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懷
黨的十九大做出了“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江蘇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提出把“高質量”作為全省發展的鮮明導向,實現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全國各行業各領域的共同目標追求。徐州礦務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徐礦集團”)是一個具有136年歷史的百年企業,也是江蘇省唯一的省屬工業企業,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創造過多項全國第一,為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如何走在全國行業前列,以高質量發展答好新時代答卷,成為擺在徐礦集團面前的重大課題。
當前,徐礦集團轉型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承擔新使命,解決新問題,實現新發展,迫切需要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走進新時代的迫切要求。黨的十九大做出了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經濟結構由中低端邁向中高端,發展方式由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益型,發展動力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推動高質量發展做出了重大部署,江蘇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對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六個高質量”要求,作為省屬企業,更是脫離不了這個時代潮流。
高質量發展是應對新矛盾的迫切要求。當前制約徐礦集團轉型發展的主要矛盾也逐步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新要求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主要表現為:產業之間、區域之間、單位之間發展不平衡,主體產業競爭力不強,缺乏“頂天立地”的支撐項目,傳統非煤產業層次低、效益差;資源盤活、減虧減負、創新驅動發展不充分,企業困難還很多、負擔還很重、任務還很艱巨。
高質量發展是建設新徐礦的迫切要求。建設新徐礦必須通過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把產業結構調優、把創新能力調強、把資源效率調高,使企業的效益水平更高,可持續發展能力更強,行穩致遠,創建一流企業;必須通過高質量發展,做大財富蛋糕,把企業效益發展好,把職工生活改善好,真正有實力把發展成果惠及全體職工,讓職工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
2018年6月,江蘇省委婁勤儉書記在徐礦集團調研時強調,徐礦要到煤炭大基地中去布局,延深煤電、煤化工鏈條,推動高質量發展。婁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為徐礦集團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轉型發展新機遇。“一帶一路”建設、“兩聚一高”新實踐、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建設等重大機遇在徐州疊加,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徐州做出重要指示,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身處徐州的徐礦集團正處于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同時隨著徐礦形象的逐步轉好,省市政府對徐礦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前所未有,社會各界對徐礦的關心、關注度不斷提高,企地融合發展處于歷史最好時期,高質量發展面臨良好的政企和社會環境。
能源革命新形勢。我國能源革命的基本方向是降煤增氣,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主要任務是控總量、調結構、推改革;主要特征是“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并重,“集中式+分布式”并重,“高效利用+清潔利用”并重,構建煤、油、氣、核、新能源多輪驅動的供應體系。煤炭需控總量、降比重,但仍大有可為;電力調結構、電代煤,高效燃煤發電仍是二次能源的主體;天然氣增比重、擴供給,發展前景廣闊;新能源進步快、增長快,是能源結構優化的主戰場。
構建的行業優勢。徐礦集團已經建立了省外境外能源基地,主導和參與過省際重大能源項目,大型能源基地規劃建設和運營經驗豐富;構建了集煤炭、電力、煤化工、煤炭物流、鐵路運輸、天然氣發電和新能源于一體的較為完備的產業體系,形成了有渠道、有節點、有網絡的應急保供穩定網絡;打造了能源服務良好品牌,采煤技術世界領先,電力、煤化工建設與運營水平行業一流,贏得了國內外廣泛的品牌認可;具有純正的紅色基因和百年歷史傳承,是煤炭工業領域一面旗幟,是中國工業的啟蒙,江蘇唯一能源實體企業,擁有獨特的文化軟實力。
未來幾年,徐礦集團將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及省國資委的決策部署,以服務全省能源保障、融入地方發展、讓全體徐礦人都過上好日子為使命,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系統化思維,以高質量、可持續為核心要求,聚焦做強能源主體產業,聚力盤活開發戰略資源,著力構建“一體兩翼”發展格局,加快建設實力強、職工富、形象好的新徐礦,逐步建成江蘇最大的能源集團,爭做全省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國企排頭兵。
