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麗
摘 要: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tài)度體驗。情感教育是指與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個性培養(yǎng)緊密相關的, 以親情、友情、愛情教育為核心的品德和情操教育以及由此衍生的相關問題的教育。情感教育既是一種教學模式,又是一種教學策略。中學時期正是學生獨立性與自覺性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他們是個特殊群體,情感在內容上更為豐富,程度上更加強烈。如何對中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本文作了初探。
關鍵詞:中學生;情感;教育
1 在教學過程中影響和調節(jié)學生的情感
21世紀的青少年形象思維比較敏捷,心思比較細膩,神經比較敏感,同時易于接受具體、直觀和新鮮的事物。隨著自我意識的萌芽,中學生情感內容的社會性日增,情感體驗也日漸深刻。加上當今全球經濟的一體化、世界的信息化,更加顯示了教育的趨勢傾向情感教育。
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借助教材、多媒體探幽尋美,陶冶學生的性情。初中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描寫自然風光的文章,如曹操的《觀滄海》、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葉圣陶的《蘇州園林》等,這些作品所描繪的都是客觀的自然美和主觀的情感美的有機結合,能夠激發(fā)、影響和調節(jié)學生的情感。
當今社會物質較豐富,經濟水平較高,生活條件較優(yōu)越,且有的青少年長期被溺愛包圍著(尤其是獨生子女),大大降低了他們克服困難的能力和對挫折的承受能力。當遇到挫折困難時,容易氣餒挫敗,產生自卑感。在教學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多為學生講述一些英雄人物事跡,如漢代史學家司馬遷遭受宮刑之后,忍辱負重,完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大發(fā)明家愛迪生連續(xù)用千余種物質做電燈燈絲試驗,終于研制出了碳絲。教師要讓學生懂得艱苦的環(huán)境往往可以鍛煉人的毅力,增強人的斗志,不要被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所誘惑,要能夠調節(jié)好自身情緒變化,一時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后的消迷與墮落。
2 善于與學生交流,與學生建立平等的關系
由于社會不斷發(fā)展與進步,教育模式也愈復雜,中學生在心理、生理及思維方面也都表現出較特殊的狀態(tài):有一定的判斷力,但識別能力不強;自我意識發(fā)展迅猛,但又缺乏對自身的了解;好奇心特強。他們很多都強烈關注著自己品格和才能的發(fā)展,渴望施展自己的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贊賞。
在學校生活中,老師是與學生接觸最多的人,也是學生最容易親近的人。學生有被認可的需要和被肯定的需要,他們在意家長對他們的看法,在意同學之間的評論,更在意自己的閃光點是否得到了老師的認可。誠如一位老教師所說:“表揚要點名,批評不點名,也就是表揚到點,批評到面。” 理解學生,走進學生的內心,用心與學生交流,才能讓學生理解自己,理解老師,易于接受老師的建議。
因此,在教學教育過程中,教師應該針對不同個性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善于與學生交流,有目的引導他們提高自主意識,養(yǎng)成自尊、自強的良好心理品質。如在朗誦、演講活動中,不同學生擔任不同角色,讓他們在活動中感受成功的心理體驗,使他們發(fā)現自己的優(yōu)點,教師應及時對他們進行表揚、鼓勵,這能夠起到一個很好的情感教育,學生能夠在學習中得到快樂、成長。
在教學實踐中,有一部分老師高高在上,認為自己就是權威,把自己的地位看得很重,凌駕于學生之上,忽視了他們作為一個“人”的需要,造成教學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不平等,甚至情感對立的惡果。當今中學生自主意識不斷加強,已有了一定的判斷力。教師如若再高高在上,不與學生交流,不去了解學生內心的真正想法,那么教學結果只會適得其反,南轅北轍。教師只有做到與學生在人格上、精神上和情感上真正平等,善于交流,才能更好地實現教育目的。
3 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探索情感世界
