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鐵根
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富民之路,也是徐州的振興之源、轉型之魂。40年來,徐州始終高舉改革開放旗幟,走過了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譜寫了徐州發展的壯麗篇章。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徐州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動各項事業發展取得全方位、開創性的歷史性成就,以嶄新姿態屹立在淮海大地。2017年12月12日—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后首次地方視察就來到徐州,對徐州振興轉型實踐給予充分肯定,對徐州高質量發展寄予殷切期望,為新時代徐州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2018年6月,省委婁勤儉書記在徐州調研,要求徐州對標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殷切期望,創造更多的徐州經驗和徐州典型,為我們牢記囑托接續奮斗、交出高質量發展滿意答卷注入了強大動力。
徐州是江蘇省唯一肩負老工業基地振興和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雙重任務的地區。近年來,我們堅持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堅決匡正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發展境界,集中力量推進產業、城市、生態“三大轉型”,初步走出一條有徐州特色的振興轉型之路。全市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連續十年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經濟總量由2008年的2000億元躍升至2017年的6606億元,位居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第31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125億元提高到501億元,分別跨上了4個千億元和4個百億元臺階。
老工業基地和資源枯竭型城市向現代產業強市邁進。徐州因煤而興,也因煤而困,產業結構偏重、單一的問題十分突出。2008年省委、省政府做出振興徐州老工業基地的戰略部署后,我們堅持把產業轉型升級作為首要任務,堅定不移實施工業立市、產業強市戰略,全力打造區域性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先進制造業基地、現代服務業高地,產業轉型鳳凰涅槃。從依托資源起步,到甩開資源發展,再到主攻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四新經濟”,產業結構不斷調高、調輕、調優、調強,從根本上改變了偏重、單一的狀況。全市三次產業占比實現從“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歷史性轉變,裝備制造、食品、物流等八個產業規模均超千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達36.5%和33.5%,成為“中國工程機械之都”、國家新型工業化裝備制造產業示范基地和新能源產業基地,獲批國家“十三五”現代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2018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對十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力度較大、工作成效突出的城市予以通報表彰,徐州成功入圍。
省際接壤邊界城市向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跨越。徐州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地區,曾經基礎設施落后、城市功能偏弱、環境面貌較差,對縣域和周邊發展的輻射帶動能力不強。我們通過推進工礦企業退城入園、“退二進三”和棚戶區改造,加快發展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著力打造“米字型”高鐵樞紐,進一步鞏固提升了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淮海經濟區經濟、商貿物流、科教文化、金融服務“四個中心建設”全面推進,城市轉型“破繭成蝶”。目前徐州主城區面積擴大到3037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65平方公里,集聚人口270萬,成為淮海經濟區規模最大、實力最強、功能最優、首位度最高的中心城市。2017年國務院批復修訂后的徐州城市總體規劃,首次在國家層面明確徐州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定位;省委、省政府把徐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列入全省“1+3”重點功能區戰略的獨立板塊,省委常委會專題研究徐州工作,并專門出臺政策給予支持,徐州迎來了“邊界”變“中心”、“末稍”變“前沿”的歷史性跨越良機。

