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京市江寧區委組織部
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在以組織力提升為重點的基層黨建過程中,南京市江寧區始終堅持重心下移,突出問題導向,將“為百姓謀幸福”的初心,扎根到黨員作用發揮的一線,培育了一批有溫度的黨群微家,有力夯實了黨的基層組織基礎,實現了“組織有活力、黨員起作用、群眾得實惠”的基層黨建目標。
黨的建設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最突出的矛盾也在基層。抓實基層黨建,對疏通黨組織的“毛細血管”、密切黨和群眾聯系、筑牢黨的執政根基意義重大。但基層黨建如何發展和創新,考驗著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智慧。隨著改革創新的不斷深化,江寧區經濟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呈現出市場開放、社會轉型、人員流動的特征,黨的建設與基層治理面臨新的挑戰,黨建弱化、虛化、邊緣化的問題不可回避。基層黨組織雖然做了不少實事,但群眾的獲得感仍然不強,背后折射出新時代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短板,以及基層黨建創新需要突破的困境。這種困境突出表現為“三個不適應”:
基層組織設置模式與黨員結構變化不適應。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人口結構的變化,客觀上帶來了黨員結構的改變。在江寧農村型社區,隨著年輕黨員向城鎮集聚,黨員老齡化趨勢日漸明顯,60歲以上黨員占比近40%。“黨支部開會、搞活動,到會的都是白頭發的老同志”,成為不少社區黨建活動的新常態。在城鎮型社區,大量非公企業黨員、大學生黨員、企事業單位退休黨員的集聚,使城市社區黨員呈現出思想新、業態新、群體新、需求新,信息傳播手段新、速度快等特點。在開發園區,黨建如何進入企業,黨員如何走進社區,企業黨組織作用如何發揮,黨建工作與經營活動如何結合,屬地黨建和主體黨建如何融合等,成為基層黨建面臨的突出問題。與黨員構成的復雜性、多元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基層組織設置方式仍以“區—園街—社區”的傳統模式為主導,新的組織設置模式仍處于探索階段。
基層組織活動方式與黨員新期待不適應。當前許多基層黨組織開展的活動,與黨員社會身份變化不相適應,與黨員真實需求不合拍,很難真正入耳入心。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為抓而抓。熱衷于“嚴絲合縫”完成規定動作,規章上墻、活動拍照、人員簽到、文件傳達一樣不缺,活動次數、參與人數、臺賬本數一項不少,實際上黨員群眾卻缺乏獲得感。二是不接地氣。一些活動形式固化,沒有吸引力、缺乏創新性和靈活性,黨組織活動參與率不高、效果不佳。把形式創新等同于黨建創新,不是結合黨員需求、基層實際科學組織活動,而是挖空心思“創特”載體,重口號而不重成效。三是以偏概全。常常以點帶面打造“亮點”而忽視了基礎和覆蓋面,存在“點好面差”情況,工作做在嘴上、掛在墻上、落在紙上,就是走不到黨員心里。
服務群眾的方式與群眾需求變化不適應。只有不斷發現和滿足群眾訴求,基層黨建才能永葆生機與活力。江寧區在服務群眾上大膽探索、持續創新,通過村、社區黨組織實現工作覆蓋,引領村居的自治、共治、德治、法治。但與群眾更美好生活需求和更高服務期待相比,在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服務半徑大。雖然每個社區都設立了黨群服務中心,但由于江寧的社區面積大、地域廣,相對于群眾就近、便捷的服務需求,單個中心顯得距離較遠,部分居民享受不到便利服務。二是功能集成不夠。雖然各條線都配置了相應的服務資源,推出了代辦服務等創新手段,但總體集成度還不夠高,群眾辦事仍需要專門找對應的點、對應的人,服務體驗不夠好。三是內容相對單一。個別基層組織雖然集成了多項服務內容,但也存在“有牌子少服務”的情況,容易造成聲勢、便于組織的活動搞了不少,老百姓用得著、摸得到、有感知度的服務提供的卻不夠多。