曾經的“劉海洋”、“馬家爵事件”在社會和教育界引發(fā)了一場有關“情感缺失”的大討論。追根溯源,學校是受教育者情感“缺失”的根源地之一。中學生正處在一個身體和心理成長的青春期,個性心理還不夠成熟,情緒情感也豐富多變。通過學生的作文和課堂教學引發(fā)的情感交流中,我切身地感受到一些孩子冷漠、麻木、自私、萎靡、狹隘、孤僻、失落的情感世界,而家庭、學校重視應試教育的氛圍,大大地忽略了孩子們的情感世界。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課外閱讀除了增加學生的閱讀量之外,還能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得到一定的啟發(fā)。凡是感人的作品都滲透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那些膾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夠流傳不衰且受人喜愛,不僅因為其語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滲透著作者熾熱的情感。這些情感往往能夠感染讀者,啟迪靈魂、激勵意志、陶冶情操、培養(yǎng)良好的素質。
教師可以搭建閱讀的心靈交匯點,幫助學生進行內心情感與外部世界的磨合,實現學生在閱讀中的自我內化。居里說:“書,就是社會。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社會,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氣質,使人高尚。”首先得引導學生走進這個“社會”,完成自我情感與作品所演繹的外部世界的磨合過程,幫助完成內心情感的自我內化,方能收到讀好書的效果。
4 教師要有廣泛的興趣愛好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國人文化素質不斷提高,中學生也不再“老實”,而是越來越聰明。追求新知識,厭棄陳舊說教。我曾經教過一個中學生,他性格內向孤僻,不喜歡與人交談,不按時完成作業(yè),學習成績也不好。曾幾次找他談話,也跟他家長反映情況,但效果不佳,他依舊我行我素。有一次,在同學間了解到他酷愛畫畫,得知不按時完成作業(yè)的原因就是對畫畫的癡迷所導致的。恰巧我也喜歡畫畫,所以我畫了一幅《家庭圖》送給他,還和他交流了畫畫的一些技巧,談論了一些名人的畫作,最后告知他學習也應同畫畫一樣不能放棄,興趣固然重要,功課也不能落下,作為新世紀年輕的一代,應該全方位各方面發(fā)展,萬不可以辜負父母的期望。后來,這位學生不但學習成績優(yōu)秀,還時常與我談笑風生,共同討論畫作中的不足,也因此畫畫技能進步了不少。當老師與學生有了共同的興趣愛好時,在教學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共同的興趣愛好作為切入點,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學生也不會厭倦老師的說教,不會有很大的抗拒,相反學生會容易接受且喜歡與這樣的老師交流。如果老師沒有廣泛的愛好和興趣,不愿意嘗試新事物,就談不上如何與學生進行交流,甚至正確引導了。只有當老師有了更廣泛的愛好和興趣,了解更多的信息,才能和學生建立更廣闊的溝通平臺,學生才可能向老師敞開心扉,建立更良好關系。
對學生的教育,從古至今就有兩種對立的教育方法,一是正面教育的循循善誘,一是簡單體罰粗暴壓制。現今嚴禁學校老師對學生采取變相體罰,事實也證明,唯有堅持正面的教育,堅持以情感人、以情助學、以情輔德、以情優(yōu)智、以情養(yǎng)能、以情毓美、以情促勞和以情健體等方面的以情優(yōu)教,用心感悟,才能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健康發(fā)展。我們要摒棄傳統的教育觀念,樹立全新的現代教育觀,注重情感教育,注重學生健康的個性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人格。
綜上所述,情感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甚至是舉足輕重的作用,積極地利用好情感因素,努力發(fā)揮情感的功能,必將有助于提高我們課堂教學的效果, 同時也將為培養(yǎng)更具有豐富情感的人創(chuàng)造了條件。把以情優(yōu)教作為一個整體目標全面推進優(yōu)質教育,切實改變以情優(yōu)教在教育過程中的失衡狀態(tài)。高質量、高效率地培育出情智并茂的優(yōu)秀人才。唯此,才能實現優(yōu)質教育目標。“以情優(yōu)教”是一種教學理念,也必將成為一種教育趨勢,尤其是在我們課堂教學中。然而要真正做到“以情優(yōu)教”,任重而道遠,我們將為之而不斷努力探索。
參考文獻
[1]王連升.淺談情感教育中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5,19(4):59-61.
[2]周旭.淺談中學生的情感教育和心理教育[J].時代教育,2006(S4):75-75.
[3]胡正好,陳建華.淺談中學生情感教育缺失原因及對策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版),2011(3):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