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滄州市教育局)
高中的教育內容給教師與學生的壓力都比較大,各個科目的教學內容都比較煩多,難度也會大幅提升。教師需要優化教學思想及教學方式,才能夠確保學生的學習效果,化學科目也是如此。而電化學是化學科目的重要一環,也需要得到重視,教師需要深入思考課堂教學效果優化的策略,才能保證教學效率與質量,文中將展開分析,作為教學改革的參考。
興趣在高中化學知識的學習過程當中,是必要的因素,是源于人內心的最原始動力,對于個人的知識體系建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高中階段的化學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是極其重要的,學生興趣情況,決定著其后續是否會主動的投入思考、學習與探索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課堂的樂趣,自然會更主動去學習,認真去研究,反之如果學生感到課堂十分無趣,即便完成了教師交付的學習任務,最終的學習成果也不會理想,對于電化學教學來說亦是如此。所以化學教師在實際規劃與開展教學時,必須要結合學生在高中時期的身心特點,思考學生的興趣點,并且滲透到實際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特別是在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教師更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技術去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首先教師在課前應當合理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如教師可以利用電化學在各個領域當中的實際應用視頻案例,或是電化學實驗的視頻流程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并且可以向學生提問,詢問學生在看視頻的過程當中發現了什么,能夠想到什么,有怎樣的疑問,簡而言之是要首先讓學生意識到電化學的魅力所在。教師還需要意識到的是,如果脫離實際應用,單從理論的層面去分析,許多學生都并不會意識到,電化學知識與相關技術在當前社會是廣泛應用的,所以教師只有懂得利用實際的應用案例,讓學生看到其在各個領域的實際應用與發展,學生的興趣才會更高,態度才會更積極。
談及高中階段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我們都會認為,應當是嚴肅且緊張的,似乎在高中階段,教師需要使用有效教學思路,而學生需要處理好自身、家長與教師的壓力,提升學習動力。對于化學這類理科知識的學習,教師更是會嚴格要求自己不能以感性的方式去思考,去引導學生。教師如果不善于創設良好教學氛圍,很容易引發學生的厭學心理,甚至導致學生產生學習焦慮癥,也會引發嚴重的師生關系問題。這樣的問題在電化學教學過程中亦是存在的,鑒于電化學屬于理科科目,所以理論知識嚴謹性高,而且因涉及具有危險性的電力能源,所以實驗要求也高,這樣才能避免學生面臨安全威脅,許多教師認為只有嚴格要求學生,才能讓學生達到精準認知,精準操作。這樣的思考出發點并不是錯誤的,但是許多教師會將其轉變為對于學生的斥責與貶低,學生理論知識記不準,教師便會說學生不認真或是愚笨,學生操作失誤,教師也會以這樣的態度,試圖以打擊學生的方式達到激將效果。這是影響師生關系以及學生學習信心的主要原因,教師意識到這一點,便必須要扭轉觀念,教師需要了解到,態度惡劣并不代表嚴格,更不能代表對于學生的關心,也不會讓學生有任何收獲,只會使學生越來越緊張。所以要體現出嚴謹的科學精神,教師完全可以以另一種方式去體現,教師可以利用一些科學家精益求精的故事,去激勵學生意識到嚴謹認真是怎樣可貴的特質。而在學生出現實驗失誤時,教師同樣可以利用一些電化學實驗失誤的案例,讓學生了解到在電化學實驗過程中粗心大意可能引發的后果,但是不需要與學生正面博弈,而且應當讓學生了解到,結果是過程的產物,所以重視過程,才會得到理想的結果,所以不需要在開始學習時便過于重視結果,導致自身太過緊張。除此之外,教師自身也必須要做到嚴格要求自身,給學生做出好的榜樣,自然會讓學生更加懂得崇敬教師,隨著師生關系越來越好,課堂氛圍自然也會越來越好,而在沒有恐懼,沒有責備的課堂環境下,學生的學習壓力會得到緩解,而且學習的自主性也會被激發起來,這是十分有利的趨勢。
電化學在社會多個領域中都有廣泛的應用,是一門具有理論深度的知識。所以單純依靠理論知識教學或是實驗教學,是難以達到教學目標的。所以為保證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實驗教學是必要的一環,不但能夠鞏固學生的理論認知,更有助于激勵學生的開展學術研究,顯然是至關重要的一環。但是根據當前的實驗教學概況來分析,許多教師對于電化學理論教學及實驗教學都是分開規劃的,即是說在理論教學結束后,才會開展實驗教學,這會使學生的理論認知及實踐應用產生脫節,這樣的問題影響著教學成果,所以教師必須要以理實結合的思想去規劃實驗教學,以確保學生的技巧掌握更快,認知更深刻。如在引導學生學習電化學相關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并邀請學生參與水果電池實驗、電筆繪彩實驗等。例如在講解電解水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首先將自身的電解水實驗流程做成微課視頻,在實驗課上讓學生根據教學視頻的步驟引導,逐步去自主完成實驗,已達成理實同步,在微課視頻的引導下,學生能夠更快明確實驗流程,而且對于沒有理解的部分可以重播慢放,這與教師的現場操作是完全不同的,因為現場操作是無法回溯的。而在學生根據微課視頻開展實驗時,教師自身則可以從旁觀者的角度去觀察學生的操作是否規范,這樣的教學方式下,教師的教學示范可以完全交給微課視頻,在這樣的前提下,教師才能兼顧更多學生,觀察到更多學生的實驗狀態,包括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是否存在為先操作需要教師馬上去引導其糾正,學生是否因過于隨意敷衍而忽略了某個步驟等等。簡而言之,理實結合的教學,能夠促進學生腦與手的結合,同時也能夠緩解教師的教學壓力。
人的認知特點,從其幼年開始便是明確體現出來的,即是模仿與重復。實質上在高中階段,學生的認知依然有著這樣的特點。所以即便是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需要利用隨堂的測驗或是重復實驗去幫助學生鞏固認知,并且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化學學習成果反饋信息,并且讓學生再一次回憶之前的實驗或是之前所講的內容。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學生隨堂測驗或是幾次實驗所反饋的成果作總結學生的認知需求與特點等,作為后續規劃教學的依據。簡而言之,教師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學生的需求,收集學生的信息,才能讓電化學教學得到完善。
電化學是當前化學教學體系中的重要一環,特別是在教學改革的背景下,校方與教師都要更加重視電化學教學的改革,包括教學思想與教學方式的改革,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且深化學生認知的重要途徑,因此文中進行分析,給出了改革意見,望促進電化學教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