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榮成市實驗中學)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新課標提出這樣的教學目的,是為了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通過個性化的閱讀,獲得自身獨到的體驗,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以此發展廣大初中學生批判的思維,培養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定一定的基礎。因此,在實際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廣大教師必須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積極開展個性化的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使他們更適應時代的發展。接下來,本文就闡述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充分引導、調動每一個學生都進行積極的思考,使他們在自主、合作、探究式閱讀學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不論學生的天賦如何,教師都要引導他們揮灑個性,進行專心致志的、無憂無慮的個性化閱讀,并在他們的閱讀中及時予以引導和點撥,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時刻保持著對文本教材的充滿自信、個性張揚的閱讀與欣賞。
例如,在教學教授魯教版(五四制)初三語文教材《馬說》一文時,就要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使學生由讀到悟,由悟到明,了解古代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從而珍惜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時光。在這堂課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提高文言文閱讀的語感,提高對文言文的閱讀理解能力,并積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識,同時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加深對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和記憶,能夠認識、理解、學習并運用“托物寓意”的表現手法。此外,在開展個性化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充分激發學生們的性情,促使他們能夠放飛自己的心靈,圍繞總體目標進行閱讀,并積極組織、引導學生進行做評注和摘抄,寫一寫心靈的感悟。只有這樣,才能鼓勵、引導學生發展自身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使他們在個性化的合作與探究閱讀學習中提升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和人文素養,并逐步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課堂教學不再是傳統的教師一言堂,僅局限在教師向學生灌輸語文知識,而是師與生的共同發展。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而學生則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因此,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應遵循“以生為本”的理念,教師應充分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與空間,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閱讀學習,通過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使原本僵化的課堂氛圍轉為輕松、和諧、愉悅的學習環境,從而促進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的發展,使師生共同提高,共同進步,實現教學相長。
例如,在教授《藤野先生》一課時,筆者就在組織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之前,既照顧了全面,又充分尊重每個學生不同的閱讀意識和閱讀理解的水平,提出了幾個問題:這篇散文是以什么順序記敘的?又是以什么作為中心記敘的?以什么為線索進行記敘的?文中那個變換了幾個地點?對文章劃分段落層次,說一說各部分的段落大意。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式探究閱讀學習,在合作閱讀學習中,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與求知欲望,使他們學得更加主動、更為愉快,將閱讀學習當成一種享受,從而真正地提高了學生們的閱讀質量與效率。
在新課程理念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空間被大大拓寬了,閱讀的形式也愈加靈活多樣,在“三維教育目標”下,教師應充分引導學生的多元化人文價值取向,使他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受到相應的教育,從而真正地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因此,閱讀教學不僅僅要在課堂上進行,還要引導學生將閱讀的視野放到課外閱讀方面,同時,閱讀的形式也不應只是局限在書本教材上,而是將目光投放在網絡、媒體等多種閱讀形式上,積極引導、鼓勵學生閱讀有益的書籍和各種各樣的報刊雜志,并鼓勵學生通過智能手機和電腦進行網上閱讀活動。通過這樣拓寬學生的閱讀空間,豐富他們閱讀的形式,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逐步提升自身的閱讀感受、體驗、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并能從閱讀中獲取豐富的精神給養,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發展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
例如,在學習完魯教版初三語文教材中的《我的母親》,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胡適先生的別的文章,或是鼓勵學生在網上尋找類似題材的文章進行對比閱讀,并能夠掌握用具體事例概括一個人的品行和特點的寫作手法,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新課標指出,在閱讀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使他們形成自己的判斷,知道如何取舍與篩選。孟子也曾說過:“盡信書不如無書。”因此,在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鼓勵、引導學生對文本閱讀進行質疑,不盲目迷信文本,也不盲目迷信教師,而是對文本和教師的話都要帶著一種批判、質疑的精神,從而深入挖掘所閱讀文本中蘊含的人文精神與內涵,真正的探究出新知識,從而使學生獲得自我的提升與升華,使他們逐漸完善自我,進而彰顯個性化閱讀的真正意義。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積極開展個性化的閱讀教學,讓閱讀真正變成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從而促使閱讀教學能夠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幫助學生彰顯個性,促進他們的個性化、多元化和諧發展,并在個性化閱讀中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為他們未來的發展以及終身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開展個性化的閱讀教學,加強學生的閱讀實踐,拓寬閱讀的空間,豐富閱讀的形式,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創新精神,真正地實現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個性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