問題是前進的方向。江寧區直面基層黨組織建設短板,不斷改變自上而下“定調子”“給模子”的黨建創新套路,賦予了基層黨組織更多創新空間。只要有利于“兩個維護”、有利于增強基層組織力、有利于提升群眾幸福感,基層黨組織都可以大膽試、放心闖,搞得好的給予支持表揚,成效不明顯的及時“容錯糾錯”。黨群微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陣地萌發于為百姓謀幸福的初心,功能貼近于黨群服務的需求,黨建落實于黨群連心的自覺。
黨群微家好比“種子”長在“大地”,是從基層深厚的土壤中孕育出來的,江寧區基層黨組織通過建陣地、強功能、優服務,打造“四型微家”,集成“五微服務”,激發“三力效應”,真正讓黨群微家在江寧大地上煥發出生命力。
因地制宜孵化“四型微家”,打造百花齊放的黨群服務陣地。堅持“一支一品、一社一特”,始終從基層實踐和群眾需求出發,整合區域黨建資源、公共資源和社會資源,利用現有的社區服務陣地、集體閑置資產、黨員私人庭院、物業服務場地、園區對外窗口等各類空間,打造各具特色、功能實用、根植群眾、富有靈魂的“魅力家園”。一是打造黨員自發型微家。由服務熱情高、責任心強、有群眾基礎的黨員,自發自覺利用自有房屋,建設服務黨員和群眾的微家。如湯山街道古泉社區的“老馬黨群微家”,由72歲的退休黨員馬孝信利用自家庭院建設而成,“老馬黨群微家”陳列了老馬入黨多年來的學習摘錄、老舊物件、照片書籍等,以小見大見證了祖國“站起來”“富起來”的過程,以及老馬對黨和國家“強起來”的期盼,并逐漸發展成為集“微鄉愁館、微學堂、微服務、微議事”一體的暖心陣地。二是打造組織引導型微家。針對一些社區區域面積大、拆遷造成黨員分散、黨的基層組織覆蓋不足等現狀,在黨員集聚地就近建設黨群微家。以江寧街道新洲社區為例,在圩堤拆遷后,所有村民搬入了集鎮,社區黨總支利用安置小區附近門面房,圍繞“永遠的新洲人,長江的守望者”主題,創新打造“紅色大篷車”黨群微家,以守住人們的鄉愁記憶。三是打造集體眾籌型微家。在黨的基層組織引領下,調動和發揮有威望的老黨員、鄉賢人士、國資平臺、本土企業、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和資源,打造集黨員教育、公共服務、基層治理等功能于一體的黨群微家。如江寧街道的牌坊社區“茶鄉濃情”黨群微家,聯合江寧區交建集團,讓農家樂經營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進來,逐漸發展成為集鄉村振興、休閑旅游服務、鄉村產業、幫扶濟困等功能于一體的田園鄉村黨建服務綜合站點。四是打造就近服務型微家。從便于組織建設、服務群眾和社區治理出發,將黨組織建設延伸到基層一線和群眾家門口,打造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相融合的黨群微家。如東山街道駱村新寓黨群微家、秣陵街道托樂嘉黨群微家,分別依托樂恒、睦鄰紅色物業,開展自治、志愿、公益服務,推動了新老江寧人的融洽共處;再如湖熟街道徐慕社區楊家村黨群微家,設立了“干群嘮嗑室”、志愿者服務室,以基層黨建引領農村新型寄家養老產業發展。截至目前,全區共建成黨群微家200多個,黨組織和黨員服務群眾的層次更加清晰,職責任務更加明確,每一個微家都是有靈魂、有個性、有活力的陣地,潛移默化地發揮著教育黨員、影響群眾的作用。
功能實化集成“五微服務”,打造內涵豐富的黨群服務平臺。黨群微家既是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的平臺,更是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舞臺。黨群微家注重發揮服務功能,堅持有形的陣地、無形的服務,在個性化探索基礎上,逐漸實現了共性化集成,形成了“五微模式”:一是黨建“微課堂”。圍繞黨員教育培訓,通過專題黨課、體驗教學、現場互動、主題沙龍等形式,開設群眾感興趣、黨員受教育、村民真受益的學習教育“微”課堂。如“山茶紅”黨群微家,開展“換位黨課”創新,不拘泥于傳統書記上黨課模式,而是群眾來“授課”干部來“聽課”,讓老百姓給黨員當老師,敞開大門聽意見,更好地改進社區工作。二是活動“微陣地”。強化共建互聯和功能集成,通過黨建帶群建、黨建促社建,將工青婦等活動與黨組織活動緊密結合,實現黨建資源聚焦、服務事項集中、工作力量集聚,確保微家活動不斷檔、黨員群眾勤參與。如湯山街道青林社區利用廢棄豬圈建立的周棚黨群微家,成為了行動不便老黨員就近活動的空間和年輕黨員學習知識的“晚間課堂”,黨員群眾平時聚在微家,學舞蹈、話家常、議小事,大大融洽了鄰里關系。三是為民“微服務”。