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麗
近年,職業教育高速發展,體制機制日漸完善,推動了社會經濟發展,促進了就業。產教融合是產業與教育的融合,是職業教育的本質特色,是跨越專業設置與企業崗位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不符的關鍵因素。2019年,“培育數以萬計的產教融合型企業”這一目標在《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出[1],這一目標將鼓勵企業融入職業教育,深化高職院校育人機制,為高職院校技術技能人才培育保駕護航。政府也將通過“金融+財政+土地+信用”激勵制度,給予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按投資額一定比例抵免當年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促使高職院校緊貼就業和產業發展需求,實現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現代職業教育格局。這一系列舉措將調動產教融合型企業熱情,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使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加快現代職業教育發展。
從世界職業教育發展看,各國職業教育在產教融合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亮點。從宏觀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主體不外乎是政府教育管理部門、行業、職業院校三方,但在合作深度和廣度上有著差異,合作類型主要有四種:一是以學校為主。這類職業教育類型比較普遍,主要呈現為:國家公辦的職業院校承擔著職業教育全過程,人才培養主體是高職院校,行業企業參與較少[2]。因此,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課程標準與行業企業對技術技能型人才要求有明顯差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標準明顯滯后于市場需求。二是校企合作。這種類型主要呈現為:學校與行業企業通過協議簽訂、校外實習基地掛牌等形式建立合作關系,共同開展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設置是學校根據企業崗位需求而設置的,經過企業對人才培養方案論證而制定的。人才培養仍以學校為主,但企業全程參與,培養的技術技能型人才與社會、行業企業人才標準要求基本一致。目前此種合作類型已經成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主要模式。三是企校結合。這種類型是通過政府、行業企業、職業院校緊密合作,政府高度干預、企業積極參與、職業院校完善的體制機制作為保障的。企業、職業院校作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雙主體,實施雙主體育人,德國的“雙元制”是“企校結合”典型代表模式,德國的“雙元制”實施源于德國社會的職業文化、德國產業結構(以中高端制造業為主),“雙元制”培養的人才為“專深型”人才,適合中高端制造業人才需求。德國職業教育法比較完善,規定了企業與職業院校的合作關系,企業與職業院校的權利與義務,職業院校教師的任職資格,為德國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保障。四是以企業為主。日本的“企業職業教育”是“以企業為主”典型代表模式,企業把人才培養作為企業市場競爭的關鍵,大型企業設立自己的不向社會開放的職業學院,僅對員工開展職業培訓,提出“生產靠人,人靠研修”的口號[3]。
從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看,我國職業教育是以培養生產、服務一線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為人才培養目標,培養目標指向特定職業群,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不僅使畢業生擁有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從而具備就業競爭力,更要使畢業生擁有不斷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目前,產教融合已經成為高質量人才培育的關鍵。然而相關職業教育法律法規缺失,并未從法律層面保障職業院校和企業權利,并未給予職業院校和企業產教融合優惠政策,產教融合切入點難以形成。產教融合仍凸顯為教育部門和職業院校單方面行為,行業企業積極主動性缺乏。2010-2013年間,在教育管理部門、相關政府機構的努力合作下,成立了53 個職業教育的行業指導委員會[4],對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對行業企業職業崗位需求進行分析,搭建產教融合通道,提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開發要求,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建設,指導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內容。各級地方政府隨機而動,聯合行業協會,建立專業指導委員會、職業教育集團、高職園區,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改革方面取得卓越成效。如:依托行業實施專業錯位發展的江蘇常州高職園區[5];通過產教融合,構建了“管理互嵌、課程互嵌、師資互嵌、廠?;デ?、工學互嵌”人才培養模式的重慶高職教育,都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改革的典范。2014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在分析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階段特征基礎上,提出了新思路、新舉措。明確了職業教育戰略地位和時代重任,指出職業教育發展方向,為具有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進行了頂層設計,為我國職業教育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6]?!稕Q定》強調了職業院校應辦出特色,走產教融合發展之路,強化校企育人機制。2019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中有三項重點工作,可以解讀為“培育數以萬計的產教融合型企業”是關鍵,以此為基礎“推動建設300 個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并借勢“打造一批優秀職業教育培訓評價組織”。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再加以我國職業教育對國外職業教育發展成功經驗的借鑒,我國職業教育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取得了顯著成效,為社會輸送了大批技術技能型人才,促進了就業和經濟發展,產教融合也得到了政府、職教界和產業界的普遍認同。
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是職業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一使命需要通過產教融合來完成,產教融合是連接高職院校和企業人才輸出的紐帶。產教融合型企業通過真實化的工作情景教學等一體化立體教育網絡,提升學生技術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為學生成為“職業人”“社會人”提供良好的培養路徑。因此,產教融合型企業培育成為必然:一是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要求高職院校必須培育產教融合型企業。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要求高職人才培養環境、內容、目標與行業企業需求保持高度一致。人才培養不是僅僅通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實現的,而是必須在工作中才能實現。二是產業對職業教育的引領作用要求。產教融合發展實踐證明,職業教育支撐著行業企業人才需求,反之產業對職業教育起著引領作用,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人才質量是行業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行業企業需要職業教育提供高質量人才,人才供給要與社會需求相匹配,產業對職業教育的引領才是人才質量保障的根源。三是行業企業發展的戰略要求。企業發展是企業愿意與職業院校深度合作的前提,企業發展以技術和人才優勢為保障,通過職業院校人才質量的保障,提高生產效率,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積極性得以提高。目前企業對人才的重要性認識日漸增強,培養出適合行業企業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更加促使企業愿意成為產教融合型企業。
