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冬前
新課程改革之后越發重視學生個人素養的培養,其中包含學生的人文素養。相比其它學科而言,語文學科在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所以現階段語文教師需要有意識的開展人文教育。鑒于此,本文就經典名著提升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有效性的策略進行簡單論述,旨在切實提升初中人文教育的整體質量。
眾所周知,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礎特征,因此其在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方面具有較大優勢。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人文教育屬于現階段初中語文教學的基礎目標之一,所以越來越多的初中語文教師認識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并積極的對傳統教學方法進行轉變,旨在有效提升初中語文中人文教育的有效性。
名著中往往蘊含豐富的人文情愫,而人文教育側重人文情懷與終極關懷的教育,所以經典名著作為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輔助人文教育工具具有絕對優勢。教師可結合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和基礎知識水平選取適宜的經典名著開展人文教育。除經典名著的內容之外,名著作者的成長經歷也可用作初中生人文教育的有效素材。
司馬遷是我國西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以及思想家,《史記》則是司馬遷最經典的著作之一。司馬遷在極度艱苦的環境下完成了《史記》的創作。司馬遷書寫《史記》的直接原因是其父親臨終所托,他父親在臨死之際表示希望司馬遷可以完成史書的撰寫,所以說,父親的臨終囑托是司馬遷完成《史記》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動力。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司馬遷的《史記》開展人文教育,結合學生興趣愛好或者認知水平以司馬遷本人作為主題進行教學。利用司馬遷本人開展人文教學時教師可以設定幾個教學重點:第一,司馬遷的寫作動力;第二,司馬遷的發奮精神。教師可首先讓學生利用身邊的學習工具查找答案,也可在小組之中進行討論,教師負責最后的總結與查漏補缺。通過“司馬遷寫作的動力”培養初中生“信守承諾、尊師重道”等品質;借助“司馬遷的發奮精神”使得初中生明確“一分耕耘一份收獲”進而養成做任何事情時都竭盡全力的良好習慣,其人文素養大幅度提升。
人文素養是當代初中生必須具備的個人素養之一,可直接反應初中生的綜合素質水平。新課程改革也明確提出了初中語文教師需要重視初中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并將其納入初中語文教學的基礎目標。我國具有上下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雖然當前社會水平不斷提升,并且已經步入信息時代,但是當代中學生仍舊需要擔負傳遞和弘揚歷史文化的重擔,初中語文教師可利用對經典名著內容的剖析達成人文教育目標的同時弘揚中華文明。
同樣以司馬遷所著的《史記》為例,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人文教學時可在掌握史記內容的基礎上將其分解成幾個教學部分,不僅可降低滲透教學的難度,而且可提升人文教育的有效性。《史記》中對我國上至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超過3000年的歷史進行了記載,教師則可以將時間作為劃分教學部分的節點,以不同年代為主題進行人文教育的滲透,初中生在歷史事件或歷史知識的影響下其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均大幅度提升,主動擔負起傳承歷史、弘揚文化的重擔,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最年輕的接班人。
我國上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有眾多經典名著得以流傳至今,其無一不包含豐富的人文情感,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無法使得初中生領悟經典名著中人文情愫的精髓,其學到的知識相對片面,所以初中語文教師可通過經典名著的閱讀開展人文教育,其屬于當前階段最直接有效的人文教育手段。但是教師要注意應用此種人文教育手段時需要遵循以下原則:第一,結合當前階段初中生的知識水平、思維水平以及興趣愛好選取適宜的經典名著讀本,可以保證初中生不會因為經典名著的晦澀難懂喪失閱讀興趣,反之依照學生愛好選取相應的經典名著可以提升學生深入探索的意識;第二,結合初中生的學習進程和學習難度布置相應的經典名著閱讀任務。依照此項原則開展教學即不會使得學生產生學習難度較大望而卻步的想法,而且不會對初中生的正常文化課程學習造成影響,反而可拓展初中生的知識面,使其在閱讀的過程中領悟文章的人文情感,并通過文章中的事件明白一些道理或者為人處世的原則,于初中生積極健康的成長有積極意義。
綜合上述所言可以得知,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背景下學生個體素養的培養越發受到重視,人文素養的培養也因此被列入初中語文教學的基礎目標范疇內,因此各初中語文教師需要選取合理的教學手段開展有效的人文素質教學。鑒于此,本文由經典名著作者、經典名著內容以及經典名著閱讀幾個方面,簡單論述了當前階段初中語文教學中利用經典名著開展人文教育的有效策略,希望可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一些人文教育方面的想法或者方向,共同達成初中生人文素養提升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