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子斌
摘 要 水稻原產于我國,是世界的主要糧食作物。近年來,隨著水稻種植技術日漸純熟,水稻的產量及品質得到大幅提升,據權威機構統計表明,未來10年,我國水稻產量的年均遞增將達到0.6%,預計到2020年,水稻單產有望增長至7.09 t·hm2,而這一良好形勢完全取決于水稻栽培技術的不斷改良和創新。基于此,從選地整地、品種選擇、播種、移栽、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闡述水稻栽培技術要點。
關鍵詞 水稻;栽培技術;要點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9.021
生產出高產量、高品質水稻與種植前期準備工作、中期田間管理工作、后期病蟲害防治工作都息息相關。因此,水稻種植戶應以水稻種植前的各項準備工作為出發點,科學選擇種植地塊及優良水稻品種,熟練掌握播種與移栽技術,做好田間管理工作以及病蟲害防治工作,提高水稻產量與品質,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
1 選地整地
水稻為喜水喜溫作物,對土壤要求較高,因此應選擇土質疏松、地勢平坦、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的地塊。1)耕層深度必須適中。水稻地上部與地下部的生長發育是相互制約的,要想水稻茁壯生長,必須保證根系具有強大的吸肥、吸水能力,而適宜耕層深度可使根系在土壤中自由伸展。2)水層適中,既能保持土層的松軟狀態,還能維持穩定的土壤氧化還原電位,避免雜草滋生。3)在平整種植地塊時,應采取輪耕方式,翻土深度控制在20 cm之內,秧廂高20 cm,寬為1.2 m,育秧時采取拋秧盤的方法。4)整地過后,應及時清除土壤中的雜草,為水稻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
2 品種選擇
選擇水稻品種應遵循“因地制宜、優中選優”的原則,同時還要結合水稻種植地的自然氣候條件、水資源狀況以及水稻的生長發育期、抗病蟲害能力等因素,對于易發“稻瘟病”的地區,應選擇抗病害能力強的品種;在低溫冷害易發區,應選擇抗低溫冷害能力強的品種;在水資源貧乏的地區,應選擇抗旱能力強的品種。在選種時,應選擇達到國家標準的良種,即純度達到100%、凈度達到98%、發芽率達到95%以上。另外,水稻的種植方式主要以育苗移栽為主,為了提高移栽成活率,水稻種植戶應選擇分蘗力強的優質雜交水稻品種,比如北方地區可以選擇五優稻2號、龍稻18、松粳22等水稻品種,南方地區可以選擇神農優263、晶兩優305、天龍優169等優質水稻品種[1]。
3 播種育秧
水稻育秧應盡量采取早育秧技術,以達到節約用水、節省工時、降低成本、提高水稻產量的目的。在處理水稻種子時,應按照每千克種衣劑包衣3.0~3.5 kg稻種的比例進行種子包衣。種子包衣時先將種衣劑放于容器中,然后將浸濕的稻種緩慢投入容器,持續攪拌,直到包衣結束。選擇播種苗床時,應選擇采光度好、土壤肥力好的地塊,通常情況下,每667 m2苗床適宜播種20 kg種子。播種時,應重施底肥、澆足底水、播撒均勻,同時在播種好的地塊均勻覆蓋厚度為1 cm的細土,播種完畢覆蓋薄膜。當水稻秧苗在1葉期時,種植戶應及時揭開薄膜,灌溉足量的水,且水分供應需持續到4葉期。當秧苗生長到4葉期后,實行旱育管理。
4 水稻移栽
水稻種植戶應當熟練掌握移栽技術,以促進秧苗成活率。在水稻秧苗起苗前,要確認種植地塊的土壤狀況,確保其適宜栽植,栽植幼苗秧齡應在30~35 d。在栽植過程中,水稻秧苗的栽植深度不宜過深。栽植過深會對水稻分蘗造成負面影響;而栽植過淺則不利于秧苗扎根,容易出現倒伏現象。在移栽過程中,還應嚴格控制秧苗的栽植密度,應將密度控制在1.8萬~2.0萬株/667 m2。值得注意的是,為了確保移栽成活率,水稻種植戶在起苗前應每平方米施撒100 g的磷酸二銨肥料作為移栽送嫁肥,但施肥應把握好時機,如果早施肥極易對水稻秧苗造成肥害。
5 田間管理
5.1 施肥與管水
