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抬頭小學)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納入語文課程體系結構之中,與“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相并列,這是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個突破,也是語文課程內容的一個亮點。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設置旨在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創新實踐的能力。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本質上是一種創造性學習,它注重于學習方式的自主、實踐、綜合,又注重于過程的開放和互動,具有綜合性、自主性、開放性、實踐性、探究性、創造性、靈活性等特征。綜合性是包括聽說讀寫諸方面的語文知識與能力的綜合;是“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目標的綜合;也是語文課程和其他課程的綜合;還是學習方式的綜合,是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結合。活動,是綜合性學習的主要形式。通過活動整合聽說讀寫等多種能力,通過活動讓學生親歷過程,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策劃、實施、參與、協調的能力及合作精神,通過活動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活動性強調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聯系,活動的范圍包括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要使他們學會在各個領域里用語文,在運用中進一步學好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綜合性學習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主要途徑”,實施綜合性學習,應“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強調探究性要求重過程、重體驗,“‘綜合性學習’的課程目標一般不是指向某種知識或能力的達成度,而是提出一些學習的活動及其要求,主要指向‘過程’”。綜合性學習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應突出其主體——學生的自主性。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自主確定活動方式,自主組成學習小組,自主決定學習結果的呈現形式,自主進行活動的評價總結。開放性。首先體現在重視語文學習的生活化,學習空間向自然、社會拓展。還體現在學習時間、學習內容以及評價方式等的開放性上,學習時間向課外開放,學習內容向書本外開放;可以就指定內容開展活動,也可以在活動中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可以自主選擇,可以是討論、辯論、演講,還可以是觀察、調查、訪問等。評價方式多樣化,可以紙筆測試,可以觀察記錄;評價主體可以是老師,可以是學生;可以自我評價,也可以相互評價。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提出,順應了新世紀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是素質教育深入實施的必然要求,是語文課程改革的重大突破。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既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又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是落實小學語文課程“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實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提高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乃至整體素質的重要途徑,必將為我國小學語文教育改革開辟出廣闊的前景,注入新的思想和活力。除此之外,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語文課外綜合實踐活動的落實。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不是在課堂“言說”和課外“做題”中形成的,而是在學生充分“踐行”和廣泛“習得”中形成的。語文課堂應是學生語文“踐行”的場所。語文課程應構建一個開放的語文學習的世界,打通課堂生活與社會生活聯系的通道。《標準》針對上述現狀特別提出了“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的要求。語文課程這些理念的落實,主要是通過綜合性學習來實現的。《標準》把綜合性學習作為語文學習的“五個板塊”之一明確提出來,突出了語文實踐活動在語文學習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較之傳統的語文課外活動有了重大的發展。特別對“四個學段”學習活動和評價要求的細化,使之更具規范性和導向性,確保了語文課外實踐活動的全面落實和深入開展。因此,抓好綜合性學習,是溝通課內外聯系、實現語文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整體優化的關鍵。語文學習的思想教育功能是“潤物細無聲”的,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參加語文綜合性學習,將大大增強語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思想教育變的形象化,提高學生提升思想境界的自覺性。語文學習大都是通過形象化的生活、形象化的人物、形象化的語言來達到其思想教育目的的。尤其是小學語文實踐活動,這一特點更加突出。小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閱讀、視聽以及對現實生活的考察、體驗,接觸到一個個典型的人、事、物,自覺地接受著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等方面的教育。這樣的教育感人至深,鮮活生動,較之空洞的說教更具吸引力和說服力,使文化教育更具有廣博性和親和力。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進一步提升了語文的文化教育功能。在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不但能夠增強語言文字對學生的感染作用,而且能夠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關心和熱愛民族傳統文化、珍惜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思想感情。隨著活動的深入開展,新的目標可以不斷生成,新的主題可能不斷產生。這樣就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在活動中情緒高漲,興趣盎然,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進發,從而推動了學習探究活動不斷向縱深發展。活動目標的可變性充分體現了綜合性學習生成性的特點,它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研究和探索,有利于學習活動的推進和深入,有利于學生個性張揚和創造才能的發揮。由于充分尊重了學生的意愿,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地進行設計活動,這樣便產生了強大的內驅力。因此,在活動中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其潛能都能得到充分的開發,個性特長都能得到充分的施展,智力因素都能在各自不同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發展。諸如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能力、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都會得到迅速提高。學生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既有助于多元智力的開發,又有助于多種學習方法的掌握,為其終身學習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