推進轉型發展高質量。順應國家宏觀產業政策,進一步把產業結構調優,把資源效率調高,把發展后勁調足,把綜合實力調強,推進質量變革走在前列。一是聚焦主業,做強做大能源基地。以煤電化氣為核心主體產業,以“一帶一路”為主攻方向,建好能源大基地,拓展能源新領域,加快建設產業體系完善的大型能源集團。鞏固陜甘、新疆、徐州、孟加拉“兩大兩小”基地,緊跟江蘇與內蒙古、陜西等省際能源合作,積極向天然氣發電和分布式能源、光伏發電、海上風電、垃圾發電等新能源領域延伸。二是聚力轉型,盤活用好戰略資源。搶抓“1+3”功能區戰略和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建設機遇,加大戰略資源開發力度,把寶貴的資源轉化成轉型發展的新要素、新動能和新財富。盤活土地、房產、鐵路、電網等存量資源,充分發揮品牌技術和人才優勢發展服務外包產業,由能源生產供應商向綜合服務商轉型。
推進管理運營高質量。對標先進趕超一流,進一步提高安全發展、資產管理、資本運營、風險管控等水平,推進效率變革走在前列。一是提高安全發展水平。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安全生產方針及法律規定,推行“意識+責任+標準化”的管理模式,強化全員安全意識,強化各級安全責任,強化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抓好安全技術培訓、現場管理、隱患排查治理,高度重視重大災害防治,確保全面全方位生產安全。二是提高資產管理水平。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計劃管理理念,增強生產組織的計劃性,實現各產業安全從容生產;創新成本管理舉措,嚴格全面預算管理,提高降本增效水平;加快盤活閑置資產,打好扭虧脫困攻堅戰,推進內部資產優化重組,提高資產使用效率。三是提高資本運營水平。積極用好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創造條件推進改制上市,建立“一體兩翼”發展基金,靈活運用資產證券化等現代金融工具,參股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依托資本市場開展資產運營和并購重組。構建資本運營、產業合作、服務外包平臺,推動內部資源與外部市場對接,實現內外融合發展。四是提高風險管控水平。加強內控體系建設,健全完善科學系統的制度體系,防范經營風險。完善“三重一大”事項的調研、論證、決策、監督、后評價制度,組建項目投資咨詢機構,對投資項目決策進行充分的前期調研和科學論證,防止投資失誤。構建科學高效的電子招投標平臺,遏制不規矩行為和腐敗發生。
推進科技創新高質量。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進一步鞏固主體產業技術領先地位,拓展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技術,儲備非煤關聯產業前沿技術,推動動能變革走在前列。一是鞏固主體產業技術領先地位。堅持與時俱進的創新理念,持續保持煤電化在行業內的技術領先地位。擁有礦井建設技術、露天煤礦開采技術,綠色開采、各類復雜條件下開采,以及各類重大災害防治技術走在全國前列。鞏固電力建設、運營、維護行業先進水平,培養走向世界的火電建設與運營專業化隊伍。提升煤制甲醇水平,掌握煤制烯烴、乙二醇和下游精細化工技術,拉長煤基產業鏈。二是拓展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技術。積極探索和逐步掌握煤炭高效清潔燃燒技術、煤炭高效氣化技術、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技術,煤炭高效清潔利用走在行業前列。積極拓展清潔能源新領域,在天然氣發電、太陽能發電、風電和核電等方面具有一定人才和技術儲備。深化采煤塌陷區生態修復治理研究,確保全國領先水平。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原煤入洗,煤矸石、礦井水、地熱綜合利用等方面提升效率和效益水平。三是儲備非煤關聯產業前沿技術。圍繞智能制造、智能電網、大數據中心、物聯網、分布式能源、精細化工等方面,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有針對性開展設計研發,走出一條借助外腦、整合產業資源、推進科技創新的新路。




推進職工生活高質量。牢固樹立以職工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尊重職工主人翁地位,保障職工民主權利,依法維護職工合法權益,重拾企業主人的自豪感,重塑徐礦職工的榮譽感。一是讓職工更感溫暖。堅持把讓全體徐礦人都能過上好日子落到實處,穩步提高職工收入,在效益增長的基礎上,確保在崗職工年收入穩步增長。興辦讓職工得實惠的民生實事,努力讓全體徐礦人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二是讓職工更享權益。依法維護好職工的勞動權,落實好勞動保護用品,加強職工培養培訓,培育走在時代前列的新型產業工人。三是讓職工更有地位。落實以職代會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充分保障職工的參與權、監督權、知情權,深化企務公開,促進規矩辦事,監督規范用權。
推進文化聚力高質量。徐礦百年文化傳承和純正紅色基因,是寶貴的精神礦藏和固有軟實力。傳承紅色基因,打造百年老店,建設徐礦文化家園,凝聚發展正能量。一是用“紅基因”傳承報國情懷。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依靠職工,把與時俱進的愛國情懷、砥礪前行的奮斗情懷、大愛無疆的奉獻情懷、敢為人先的創新情懷、以人為本的為民情懷發揚光大,講好徐礦故事,宣傳徐礦品牌,在高質量發展中鍛造紅色基因新傳承。二是用“家文化”聚合發展動力。推進以“百年徐礦業興家旺”為主題的家文化建設,興“家風”、立“家規”、明“家志”,建立符合時代特征、體現徐礦特色的家文化體系,建好紅色之家、奮斗之家、幸福之家,共建共維共享徐礦美好大家庭,外樹形象,內聚力量,打造讓社會向往的新徐礦。三是用“徐礦夢”引領復興航向。筑牢實力強職工富形象好徐礦夢的思想基礎,弘揚徐礦勞模、徐礦工匠、徐礦好人精神,深化徐礦精神文明創建,引領廣大干部職工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善于圓夢,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