老舊工礦城市向生態宜居城市蝶變。偏重的產業結構和過度采煤燃煤,徐州一度生態損害嚴重,老舊工礦城市特征明顯。我們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之以恒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生態環境從“灰色”變“綠色”、從“傷疤”變“寶地”、從“家園”變“公園”、從“城市之廢”變“城市之肺”轉型,實現了“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湖城”的華麗轉身。加強生態修復變廢為寶,累計治理采煤塌陷地19.7萬畝、工礦廢棄地3.39萬畝、采石宕口42處,置換建設用地近6萬畝,潘安湖治理經驗得到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打造優良生態建設綠城,全市森林覆蓋率居全省第一,市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居全省第二,呈現出北方城市少有的山水園林城市特質。整治人居環境普惠百姓,累計實施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4500萬平方米,20萬戶62.5萬居民得益受惠,505個老舊小區和60多條后街后巷改造后面貌煥然一新。創造城市固廢管理“徐州模式”,通過實行源頭管控智能化、收集轉運網絡化、再生利用循環化、末端處置集中化,有效提高了垃圾綜合處理標準和能力。2018年我們標本兼治、聚力攻堅,全力打好藍天保衛戰,成為生態環境部重點監測城市中空氣質量改善最明顯的城市。近幾年徐州先后獲得全國森林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全國文明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等榮譽,前不久又成為2018年聯合國人居獎全球唯一獲獎城市,成功舉辦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發出了《城市綠色發展徐州倡議》。
相對封閉內陸城市向雙向開放高地攀升。由于徐州不沿海、不臨江,加之軍事地位重要,長期以來對外開放程度不高,開放型經濟發展滯后,成為徐州發展的一塊突出短板。近年來,我們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發揮國家“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優勢,大力推進向東向西雙向開放,開放型經濟發展呈現出后發趕超的強勁態勢?!笆箝_放平臺”建設快速推進,省級以上開發園區達到14家,擁有國家級經濟開發區、高新區、一類開放航空口岸和綜合保稅區等“國字號”開放平臺,打造了集聚高端資源要素的“強磁場”。2017年以來,電子口岸建成運營,互聯網國際通信專用通道正式開通,“外貿港”試運營,國際郵件互換局等平臺加快建設,中歐班列常態運行,寬領域、多層次的雙向開放體系更加健全。開放型經濟迅猛發展,進出口總額和出口總額增速近三年均位居全省第一,實際使用外資增速全省領先,服務外包業異軍突起,開放型經濟總量在全省排名持續提升。
徐州在推進振興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的積極探索,為經濟次發達地區跨越趕超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范例,為老工業基地和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做出了示范,為蘇北乃至淮海經濟區洼地崛起構建了支撐,有力呼應了長江經濟帶發展、京津翼協同發展、中原經濟區建設和江蘇沿海開發等諸多國家發展戰略。艱辛探索既創造了豐富的實踐成果,也積累了寶貴經驗,為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提供了有益啟示和重要遵循。
始終堅持用新發展理念引領振興轉型實踐。徐州的振興轉型之所以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肯定,根本在于堅定踐行了總書記提出的新發展理念,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使新發展理念成為發自內心的信仰和追求。比如我們對過度依賴投資和資源消耗的增長方式進行反思,擺脫“速度情結”和“換擋焦慮”,從產業結構優化、資源能源消耗、生態環境改善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綜合考量經濟增長,提出“堅決不要帶污染的GDP”“跳出蘇北走綠色創新發展的路子”“改進政府組織經濟工作的方式”等,這些都是我們匡正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體現。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升發展境界。牢記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既抓富民增收、脫貧攻堅這樣的“頭等大事”,又抓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這樣的“關鍵小事”,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堅持依靠人民創造偉業,謀發展、做決策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倡導徐州是全市人民的“大家庭”觀念,人人動手、人人共享,最大限度地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理解和支持。
始終堅持走有自身特點的發展路子擺脫路徑依賴。從老工業基地和經濟次發達地區的實際出發,準確把握徐州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傳承好的經驗做法,穩中求進、穩中求變,不折騰、持續平穩地推進轉型。注重規律性把握,強化系統化思維,不盲目跟隨、簡單復制發達地區走過的老路,敢于在新興產業發展、高端要素集聚、重大平臺打造、龍頭項目招引上與發達地區同臺競爭、同場競技,切實增強發展的探索性、創新性、引領性。
始終堅持抓住戰略性機遇激發轉型動力。20世紀末,抓住企業生產經營機制轉換機遇,通過深化國企改革,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適應新的發展形勢,增強轉型發展活力。進入新世紀,抓住擴大對外開放機遇,通過增量投入、投資拉動來帶動轉型。近些年,又抓住“一帶一路”及省委、省政府支持徐州老工業基地振興和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等機遇,通過雙向開放拓展空間,聚力創新促進轉型,加快發展動力轉換,不斷向高端攀升、向高質量邁進。
