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市海珠區海鷗幼兒園)
《幼兒園工作規程》提出,要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注重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引導幼兒個性健康發展。對體弱或有殘疾的幼兒予以特殊照顧。
在每學期的幼兒體格檢查中,常會發現少部分幼兒身體發育部分指標沒有達到正常標準,或是雖然身體發育部分指標達到正常標準,但運動技能技巧等方面落后于一般幼兒。在2016學年第一學期初對全園小班50人,中班99人進行五項體能的測試。把小班測試結果有四項或以上不達標的,中班三項或以上不達標的幼兒篩選出來,再根據《國民體質測定標準手冊(幼兒部分)》的測試要求,采用指定的器材和測量儀器,對幼兒身體形態指標和身體素質指標進行測試。測試完后進行綜合評級。綜合評級是根據受試幼兒體質測定各單項得分之和確定,共分四個等級:不合格(<20分);合格(20~27分);良好(28~31分);優秀(>31分)。結果顯示有16名幼兒體質綜合評級總體評為不合格。幼兒園特此申報了《體質薄弱幼兒健康干預的實踐》課題針對這16名幼兒進行健康干預。
在測試中此16名幼兒的“雙腳連續跳”及“走平衡木”尤為較弱,為此,對于這16名幼兒進行了每周2次,每次半小時的感統訓練,旨在改善幼兒的身體協調性及平衡感,而這兩項能力能從“國民體質測查”中的“雙腳連續跳”及“走平衡木”兩個項目中很好的體現出來。
1.感統訓練促進幼兒動作協調能力的發展
協調能力是指身體在進行運動的過程中,調節和綜合身體各部分動作的能力。現代腦科學研究表明,幼兒時期是腦神經突觸的聯結與分化的敏感時期。在這一時期加強對幼兒各方面的刺激可以增加大腦相應區域的神經元突觸數量,增強其神經回路的聯結,豐富腦的結構,從而對其功能的發展起到強化作用。
2.感統訓練注重幼兒感覺動作的發展
感覺動作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它包括了幼兒的跑跳、翻爬、拍球、拋接、走平衡和辨認左右,等等。感統訓練促使幼兒不斷與環境產生互動,幫助幼兒認識自身與環境的關系,在發展動作能力的基礎上,還鍛煉了空間感和方位感,提高平衡能力、協調能力和應變能力。
3.感統訓練注重幼兒的個性發展
感統訓練設計的既有力度又有坡度,既有規范性又有靈活性的各種感統游戲,使幼兒在獨立完成一項游戲任務之后,獲得由心而發的成功感與喜悅感,大大增強了幼兒的自信心與自尊心。在感覺統合訓練中幼兒充分體驗了感統游戲及感統器材帶來的樂趣,讓孩子宣泄情緒,培養活潑開朗、堅強勇敢的性格。
1.感統失調分類
(1)前庭覺失調:前庭覺失調的孩子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愛做小動作,聽而不見,久轉不暈,平衡能力差,搖頭晃腦,動來動去。
(2)本體覺失調:本體覺失調的孩子沒辦法控制好自己的身體四肢,動作協調能力差,笨手笨腳,動作緩慢,做事拖拉。語言表達能力差,缺乏自信,消極退縮,不敢表現自己。
(3)觸覺失調:觸覺失調的孩子,怕黑,膽小,喜歡吃手或咬指甲,情緒不穩定,愛發脾氣。特別粘人或容易緊張、退縮。觸覺防御力太高的孩子,不喜歡旁邊的同學碰到他,會不停地注意旁人的動作,而沒辦法專心上課。
前庭覺有助于維持人體各種姿勢的平衡和協調,同時也和視聽覺能力以及語言能力等其他感覺系統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系。本體覺是人體對自身運動狀態和空間位置的感覺,鍛煉本體感能強化前庭平衡、觸覺、固有平衡、大小肌肉雙側協調,提高身體運動能力,促進左右半球的均衡發展。
2.感統訓練室與感統器材的設置
在明確了活動設計思路之后,結合廣州市某幼兒園的體育特色以及新開設的感統室,我將大肌肉運動與幼兒感統訓練相結合,設計出一系列發展幼兒感覺神經系統及鍛煉幼兒平衡、身體協調性等能力的活動。
設計方向確定之后,接下來就是感統器材的選擇,感統器材的種類眾多,并不是所有器材都適合用。首先根據幼兒園現有的感統器材適用于訓練“前庭覺”與“本體覺”的進行分類先羅列出來。接著在每次的感統訓練中都從這些器材中選取。
訓練前庭覺的相關器材有滑板、滑坡、晃動獨木橋、大龍球、吊纜抱筒、大陀螺、袋鼠袋、滾筒、羊角球和平衡蹺蹺板。
訓練本體覺的相關器材有滑板、平衡木、晃動獨木橋、波浪平衡木、觸覺平衡板、平衡步道、萬象組合、彈彈床、四分之一圓、河石、月牙板、獨腳凳和羊角球。
3.感統訓練要正確使用教具
