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忠
當前新的課程標準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高中語文課程應體現出自身的優勢,培育與弘揚民族精神,讓學生能夠接受到優秀文化的滋養,構建起愛國精神,具備健康情感與積極奮進的人生態度”“語文課程必須培養學生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獲得全面發展”“進一步提升學生自身的語文綜合素質”。因此,教師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進一步發掘豐富的教育資源,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與時俱進的理念,在長期教學實踐當中,不斷的進行教學探索,尋求一個有效提升文言文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的最佳途徑。
在當前的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必須積極開發利用好豐富的教學資源,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進一步拓展文言文學習領域,以此來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從某種意義而言,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也即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一個過程。在開展文言文教學時,教材是一個重點,通常而言,當前語文教材當中所選取的文言文,大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但是,如果僅只是運用教材當中的文言文來開展文言文教學,其教學范圍仍然是狹窄的,不利于學生較好的學習與掌握文言文。因此,教師可進一步拓展文言文教材領域,以此來讓學生較好的融入到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當中,并能夠深入地認知與了解傳統文化,真切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在文言文教學實踐當中,我們進行了下述的教學探索,在學校舉辦了國學學習的系列講座,講述了 《漢字析義》《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中華文明之光》《傳統文化與人生修養》等傳統文化知識。并將相關文言文知識較好地融入到講座當中,從而有效地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通常而言,只要論及中華傳統文化,就會讓人們下意識地聯想到漢字。而《漢字析義》,從我國漢字自何時出現的起源溯論漢字長期的發展變化的進程,來深入地認知與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同時,也能夠認知到中華文明對于世界文明進程的影響,通過舉辦這些中華傳統文化的系列講座,使學生能夠更加客觀全面認知中華傳統文化,并較好地傳承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并感悟到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也可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與綜合素質,幫助學生構建起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讓學生能夠獲得身心健康的成長??梢妼W生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而舉辦這些傳統文化的講座,教師應依據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學生學習的實際需求、學生的認知與理解能力,由教師搜集與整理相關資料來舉辦,這樣的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所開設的“校本課程講座”,讓學生獲得了個性化發展,能夠便于學生學習與理解傳統文化以及文言文知識,較好地拓展了文言文教學的知識領域,讓語文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如此一來,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文言文知識量,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在文言文方面奠定下堅實的基礎。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讓學生較好地將傳統文化滲透到現實生活當中,讓學生能夠從傳統文化當中汲取豐富的養分,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語文教學當中,教師應構建文言文的良好學習氛圍,讓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當中學習。我國古代的先賢較為注重體現學習趣味性,也提出了“悅學”的學習理念,也即是倡導進行快樂學習,讓學生具備濃厚的學習興趣,能夠更加自覺主動地去進行學習。而這也是讓學生快樂學習知識的內在驅動力,因此,在當前的新課改的發展趨勢下,教師必須充分體現出學生在教學當中的主體地位,較好的達成“和諧教育”的境界,使學生能夠在快樂和諧的氛圍當中,快樂地學習文言文知識,并從傳統文化當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與技能,有效的構建起自身健全的人格,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在教學實踐當中,教師必須構建起良好的教學氛圍,讓課堂教學取得最佳的成效。對于學生而言,文言文具有歷史的厚重感,但是,由于歷史與現實具有距離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會感到困難重重,因此,教師必須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從而將文言文知識生動有趣、直觀形象地呈現給學生,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去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鞓返那榫w,既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同時,也能夠促進教師的教學活動。讓師生之間能夠在教學當中保持愉悅的心情,并能夠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在中學各門學科的教學當中,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因此,教師應指導學生在合作學習當中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與見解,并在討論的過程當中,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并通過合作學習來拓展發散性思維,學會合作學習,并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與他人進行學習成果的分享。在文言文教學當中,教師要充分體現出學生在教學當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學習實踐,來進行體驗式、探究式的學習。教師應在教學當中,指導學生采取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能夠深入地學習與掌握文言文知識。文言文課堂教學,不能積極采用傳統的講解法,而是要依據學生的學習認知理解能力、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內容,選用多元化的方式,切實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同一化”“同質化”的現象,教師可采用辯論比賽、知識競賽、故事講述、即興演講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例如,可在學生當中開展“每日一個歷史故事講述”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講述故事的活動來學習掌握歷史文化知識。例如,在教學《蘇武牧羊》一課時,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播放《西漢歷史》的紀錄片當中蘇武牧羊的故事,讓學生能深入地認知與了解蘇武在被匈奴長期囚禁期間,仍然保持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使學生能夠較好地理解與掌握這篇文言文。
總之,想要有效達成《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使學生能夠較好地傳承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并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與教育,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獲得全面發展。不斷拓展中學文言文教學領域,開發與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讓中學文言文教學獲得健康有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