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草房子》《青銅葵花》的文本,分析曹文軒童年經驗里的自然、童年經驗里的苦難、童年經驗里的人物三方面對其創作的影響。它使曹文軒的兒童文學作品更富有兒童本身天然純真,具有打動人心、產生共鳴的能力。
【關鍵詞】曹文軒;童年經驗;創作
作家的童年經驗是指作家在童年的生活經歷中獲得的心理體驗的總和。童年時期的經驗能夠給作家的一生涂上一種特殊的基調和底色,并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作家對于創作題材的選擇和作品情感情緒的基調。曹文軒作為一名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童年經驗在他的以兒童為主人公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本文以《草房子》與《青銅葵花》為例分析曹文軒的童年經驗對其創作的影響。
一、童年經驗里的自然
(一)因水而生
曹文軒在《草房子》的前言中寫道:“我的空間里到處流淌著水,我的作品因水而生。”曹文軒出生在江蘇鹽城,江南密布的水網在他的童年記憶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的父親是小學校長,由于工作調動,曹文軒一家不停的搬遷。但無論遷移到何處,他的家永遠是傍水而立的。“水”的元素充斥在他的作品之中。《草房子》中曹文軒將故事背景設置在了“油麻地”這么一個蘇北鄉鎮中。這也是“油麻地”首次在曹文軒正式出版的作品中登場,開啟了他“油麻地”世界的大門。“油麻地”由村莊、河流、蘆葦蕩等景象組成,是典型的水鄉地理環境。小到描寫桑桑性格的“用蚊帳打漁”,大到在主要情節線上的“杜小康遠行放鴨”等,水的意象在小說中無孔不入,人們的生活都圍繞著水緩緩的展開。水帶給曹文軒的感覺是干凈。在曹文軒的作品中,傍水的油麻地是干凈到一塵不染的。所有人都帶著一顆善良的真心生活,沒有猜忌、沒有勾心斗角,充斥著平和靜謐的氛圍。童年時期傍水而居的經歷給曹文軒帶來了“潔癖”——一種對美好干凈事物的極致留戀。
此外,代表了細膩、靜謐、唯美的水意象也使曹文軒的作品極具中國古典主義的美學精神。水鄉的水并不是大海之水,它是柔和平靜的河流之水,缺少了冷峻與悲壯的氣息。所以在其影響下,即使是描寫一個悲劇,曹文軒也使用了很舒緩柔軟的筆調。《草房子》中水邊的油麻地的人事變遷都是唯美平和又帶著淡淡的憂傷,南方水鄉的“柔”對作者創作風格的影響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二)田野記憶
曹文軒童年生活在鄉村,在田野中有過許多美好的記憶。他在《童年》中寫到自己曾經在田埂上挖陷阱讓人摔跟頭、用泥巴樹枝在田野上搭房子,他對這片生養自己的土地有著深深的愛,所以他將其投射到他的小說當中。他對蘇北水鄉原生態風景的描寫,展現出非常詩意的田園生活,讓人能夠從自然的一草一木中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草房子》和《青銅葵花》都對田野有著大篇幅的描寫:人對土地的依戀、一代一代人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成長等,使小說具有濃厚的田園鄉土特色。《青銅葵花》中,青銅牽著小小的葵花,一步步走在田埂上,走向葵花田,他們又是成長在田野里的一代人。千百年來處于農耕社會的人們,一直對土地有一種敬畏依賴的心理,從側面也表現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愿望。曹文軒在童年時期培養出的對于田野的熟悉和熱愛影響到了他的創作,油麥地人民在這片土地上勤勞的勞作、平和的生活,形成了一幅祥和且富有詩意的田園鄉土畫面。
二、童年經驗里的苦難
素材積累是文學創作的第一步,個人經驗又是最容易拿來加工、改造并用于其中的材料。作為一名兒童文學作家的曹文軒,他的童年經歷對他創作的影響更為深遠,豐富的素材積累使他的創作極為流暢。
曹文軒的童年生活經歷了很多苦難。六十年代的饑荒、十年的政治浩劫給他的童年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油麻地“體系是基于曹文軒家鄉蘇北水鄉的背景而打造的,區別于江南水鄉,蘇北因為近代以來的歷史變遷而變成窮鄉僻壤的代名詞。正如曹文軒回憶的那樣:“我的家鄉蘇北,是以窮而出名。”貧窮在他的童年中占據了極深刻的部分。他童年時吃過糠、吃過草,饑餓的記憶刻骨銘心。童年的苦難經驗使他在文學作品多次使主人公經受一些突如其來的苦難。《青銅葵花》中就描寫了一系列的自然災害比如水災、蝗災等帶來的物質貧困,主人公在物質苦難中忍受著生活中的艱辛。