始終堅持久久為功抓落實的韌勁持續推動轉型。轉型發展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由量變到質變,實現轉型出關,需要保持定力、久久為功。歷任徐州領導班子始終保持轉型發展的定力,以“功成不必有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一任接著一任干、一棒接著一棒跑,積小勝為大勝、積跬步至千里,通過階段性目標的完成達到了長遠目標的實現,形成了今天徐州轉型發展的好局面。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宣示了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堅定決心,發出了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深入的進軍號令。我們牢固樹立答卷意識,堅持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徐州重要指示為主線,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旋律,以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為主抓手,全力推動改革開放再出發,努力創造更多高質量發展的徐州經驗、徐州典型,推動徐州加快轉入高質量發展軌道。
以推動思想解放為先導,提升高質量發展的標桿。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的總開關。”我們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徐州重要指示要求,深入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組織黨政代表團赴鄭州、成都、深圳、東莞和上海等市學習考察,對標國內一流城市查找差距不足,進一步提升徐州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定位。堅持用思想上的“破冰”帶來行動上的“突圍”,跳出江蘇看徐州,站在云端看徐州,放眼世界看徐州,擺脫“地級市思維”,破除傳統的“蘇北意識”,卸下老工業基地“包袱”,推動發展理念、發展路徑方式、發展目的實現根本性轉變,深入思考并回答如何把徐州的區位交通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如何打破傳統路徑依賴闖出綠色創新發展新路子,如何抓住機遇發展新興產業和推進創新驅動實現跨越“徐州發展三問”,更好在蘇北洼地崛起中發揮引領作用,在全國老工業基地城市中發揮示范作用,在淮海經濟區發展中發揮龍頭作用,在“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中發揮支撐作用。認真落實中央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和省委“三項機制”,充分發揮領導干部“關鍵少數”作用,最大限度調動和激發各方面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以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為聚焦,夯實高質量發展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時指出,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抓實體經濟一定要抓好制造業。我們把建設現代產業體系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加強全產業鏈謀劃和培育,推動先進制造業向自主可控邁進、現代服務業向價值高端攀升、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持續打造產業轉型的新亮點、新典型。在主導產業選擇上,把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四新經濟”作為主攻方向,全市重點打造裝備與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電路與ICT、生物醫藥與大健康四大新興主導產業,支持各縣市區有重點地發展1-2個新興主導產業。在載體平臺打造上,圍繞主導產業做優做強開發區、高新區、特色產業基地等產業集聚平臺,集中力量打造“一城一谷一區一院”等創新平臺,加快建設綜合保稅區、國際郵件交換局、航空和鐵路口岸等開放平臺,提升大數據中心、國際互聯網通道等信息平臺,建設淮海金融服務中心等金融平臺,形成功能更強大、支撐更有力的平臺體系。在完善政策配套上,成立PPP和產業基金兩個管理辦公室,“十三五”期間市財政投入200億元設立產業發展基金,制定支持徐工集團、協鑫集團發展的專項扶持政策,為實體經濟發展營造了更加寬松的環境。在加快產業集聚上,重點圍繞四大新興主導產業招引項目和人才,成功舉辦北京高質量發展懇談會、上海大院大所對接合作懇談會、徐州第21屆投洽會等重大招商活動,2018年新招引項目70%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
以轉換發展動能為關鍵,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引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就不能真正強大起來?!蔽覀兩羁填I會總書記重要講話的豐富內涵,著力激發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引擎,積極推進發展動力變革,全力打造新時代徐州高質量發展的“新三駕馬車”。全面深化改革釋放新紅利。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全力抓好黨政機構改革、“放管服”改革、國有企業改革、支持民營經濟改革發展、經營類事業單位和農商行改革等一批牽引力大、撬動性強的重大改革事項,加快推進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民生領域改革,充分釋放市場主體活力,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制度供給。