而,有必要重新定位高校智庫在學習型城市建設中的功能與作用,強化高校的智庫建設意識,變“以學科建設為中心”為“以問題研究為中心”。為激發高校智庫發展智慧,切實服務城市政策制定:第一,高校理應從事長期的戰略性研究,從而審時度勢,客觀分析城市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的現狀,并以大量的實證性數據為依據,與官方智庫互通有無,形成良性互動,協助城市相關機構做好決策支持,共同為學習型城市的發展出謀劃策;第二,高校智庫應該成為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象征,并在促進城市經濟文化發展方面提供精神支持,成為學習型城市精神層面建設的主力,為市民精神面貌的塑造和智慧之城的規劃提供助力;第三,突出高校智庫的問題研究意識,為學習型城市提供決策服務為導向,善于發現城市建設發展中的重大現實問題,從而切實開展行之有效的城市前瞻性研究,真正發揮高校智庫城市政策決策“智慧囊”的服務功能;第四,強化與學習型城市相關決策部門的溝通與聯系,掌握學習型城市發展與建設中的一手資料,為學習型城市建言獻策提供科學保障;第五,實行網絡信息公開制度,與學習型城市的相關學習型組織“上通下達”,搭建高效、政府、民眾互動交流的立交橋,鞏固、拓寬學術合作和交流的平臺[11],切實服務于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政策制定。基于此,高校智庫可以更好地發揮出城市發展的“謀劃者”角色,為學習型城市的未來發展出謀劃策。
政府是城市發展的中堅領導力量,而高校智庫是促進政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的重要載體。在學習型城市建設的進程中,高校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高校智庫作為由知識精英組成的學術研究機構,在學習型城市發展中的地位無可取代。整合現有城市高校的智庫發展力量,促進城市教育資源的優化合理利用,有必要將自由探索的高校智庫科研發展模式,轉變為團隊協作發展的科研發展模式:第一,自由探索有利于高校研究人員根據自己的專長和興趣的專業研究,研究方向更為自由,研究視野也相對開闊。但是這種研究模式不利于發揮高校研究團隊的合力;團隊協作的科研發展模式可以彌補自由探索的上述不足,整合城市現有教育資源和高校智庫,實現智庫資源的交流與共享;第二,團隊協作研究可以盤活學習型城市建設中的各種學習資源和學習力量,挖掘出更多相關的研究專題,促進高校智庫以問題研究為中心,搭建多樣化的跨學科平臺,促進不同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學術領域專家的協同研究;第三,高校智庫發展力量的整合,能夠促進高校基礎理論研究向實踐應用研究的發展,不同學科領域研究成果的交流,可以促進學習型城市建設過程中各類教育資源的合理利用。基于此,高校智庫可以更好地發揮出城市發展的“擔當者”角色,促進城市教育資源的高效利用與合理整合。
高校智庫的生命力在于其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其研究成果的信息傳播和宣傳力度決定著城市發展的輿論導向。作為城市發展的引導力量,高校智庫對城市發展的影響方式也日益多元化。何種影響方式更有利于使高校智庫切實服務學習型城市建設,就需要相應科學的發展評價提供保障。評價標準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決定著高校智庫的研究方向、研究投入[12]。在學習型城市建設的背景下,建設有城市發展特色的新型高校智庫,有必要傾聽來自城市不同側面的聲音,完善高校智庫的發展評價,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質量。傳統的科研評價體系重理論、輕應用,極大地影響著高校研究人員從事應用性、實用性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利于實現高校智庫與學習型城市發展需求的市場對接。為引導高校智庫科學評價,實現城市供需對接:第一,建立科學合理的分類評價機制,適當提升政策研究的科研評價權重,從學習型城市的實際需求出發,建設以政府、企業、高校、市民團體共同參與的多元科研評價體系,促進高校智庫逐步形成動態、靈活、高效、實用的交互式評價機制;第二,強化高校智庫評價體系與政府決策部門的信息溝通,從而暢通高效智庫的信息接收和發布渠道,加大高校智庫研究成果的信息宣傳力度。虛心接納城市各界人士的評價和建議,可以提高高校智庫決策服務在學習型城市建設中的公信度和影響力,最終實現學習型城市發展的供需平衡。基于此,高校智庫可以更好地發揮出城市發展的“引導者”角色,科學引導智庫發展評價,促進城市供需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