強化微家服務功能,認真摸排各類黨建和服務資源,收集、匯總黨員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組織開展健康咨詢、權益維護、矛盾調處等黨員服務、生活服務和公益服務,實現了公共服務的常態化。四是基層“微治理”。聚焦與居民利益相關的鄉村環境整治、社區物業管理、小區綠化出新等事項,變群眾上門為黨員入門,由黨群微家負責人召集黨群議事會,及時發現問題、商議對策、化解矛盾。五是黨群“微家風”。黨員以身作則,形成示范作用,挖掘在群眾中有威望的鄉賢骨干,打造鄉賢工作站,發揮鄉賢輔政“促善治”“育民風”的積極作用,引導鄉賢參與鄉村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活動,以公益反哺家鄉,引領村風民風持續向好。如江寧街道牌坊社區的胡從富,以“江寧和事佬—胡從富工作室”為平臺,長期堅持在美麗鄉村撒播和諧穩定的種子。
貼近群眾激發“三力效應”,打造深入人心的黨群服務家園。黨群微家主體是黨員和群眾,落腳點是“家”。微家說到底就是黨員和群眾自己的家,最根本、最直接的目的在于服務好黨員群眾、凝聚起黨心民心,努力讓微家成為新時代基層黨員和群眾的精神家園。一是提升組織力讓黨建統起來。黨群微家扭轉了基層黨建和中心工作“兩張皮”的局面,通過開展特色活動發揮黨員作用,讓基層組織的核心與引領功能更加具體和深入,真正讓黨的基層組織成為統領社區工作的“主心骨”。二是增強凝聚力將民心聚起來。黨群微家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體內循環”,而是充滿溫情的公共空間。以“家”的名義凝聚起的黨群服務體系,全面拉近了黨員與群眾的距離。三是激發創新力讓組織活起來。創新是基層工作的法寶。打造黨群微家不僅可以推動黨建工作質的提升,也是社區行政和服務工作提檔升級的過程。很多社區書記、黨務工作者、基層黨員在這個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了黨性鍛煉,理念和思路也得到了新的升華。
基層創新的規律性總結,成功經驗的系統化集成,是黨建全面進步、全面過硬的“法寶”。經過兩年多的實踐,江寧黨群微家由原先的典型引領,逐漸發展為面上全覆蓋。黨建微家作為在基層管理網格上創設的新陣地、新載體,激活了基層黨組的“神經末稍”,打通了服務聯系群眾的“最后一米”。
只有將政治功能置于首位,基層工作才不會偏離航向。東西南北中,黨政軍民學,黨是領導一切的。鄉村發展、社會治理、民生保障、精準扶貧、污染防治等各項基層工作,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只有在黨的領導下政治導向才不會有偏差,政策落實才不會有偏向。黨群微家建設只有堅持把政治功能放在第一位,把黨的陣地延伸到最基層一線,才能有效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區委的方針政策,并以群眾熟悉的語言一層一層有效傳遞。
只有立足服務融入大局,黨建引領才能發揮更大實效。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從來都不是“兩張皮”,抓好黨建就是最大的政績,黨建抓好了其他工作一定能抓好,黨建抓不好其他工作再好也等于零。在黨群微家的創新實踐中,不能簡單地把黨建工作等同于業務工作,而是要突出黨建引領的“主心骨”作用,把黨建工作的邊界打開,圍繞鄉村振興、全要素網格治理、重大項目建設、脫貧攻堅、生態環境治理等中心工作,充分整合基層村(社區)的黨建品牌、治理品牌、服務品牌等各類要素,以黨建引領帶動工作創新,實現“小創建”向“大黨建”轉變。
只有扎根基層土壤,黨建陣地才會更有生命力。黨群微家是給人用的而不是拿來看的,絕不能成為墻上掛掛、圖上畫畫、來人看看的“盆景”,必須有實實在在的功能、打動人心的內涵,才能成為江寧大地上一道靚麗的“紅色風景”。黨群微家建設必須始終堅持從問題導向出發、從基層實際出發、從群眾需求出發,崇實戒虛、虛功實做,摒棄純展示功能的黨建陣地建設,不斷整合基層黨建陣地的組織、教育、服務等各項功能,打造黨建引領組織建設、基層治理、公共服務的綜合平臺,讓基層黨建創新從“展示型”向“功能型”轉變。
只有真心為民,基層組織才能深得人心。基層黨建直接面向一線、聯系群眾。基層黨建工作的實質就是人心,就是要通過做好人的工作來凝聚黨心民心。黨群微家的實踐啟示我們,只有帶著對群眾的深情、對事業的執著、對組織的情懷,不斷賦予黨群微家新的時代內涵,才能真正讓基層組織說話有人聽、干事有人跟,真正做好組織力提升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