校企合作是產教融合型企業培育的基礎,但縱觀校企合作歷程,作為目標導向型人才培養合作模式的校企合作,存在合作形式松散,形式單一;合作深度不夠,層次普遍較低;校企文化尚未有機融合等現象,校企合力難以真正形成,也制約了產教融合型企業培育進程。一是合作形式松散,形式單一。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政府主導(政府統籌、協調校企合作工作……)作用并未有效發揮,校企合作關系仍舊建立在人際關系之上,合作形式基本上就是簽個合作協議,搞個合作儀式,掛個實訓基地牌子,學生實習期限較短、實習崗位較少,學生仍是企業短期廉價勞動力。二是合作深度不夠,層次普遍較低。從校企合作實踐看,校企合作表現為實習實訓基地建設、訂單培養、跟崗實習、頂崗實習、現代學徒等形式。但在合作過程中,呈現出“三低”現象:參與學生“校企合作”比例低、企業技術人員參與企業授課比例低、合作企業參與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深度低。校企合作表征為短期、不規范的低層次合作,合作成效不盡人意。三是校企文化尚未有機融合。高職院校和企業僅注重合作形式,并未對企業文化和學校文化的交融等深層次合作進行關注,學生進入企業后,僅被要求熟悉企業工作環境、工藝流程……,對企業文化沒有感知,對企業認同感低,跳槽現象頻發,影響了企業員工隊伍穩定性,影響了企業合作性,制約了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合作關系的穩定、產教融合長效機制的形成。
產教融合型企業是指企業具有較強帶動引領示范效應,能夠深度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對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有著突出貢獻,在職業教育發展和改革中發揮著重要的主體作用,社會價值較大的企業。未來五年,對進入目錄的產教融合型企業培育,真正形成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命運共同體發展,是職業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通過政府主導統籌規劃,企業自愿申報,公平公正擇優選取,先行建設后行認定,動態實施等系列措施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以有效引導和充分激發企業的內生動力作為產教融合型企業政策設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加大政府支持引導前提下,鼓勵有條件和想法的企業率先探索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通過激勵政策調動企業積極性、競相參與的良好氛圍,使率先探索建設的產教融合型企業受益,企業表現為“我要做”,而不是遵循政府號召的“要我做”,使產教融合型企業成為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加工廠”。國家重大戰略的企業、轉型升級的優質制造業企業、人才需求旺盛的企業將被政府部門優先考慮。國家急需領域產業(如農業、裝備制造業、生物醫藥業、低碳環保業……)和社會急需行業(如養老、義務教育、家政……)應被政府部門優先扶持。各級政府要落實國家支持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各項優惠政策,通過健全產教融合型企業制度,帶動更多企業特別是國家急需領域產業、社會領域龍頭企業競相參與產教融合改革,從而提升我國產業結構和人才素質。給予認證企業“金融+財政+土地+信用”激勵制度,實行定期跟蹤、跟進服務,確保已出臺的各項政策能夠落地。
通過產教融合,促使高職院校(教育鏈)與企業(產業鏈)有效銜接,補齊高職教育的人才短板與企業發展短板,推動企業效率變革、質量變革,推動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在產業結構調整的態勢下,企業不僅僅是技術、產品、服務的供給者,更是人才培養的主體。通過產教融合型企業培育,培養創新性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培養融知識、素質、能力三位一體,通過知識為基礎——素質為核心——能力為根本構建模式,打破傳統學科教育教學模式。
高職院校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技術技能,更要在技術技能的培養中,融入工匠精神、企業的先進文化。在這一過程中,高職院校也要注重教師科學研究能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使企業人才需求與高職院校的人才供給有效融合,使培養出的人才更好的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產教融合型企業培育的目的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作為人才培養全過程的主導者,高職院校應理性思考,加強學習,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將產教融合作為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從人才質量、就業質量上下功夫,使專業設置契合社會需求,課程設置符合企業需求,依托產教融合型企業,積極開展“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工學交替”“做學教一體化”等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職業技能、綜合素質。
為了加大產教融合深度,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積極性,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中,“培育數以萬計的產教融合型企業”是關鍵,以此為基礎“推動建設300 個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是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而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將集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技術服務、社會培訓、實踐教學于一體,這一目標的達成需要依托產教融合型企業。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主要功能服務于學校教學與企業生產,依托產教融合型企業,通過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面向先進制造業、養老、農業、智能制造、高端裝備等領域,培育技術技能人才和緊缺人才。產教融合型企業也要豐富實訓基地項目內容,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為職業院校在校生取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提高技術能力提供有力支撐。
人類教育產生的根源是為了獲得生產生活的技能,獲得生產生活技能的最好途徑是“邊學邊干”,積累經驗。因此,教育本身就是人類生產勞動的特有產物。在社會勞動分工逐漸清晰后,形成了職業分工,職業教育隨之產生。從教育發展看,職業教育發展與產業發展息息相關,產業發展推動了職業教育發展,產業結構調整、規模變化、技術更新換代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驅動力,驅動職業教育規模、層次、專業結構調整,有何種的產業發展需求,就將形成何種職業教育。產業變化對職業教育的影響體現在產教融合,產教融合傳遞產業對職業教育的影響,產業對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促進途徑是產教融合,而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通過產教融合,才能對接產業變化,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履行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使命,提升高職院校辦學內涵。高等職業教育與高等本科教育的區別是產教融合,高等職業教育的本質是通過校企合作,實現產教融合??v觀各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實現職業教育與產業的互動對接是職業教育發展的保障。產教融合型企業培育不僅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要求,也是實現院校治理、職業教育服務社會、成果轉化、技術升級的要求。伴隨職業教育作用的發揮日漸被人們認可,“校企共贏,共同發展”理念已被各界認可,突破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工作與學習、企業與學校之間的屏障,強化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互動合作伙伴關系,形成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命運共同體,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