童年經歷的復雜與困苦使曹文軒有一種自卑的心理,他童年時營養不良,走到高個子孩子面前,就感到莫名的壓抑。受童年經驗對創作的缺失性動機的影響,他給自己文學作品中的主人公都賦予了樂觀、積極的品質。《青銅葵花》中,青銅心甘情愿地放棄了上學的機會,在大雪天堅持去賣蘆花鞋。為了讓葵花去看戲,青銅固執地讓葵花騎在自己脖子上。“我用幻想去彌補我的缺憾和空白,編織明天的花環,用幻想去安慰自己,壯大自己,發達自己。”
曹文軒對主人公堅韌性格的設計既源于對自卑內心的補充,也與父母長輩帶來的溫暖與關懷直接相關。父母長輩的關愛使他在經歷苦難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真實的愛。《草房子》的故事背景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正是刻骨銘心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人們的精神生活普遍低下。但在小說中,絲毫沒有灰暗、絕望的氣息,撲面而來的是純摯的友情、濃烈的親情和動人的愛情,這些生命中最美妙的情感,也是苦難中最堅實的依托。《青銅葵花》以“文革”為創作背景,和我國當代許多以“文革”為背景題材的小說相比,《青銅葵花》中很少出現“痛苦、殘酷”等面目的詞匯,反而是在艱難的年代中,一家人用堅韌的精神相濡以沫、共度難關。在曹文軒以苦難年代為背景的小說中,他盡力的對“苦難”進行凈化,追求苦難背后的觸動人心的人性的光輝。
三、童年經驗里的人物
在《草房子》中,曹文軒筆下的桑桑完全就是他自己的投射。曹文軒生長在蘇北水鄉,桑桑生長在油麻地上;曹文軒大膽頑皮,桑桑是很有“靈性”;曹文軒和桑桑的父親都是小學教師......少年曹文軒其實并不是一個話多的人,但是他像桑桑一樣很會觀察周圍的人或事,內心世界非常豐富。一般人會覺得那樣的孩子木訥呆板,可是曹文軒知道他是充滿了靈性的,所以他把重點放在人物的眼睛上,讓他們的眼睛會說話。在《草房子》中,紙月的外婆領著紙月到桑桑家,桑桑僅用一道目光就表達了自己的疑問“你是怎么知道我叫桑桑的”,而讓紙月的外婆說出了原因。曹文軒用真實的體驗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生動的、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樣的男孩。
在《青銅葵花》中,也出現了來自曹文軒童年現實的投影。青銅和葵花的奶奶是一個慈祥善良,體面整潔,即便在貧困中也從未改變骨氣和自尊的老太太。奶奶最疼青銅,也最懂不能說話的青銅。在葵花孤立無援的時候,也是她最先給予葵花來親情和安全感。奶奶給整部小說帶來了溫情,讓讀者不禁聯想到自己的祖母,從而達到一種共感。在現實中,曹文軒的祖母也在苦難的年代中給曹文軒以親情的慰藉。她是一個聾子,但她對每一個人都善良溫柔,從未走出過方圓三里的地方,卻極為開明。曹文軒在回憶起她的時候,用“溫暖美好”來形容她。
童年經驗是曹文軒創作人物時取材的首選。因為他們真實存在過、作者親身經歷過,所以這些有原型的人物都富有渾然天成的人格魅力。
四、結語
在曹文軒的《草房子》和《青銅葵花》中,作者童年經驗中的自然作為先在意象結構、作者童年經驗中的苦難作為創作動力源、作者童年經驗中的人物作為審美對象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創作。正因為童年經驗是人類的一種本真的生命體驗,包含著最深厚、最豐富的人生真味,所以曹文軒這種充分融合了自我童年經驗、帶有兒童本身天然純真感的的兒童文學作品,才具有打動人心、使讀者產生共鳴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曹文軒.草房子[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5.:5
[2]曹文軒.青銅葵花[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5.
[3]曹文軒.名家少年說之曹文軒[M].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2016:14,16.
[4]徐靜靜.論曹文軒兒童小說中的苦難書寫[D].浙江師范大學,2018.
[5]劉欣玥.曹文軒鄉土美學的生成——圍繞“油麻地”文學世界的考察[J].小說評論,2019(01):124-133.
[6]林日暖.從《草房子》看曹文軒成長小說敘事[J].文藝評論,2017(11):46-49.
作者簡介:蔣靜妍,女,浙江溫州人,系杭州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大三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