田間施肥時,應當合理控制氮、磷、鉀肥的施用量,做到科學施用。在施用氮肥時,可以采取前重、中控、后補的施肥方法,對于每667 m2產量在500 kg左右的稻田,氮肥的施用量應大于10 kg;對于每667 m2產量在600 kg左右的稻田,氮肥施用量應大于12.5 kg。一般在水稻移栽活蔸后每667 m2水稻田追施5~8 kg尿素,以促進分蘗;孕穗至破口期時,每667 m2追施3~5 kg尿素作為穗粒肥,以促進水稻高產,保證水稻品質[2]。在施用肥料時,氮、磷、鉀肥的施用比例大致是1.0∶0.7∶1.0。此外,在施用化學肥料的同時,需要施用有機肥,以降低水稻田的有害化學成分。
當水稻秧苗移栽成活后,稻田的深水層應保持在3.33~6.66 cm,如果水稻移栽后,出現低溫天氣,種植戶可以采取白天淺水灌溉、夜晚深水灌溉的方式。當水稻秧苗返青后,田間水層的厚度應控制在3.33 cm左右。為了保證種植地塊土壤的通透性,可以適當采取排水露田的方式,以促進水稻快速分蘗。當水稻秧苗進入分蘗末期時,應及時排出地表水,采取多次輕曬地塊的方式,使水稻收到充足光照。多次曬田不僅能提高土壤溫度,而且有利于水稻吸收土壤中的營養成分。
5.2 分蘗期管理
插秧時應以淺水層為主,當秧苗扎根后,可采取間隙灌溉的方法,以促進秧苗分蘗。在水稻秧苗分蘗期間,應保持種植地塊濕潤。為了保證秧苗成活率,水稻種植戶應及時清除種植地塊的雜草,可以根據不同的移栽方式,選用不同的除草劑,以節省大量人工,同時保證除草效果。
5.3 幼穗分化期管理
在此期間,應當科學施用穗肥。當秧苗栽植60 d后,施用一次穗肥,主要以氮、磷、鉀肥為主。水稻破口期前,如果發現種植地塊肥力不足,水稻秧苗泛黃不返青,可以適量施用保花肥,以磷、鉀肥為主,氮肥為輔,每667 m2的施用量不得超過2.5 kg。如果秧苗返青、茁壯生長,則無需施用保花肥。在幼穗分化期,水稻種植地塊需要保持3.33 cm左右的水層,使水稻秧苗吸收足量的營養物質。
5.4 開花到成熟期的管理
在此期間,應適度灌水與排水。當水稻秧苗進入成熟期后,需水量明顯降低,土壤水分已達到飽和狀態,因此在水稻成熟收獲前7天應當停止灌水。水稻開花到成熟期是影響水稻產量與品質的關鍵時期,為了保證水稻谷粒飽滿,應當補施粒肥,以補充水稻谷粒的營養成分。當水稻植株葉色正常時,應當停止施肥,防止造成肥害。
6 病蟲害防治
水稻病蟲害有350多種,其中較為常見的病蟲害有20多種,主要病害包括稻瘟病、葉枯病、紋枯病、稻曲病等,主要蟲害包括大螟、二化螟、褐飛虱、白粉虱等。針對水稻病蟲害,應當遵循“預防為主、科學治理”的原則,查找到發生病蟲害的根源,提早治理。在治理病蟲害過程中,應盡量使用無毒或者低毒的化學藥劑。如在防治稻瘟病時,可以每667 m2使用春雷三環唑可濕性粉劑100 g兌水30 kg稀釋防治;對二化螟蟲害,可以每667 m2使用蟲苯酰胺懸浮劑10 mL兌水30 kg進行防治。防治病蟲害時,應避免使用毒性大的殺蟲劑,以免污染土壤與水源,影響水稻的正常生長發育。目前,最為安全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方法是生物防治法,如利用農田蜘蛛可以捕食稻田中的稻飛虱、稻螟、卷葉螟、蚜蟲等害蟲,1頭草間小黑蛛1 d能夠捕食2~3頭害蟲;赤眼蜂能夠有效防治稻縱卷葉螟,防治面積可以達到稻田面積的70%以上。
7 結語
目前,我國的水稻栽培已建立了規模化、科學化、標準化、現代化的技術體系,水稻總產量始終位居世界第一,隨著水稻栽培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我國水稻的平均單位面積產量也必將創造新的奇跡。
參考文獻:
[1] 于洪波,劉樹東,錢智斌.水稻栽培技術與提高水稻種植效益的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19(32):36.
[2] 劉博文.水稻栽培技術對水稻高產的影響研究[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9(9):51.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