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陽建筑大學)
在雙一流背景下,推進高校師資隊伍的有效建設是滿足教育發展需求的必然趨勢。高校只有充分挖掘并發揮自身教育優勢,抓緊落實師資隊伍建設問題,順應雙一流戰略發展趨勢,才能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質量人才。目前我國很多高校在創新意識與師資力量上還無法很好的跟上時代快速發展形勢,因此,高校要重視對人才強校以及科教興校發展戰略的重視與深入落實,明確學校建設目標,以建設世界一流學科與一流大學為動力,加強對高層次高質量人才的引進,完善學校激勵政策,加強對師資力量的建設,將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學校重要建設工程,確保高效師資隊伍的良好發展與提升。雙一流既是我國一個長期發展思路,也是我國一個長期發展戰略,在實際實施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與問題,想要盡量避開困難,減少阻礙更好地落實這一發展思路與戰略目標的有效實施,我們就必須要全面挖掘發現各個高校潛在的發展能力,不斷提升科研水平與教學質量,建設高質量高水平的高校師資隊伍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
我國高校在建設師資隊伍中存在著諸多弊端,這些不足嚴重阻礙了高校師資力量的提升,影響了優質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1.師資隊伍欠缺創新意識
創新力是當代社會各個領域想要更好發展所必備的動力與能力,高校也不例外,目前我國高校師資隊伍欠缺創新意識是高校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很多高校教師受傳統教育觀念與應試教育環境成長背景的影響,創新意識嚴重不足,雖然專業知識基礎十分扎實,但所運用的教學方式與手段大多是自己實踐教學中總結與摸索而出的成果,并沒有全面系統的接受過正規培訓與指導,導致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些僵硬與不適應,無法將教學的教授與學習充分融合。另外,有些高校的學術教育者年齡較大,對于新技術、新事物的接受學習能力有限,影響了學校師資隊伍綜合創新能力的提升與發展。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雖然能夠正確認識到新教學技術的應用價值與優勢,但實際操作起來卻比較困難,新技術與新設備使用效果差強人意。
2.師資力量薄弱
目前我國高校師資力量普遍存在薄弱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很多高校教師的教學理念滯后,在接受新方法,新技術上略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狀況,影響了高校整體師資水平,有些教師的科研學術與教學工作存在脫節情況,不能很好量二者有機融合,這些都是造成高校師資力量薄弱的具體因素;二是我國大部分高校都存在的人才匱乏問題,特別是學科帶頭人才的匱乏十分嚴重,導致很多高校沒有有力的學科專業支撐,這無疑給學校優秀人才的培養帶來了不容忽視的阻礙,影響了高校師生思想與學術交流的有效碰撞與提升。同時很多高校沒有充足的后背青年人才,造成高校出現專業學科后繼能力不足的現象,常常會引起青黃不接的職稱結構問題,影響了高校的師資力量。
3.嚴重的師資流失問題
近年來各大高校都逐漸擴大了招生規模,增加了教師隊伍的教學壓力與缺口,高校的職稱與教師學術成果有直接掛鉤關系,有些年紀較大的在職教師既面臨繁重的教學任務與壓力,又面臨著科研成果的壓力,在雙重壓力下很難充分發揮出其教學能力與水平。除此以外,有些高校教師只是把目前高校任職工作視為人生的跳板,在實際工作一段時間后就會出國留學或者繼續學習深造,尋求心目中更加理想的工作,造成了高校師資的流失現象。有些高校教師經常通過辭職的方式來實現工作調動的目的,喜歡新工作的探索感與新鮮感,在高校工作一段時間后會選擇到新的環境去鍛煉自己、體驗不同的工作生活,也有些教師在高校任職同時還身兼社會其他工作兼職,這也是一個較為嚴重的陰性高校師資流失隱患。
教師作為高校人才孕育的必備血液,是雙一流建設中高校發展的關鍵點,因此,高校要不斷建設發展師資隊伍,重視對師資隊伍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提升,優化完善治學氛圍與環境,為高校教師的成長與高校人才的培養提供必要保障。
1.積極引入高質量人才,提高師資力量
人才是當代社會所有領域在市場發展中的主要競爭力,人才引入與匯聚直接影響著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效果。因此,想要有效建設高校師資隊伍就必須要重視對高質量、高層次人才的引入與匯聚,全面提升高校師資力量。高校要在正確認識雙一流建設目標基礎上將高校科研方向、教育目標、學科建設與人才引進充分融合,確保人才的引進與高校發展相匹配,加強對高校實際欠缺人才專業、智力資源的分析與深入研究,制定與高校相適應科學合理的引進人才規劃。增加對人才引進的重視與實施力度,時刻緊跟國家戰略政策以及需求,特別是重點學科前沿的發展趨勢,積極引進高質量德才兼備的專業人才。同時高校要根據市場情況適當加大人才引進的資金投入,讓引進的人才能都留得住,避免人才流失的現象出現,增加對教師隊伍經費的適當投入,為高校在職教師盡力提供更好、更多的生活保障與工作保障,積極幫助教師解決實際工作與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提高教師工作熱情,讓教師能夠最大程度、全身心投入到高校學術研究與教學工作中,從而提升高校教學水平與教學質量,促進高校科研成果的有效積累。
2.優化治學環境,促進教師成長
良好的治學環境能夠對教師產生積極的影響與作用,高校的治學環境同時包括競爭環境、制度環境、自然環境等。因此高校想要優化完善治學環境,就要建立起健全的教師績效評價機制,充分考慮教師實際科研與教學任務,打破傳統教學評價一竿子標準缺陷,制定與教師實際工作相符的評價機制與辦法,從而有效實現對人才的管理和分類,建設有層次、有差異的針對性評價機制,促進教學差異性、層次性、學科性的提升。高校要將科研與教學充分結合,加強對教學活動的鼓勵,加大對科研學術的支持,建立同時包括自我評價、領導評價、學生評價、學科同行評價的全面協同評價體系,確保教師績效評價的客觀性、全面性與有效性。
3.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提升教師創新能力
高校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力度,在培訓中更新教師教學觀念,宣傳貫徹我國最新教育相關發展政策以及要求,豐富教師教學技術與手段,重視對創新意識的培養,全面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從而提高高校辦學能力。例如,高校可以定期聘請現代教育技術專家來校為在職教師進行培訓提升,讓教師全面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方式,從而能夠熟練應用慕課、微課等進行教學,提高教學信息化,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
在雙一流背景下,高校要積極深入分析師資隊伍實際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弊端,探尋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及時解決問題。在建設師資隊伍過程中積極引入高質量人才,提高師資力量,優化治學環境,促進教師成長,優化治學環境,促進教師成長,從而推進高校的良好發展,為社會培養出更優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