初次進行感統訓練時,對于這個既陌生又新鮮的感統室,以及感統室內色彩繽紛的感統器材,孩子們都是充滿好奇與興奮的。針對前庭功能首先選取滑板車這個器材,滑板車是感統訓練里面最具代表性的經典器材,也是發展前庭功能的最具代表性的教具。幼兒俯臥在滑板車上,以腹部為中心,身體緊貼滑板車,抬頭、挺胸、雙腳并攏抬起,從起初的原地不動的靜態飛機式到原地旋轉的烏龜轉身以及用雙手伸展慢慢往前爬行移動的烏龜爬行,逐漸增加對前庭的刺激。讓幼兒俯臥在滑板車上,在滑坡上由上而下的快速沖擊,對前庭系統的刺激強烈,可以增強重力感的控制能力,促進位覺器官感受重力的變化,幼兒必須維持穩定的身體姿勢和高度的平衡感。在滑下時,視覺將大量情報送往中樞神經體系,固有感覺會使小腦更為蘇醒,指揮著肌肉緊張感的變化,促進腦干體系的活躍化,大腦小腦間的運作可以起到強有力的正確整合作用,有利于孩子全身感覺統合的發展。在孩子已經能完全靠自己從滑坡上自行滑下后,繼續增加訓練的難度。例如,從滑坡滑下時幼兒推開擋在前面的球,或是滑下時撿起地上的沙包再對前方的目標進行投擲,等等。
為了增加感統訓練的趣味性,我結合了廣州市某幼兒園為期一個月的軍事主題月,把感統訓練和軍事主題相結合,將感統室變成了一個大軍營。各種項目的感統訓練對應海、陸、空三軍的訓練以及加上軍事主題的故事化劇情。例如,把踩平衡蹺蹺板比作海軍部隊為了習慣在船上作戰的一種模擬船在水上搖擺的練習,沖滑板投沙包比作陸軍部隊開戰車去摧毀敵人陣地,在吊纜抱筒上搖晃、旋轉比作空軍飛行員在進行提高平衡能力的轉椅訓練。既鍛煉了幼兒的感統,又加深了他們對軍事的認識。
4.感統訓練與幼兒園課程的融合
除了在感統室里進行感統訓練,我也把感統訓練和三浴鍛煉相結合。在夏天的時候把感統訓練移去戶外玩水區,在玩水區擺放好各種平衡類感統器材,加入運水的情境,孩子在走平衡的同時,要兼顧持物走平衡,運的水不能灑,還要時刻躲避玩水區噴水的噴水以及別人在一旁的潑水。讓孩子在進行感統訓練的同時又進行了水浴鍛煉,既能感受到玩水的清涼,又鍛煉了孩子的平衡能力和身體協調性。
幼兒園也把感統訓練與戶外自主性游戲相結合,豐富了自主性游戲的內容,也尊重了孩子對感統游戲的需要和選擇,如果幼兒對感統游戲感興趣,進行游戲時注意力就會更集中,更積極主動地投入感統游戲中。
把感統訓練與幼兒園課程融合,能使幼兒得到到充分的感覺信息刺激,促使大腦發育,從而發展幼兒的各種生理潛能。同時,為幼兒營造一個有利于自我探索的心理環境,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從而有效地開發幼兒的心理潛能。既符合了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又注重了孩子的個體差異。對原有的幼兒園課程也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
在經歷了一年多的感統訓練之后,成效是比較顯著的,根據《國民體質測定標準手冊(幼兒部分)》里3~6歲幼兒單項指標評分表的數據參考,對比2016年10月,這16名幼兒第一次進行的國民體質測查中“雙腳連續跳”和“走平衡木”的成績,2018年3月進行的國民體質測查中“雙腳連續跳”和“走平衡木”的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尤其是“走平衡木”,有了非常顯著的提高。在兩個項目的完成時間上有了明顯的縮短,部分幼兒“走平衡木”的時間更是有大幅度的縮短,也有幼兒從一開始無法完成到現在能較好完成,在國民體質測查的項目分數上也顯示出了明顯的提高。
感統訓練還對幼兒的心理成長有很大的幫助。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知理論為嬰幼兒進行感覺統合教育活動提供了心理基礎。老師為幼兒提供一個適宜的心理環境,讓孩子在環境中獲得充分的探索和操作機會,形成了開朗的個性和穩定的情緒。本次課題的對象中有幾名幼兒性格比較內向,不太合群,很少與同伴一起玩耍,在經過了這段時間的感統訓練后,這幾名幼兒在性格上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變。其中一名女孩子轉變極大,從最初以自我為中心、毫無規則意識、喜歡獨處的小女孩,轉變成了如今遠遠見到老師就打招呼問好,主動找其他小朋友玩的活潑開朗的女孩子。筆者認為在課題研究中,感統訓練起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單鍛煉了體質薄弱幼兒的前提功能、本體感覺,提高了身體協調性、平衡感,還提升了幼兒的注意力和心理素質,為孩子的身心發展起到了很大的幫助。為此,如何將感統訓練更好更合理地在幼兒園運用和開展下去,使其更具有游戲性,更符合不同年齡幼兒的身心特點,仍需要繼續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