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波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培養人。中小學各門學科均要培養人,但各自培養的方式不一樣,語文學科培養人就是要用語文的方式去解決學生生命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舊版課標(2003版)提出的語文素養的基礎上進一步凝練出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就是對語文學科整體育人價值的特殊貢獻。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主要包括 “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的關系是怎樣的呢?《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整體。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維工具;語言的發展與思維的發展相互依存,相輔相成。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也是文化獲得的過程。語言文字作品是人類重要的審美對象,語文學習也是學生審美能力和審美品質發展的重要途徑。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在語文課程中,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都是以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為基礎,并在學生個體言語經驗發展過程中得以實現的。”可見,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以語言建構與運用為基礎,構成四位一體的學科內涵,融匯交織,密不可分。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體現在語文學習中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可分為六個層次:必要的語文知識,包括漢字形音義的知識、基本的語法和修辭知識、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結構知識、基本閱讀和寫作方法知識等;豐富的語言素材,包括3500個左右常用字和漢語常用書面詞匯,必背的精美語段和優秀詩文,《課程標準》規定的課外閱讀書籍等;熟練的語言技能,即查字詞典、朗讀、默讀、說話、聽話、作文、寫字等基本技能;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勤查工具書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認真聽講的習慣、書寫整潔的習慣等;深厚的文化素養,包括高尚的情操和趣味,一定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實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學態度,欣賞漢字的形象美和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營養等;高雅的言談舉止,包括儒雅的氣質和文明的舉止,與人交往的大方態度,文雅的談吐及合適的措辭,善于傾聽和欣賞他人等。
在具體教學中,培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語文核心素養的落實,首先要抓住課堂教學這一重要環節,把核心素養的培育落實到位。
在閱讀教學中,從具體語言文字的運用入手,通過對語言的品味、咀嚼,來探索文本的意蘊,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進而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審美及文化傳承等素養。李清照的《醉花陰》中“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一句,“瘦”本為病態,是不美的,然而詞人卻把它寫得很美,原因何在?教師若能指導學生品味、咀嚼詞作以黃花設喻的句子,思考“黃花”形象雖瘦而風姿秀美的特征,便能準確理解比黃花還瘦的“人”是多么的風姿秀美、協調雅暢;再從“簾卷西風”的氛圍,即西風乍起,竹簾騰空的環境可以想象出憔悴的女詞人與與門外的黃花是多么的相互映照,又是多美的富有詩意之美。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應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驗,把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加深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與熱愛,培養運用祖國語文文字的能力;同時,發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蘊,理解文化多樣性”。課標“教學建議”也提出:“必修和選修課程都應該圍繞核心素養,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在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方面的全面發展。”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可與語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這種建立在教材基礎上的語文活動更為實用和有效。語文實踐活動也包括課外實踐活動,如研究性學習,設立各類語文學習共同體如文學社團、新聞社、讀書會;社會調查、觀看演出、參與公益文化活動;名家作品推介會、講故事、詩朗誦、辯論會、演講比賽、作文比賽等。這些語文實踐活動突破了課堂教學的局限,豐富了語文學習的方式,成為語文課堂的延伸和補充,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底蘊,對培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都是非常有效的。
《課程標準》對高中語文的課程結構進行了比較大的改動,課程由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類課程構成,這三類課程又分別安排了7—8項學習任務群。這一變化體現出學校課程建設的重要。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出要求我們在課程建設方面加大氣力,在國家課程的基礎上豐富各自的校本課程,為學生開闊視野、進行語文實踐提供更有效的平臺。
學校課程的開設可與國家課程相對應,如在選修課程設置中有“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專題探討”,我們就可以開設“中國現當代名家選讀”的興趣課,這兩者互為關聯。引導學生在對某個專題的學習中,研讀、體驗、實踐,從而生成對相關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對社會現實生活的深刻思考和認識。又如必修課程中有“整本書閱讀”內容,我們可以就其中的文學名著開設“名著選讀及其影視欣賞”的校本課程,將教材中要求閱讀的名著以及其他適合高中生閱讀的優秀文學作品進行選讀,并輔之以配套的影視節目(如《紅樓夢》《堂吉訶德》《白鹿原》等),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進行點評鑒賞,交流討論,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在這樣的“專題課程”中,學生需要運用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來解決問題,同時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關鍵能力和完善必備品格,從而達到核心素養發展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