推進雙向開放拓展新空間。搶抓國家推進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機遇,放大“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效應,在開放載體平臺建設、重大項目招引、中歐班列常態運營、國際產能合作等方面推出新舉措,加快把徐州建設成為“一帶一路”上高水平的產業集聚區、經貿合作高地和江蘇向西開放的門戶。聚力創新驅動激發新動力。深刻領會總書記提出的“三個第一”重大論斷,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核心位置,通過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挖科技資源潛力,增強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產業技術實力,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出臺“人才新政28條”和“領軍人才10條”,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和知識產權示范市,打造區域科技創新和人才高地。
以提升城市能級為核心,筑牢高質量發展的載體。徐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不是領導“封”出來的,更不是自己“喊”出來,而是要靠實實在在“干”出來的。我們聚焦提升城市發展能級和核心競爭力,著力增強對優質生產要素集聚承載能力和對周邊發展輻射帶動能力,加快“定位”變“地位”,建設讓徐州人幸福自豪、令外地人羨慕向往的中心城市。瞄準大城市能級提升功能品質,對照省會城市乃至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標準,加強自主規劃和自主發展,進一步優化城市空間布局、補齊功能短板弱項、提升國際化程度和城市文明程度,增強物流、金融、教育、文化、醫療、旅游、商務等現代功能,加快規劃建設會展中心、科技館、大劇院、文化藝術中心等重大功能性項目,不斷打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核心競爭力。全面提升徐州在淮海經濟區的首位度,按照“四個中心”定位和首位度達到第二左右的目標要求,著力提高徐州在經濟實力、城市功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等方面的首位度,增強中心城市產業支撐力、要素集聚力、擴散輻射力、示范引領力和服務保障力,努力做到“徐州之于淮海經濟區如同上海之于長江三角洲”。著力推進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城市一體化發展,更多運用市場機制、利益共享的辦法來打破行政壁壘和利益分割,重點推進互聯互通實現同城效應、城市間產業協同發展、社會事業融合發展,建立健全專門工作機構和協調推進機制,打造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命運共同體。
以優化營商環境為依托,厚植高質量發展的土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又提出要“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我們堅持把營商環境建設作為增強徐州核心競爭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改善政治生態和人文環境的戰略性舉措來抓,高標準謀劃推進營商環境建設,使優良營商環境成為徐州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競爭優勢。目標定位上力爭一流,對照世界銀行發布的營商環境建設標準,認真學習借鑒上海、深圳等先進城市營商環境建設做法經驗,全力打造“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運營成本最低、政府服務最優、創新創業活力最強”的全國一流營商環境。建設內容上系統打造,不局限于單純的政務服務和效能建設,而是系統打造政務服務、投資開放、要素供給、創新創業、誠信法治、人文生態“六大環境”,推動徐州營商環境全面優化、整體躍升。工作推進上壓實舉措,制定下發營商環境建設“1+4”配套文件,組織開展“八大專項行動”“五查五整改”“企業服務月”活動,用三年時間持續推進“建設年”“提升年”“深化年”活動,建立健全督查、考核、問責機制,用強有力的政策措施打好優化營商環境攻堅戰、持久戰。
以增進民生福祉為追求,彰顯高質量發展的價值。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檢驗發展質量的試金石。我們自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力打攻堅戰、補短板,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快補齊大氣環境質量短板,圍繞實現全年“雙60”目標,提出“眾志成城齊攻堅、不信藍天喚不回”,大力實施“六個專項治理”,強力推進四大傳統行業布局優化和轉型升級,推動大氣污染治理取得階段性明顯成效。截至2018年10月31日,市區PM2.5濃度指數下降到58,二級以上優良天數181天,較2017年同期增加24天。加快補齊脫貧攻堅短板,形成睢寧縣搬遷扶貧、邳州市公共空間治理、賈汪區旅游富民等有效做法經驗,連續兩年在全省扶貧開發綜合考核中名列第一。2018年以來,我們堅持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把扶貧搬遷作為突破口,積極穩妥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帶動農村整體發展水平提升。加快補齊基本公共服務短板,堅持以標準化促進均等化,提高普惠性,研究制定基層基本公共服務功能配置標準,科學確定城鄉公共服務設施、服務事項、服務半徑、覆蓋人群,讓全市人民在高質量發展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