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浩
思維能力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展現了個體思維能力的強弱,它包括深刻性、獨創性、批判性等若干方面。在傳統語文教學中往往忽視了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而事實上,語言建構、審美鑒賞和文化傳承等各個方面都和思維能力密切相關。 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發展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促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理解性閱讀不僅需要學生有一定的語文基本知識,還要有一定的理性思維能力。 我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圍繞文章中的關鍵詞句進行理解, 嘗試探究隱藏在文字深處的隱藏寓意。 這樣就能讓學生在感性領悟和理性思辨的過程中提升對文章的理解能力,不僅促使學生積極展開語言建構,更能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深刻。
必修一《江南的冬景》一文語言十分優美,還運用了各種不同的表現手法。 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圍繞其中的一些詞句進行理解, 嘗試探究詞句中隱藏的深層次寓意。 “在文章中有一些詞句看似是閑筆,那么是否能將這些句子刪除呢?”學生發現文章中多次提到德國、日本的內容,看似和文章無關,但是實際上卻運用了對比的方式,表達出了作者對江南的喜愛之情。 “文章中還有很多地方都運用了古詩詞作品,這些詞句是否能夠刪除掉呢? ”學生發現,這些詞句也展現了作者對江南春天的喜愛之情,體現了作者正在精心構筑自己夢中的精神家園。 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發現一些看似普通的詞句實際上和文章的主旨有關,學生的理解能力有所提升。
思維的深刻性是一切思維品質的基礎, 語文思維的深刻性指的是思維的抽象邏輯,展現了思維的廣度、深度和難度。 鼓勵學生在語言建構中發展理解能力,就能讓學生更深入、條理清晰地思考問題,能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閱讀理解的時候會更為深刻,在表達的過程中也能更好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 這樣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就會得到發展, 學生的思維能力也隨之得到發展。
審美鑒賞是語文學習中的重要內容, 在審美鑒賞的過程中,學生發現了美的語言,感受到了美的人物形象,和作者進行共鳴,達成了審美關照的境界。 在此基礎上,我鼓勵學生圍繞自己的審美觀點開展自主創作的活動,進而撬動創造力,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
必修一《致橡樹》是一首優美的詩歌,我在教學中鼓勵學生積極展開鑒賞活動, 首先從課文中找出各種不同的意象,然后說說作者用它們來象征什么,表達了自己怎樣的愛情觀。 學生在鑒賞中發現,作者十分擅長運用象征的手法,運用凌霄花、橡樹、木棉花等形象代表不同的人物,展現了不同的愛情觀,整首詩歌寫得不僅細膩、富有情感,而且還帶有理性的光芒。 我在教學中還鼓勵學生在鑒賞的基礎上嘗試開展自主創作的活動。 “通過對這首詩歌的分析,大家發現詩歌中往往會用不同的意象,給它們賦予不同的意思。 那么,大家能否也嘗試展開創作,通過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呢? 注意合理地運用意象, 在語言美的同時也展現出理性的思考。 ”學生在我的鼓勵下開展了自主創作的活動,他們將自己在閱讀詩歌中總結出的審美觀點運用到了創作中,讓自己的創作能力得到了發展。
思維的獨創性表現為獨立思考, 并創造性地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在鼓勵學生進行審美鑒賞的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展開聯想、比較和鑒別,嘗試表達自己的獨創見解,獲得美的享受,更要讓學生嘗試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方法表達自己的觀點, 并積極開展自主創作活動。 這樣能讓學生在審美鑒賞的同時發展自己的思維創造力。
在高中語文課本中收錄了不少傳統詩詞、小說作品,它們沉淀了豐富的古代文化知識,包含了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 在指導學生學習這些作品的過程中,我鼓勵學生嘗試展開思辨, 從中找到傳統文化的合理內涵和真正價值,拓展自己的思維視野。 同時,我還鼓勵學生結合自身進行思考, 說說自己對傳統文化是否有所誤解,在閱讀課文后有了哪些不同的想法。 這樣能促使學生自主傳承傳統文化,并提升思維的審視力。
在指導學生學習必修三《〈指南錄〉后序》的過程中, 學生感受到了作者文天祥堅定不移的戰斗意志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 從其身上體會到了愛國主義情懷。 在實際教學中,我設計了實踐活動,鼓勵學生探究“文天祥的一生”。 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展開拓展閱讀,嘗試從歷史作品中了解文天祥為了保衛祖國所做出的貢獻,并從文天祥創作的《正氣歌》《過零丁洋》中再次感受到了其濃濃的愛國情懷。 此外,學生還通過參觀博物館、聽報告講座等方法進一步了解了文天祥的生平。在此基礎上我鼓勵學生嘗試創作調查表報告, 在報告中不僅要寫出對文天祥的認識, 更要說說其愛國行為對自己有什么啟發。 我鼓勵學生思考:“有人說,這種愛國思想現在已經過時了,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呢? 你要用什么方法表現對祖國的愛呢? ”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更能讓學生積極展開反省,和自我調節、自我修正,促使學生的思想得到升華。
思維的批判性也叫思維的審辯性, 指的是思維中進行自我反省、自我調節、自我修正的能力。 在組織學生參與到和傳統文化有關的活動時, 不僅要讓學生體會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更要讓學生帶著審視的觀點反省自己, 這樣就能讓學生更好地傳承并發展中華傳統文化,也更好地進行自我認識。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認為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突出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綜合性, 語文學習不僅要讓學生聽說讀寫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而且還要促使學生發展思維能力,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只有將“文字語言”型教學轉變為“語言思維”型教學,才能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