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光
最近幾年,隨著蘇州城市功能的轉型升級和服務全國的能力不斷提升,蘇州總部經濟集聚區建設也逐步進入穩定發展階段。當前為了適應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真正上升為國家戰略,同時推動民營經濟更加蓬勃健康地發展壯大,國家統計局蘇州調查隊、蘇州市統計局以2017年為時間節點,聯合開展了對蘇州總部經濟發展的調研,分析其發展現狀、主要特點和目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今后穩定發展的若干對策建議。
企業規模不斷擴大。2017年末,經蘇州市總部經濟辦公室發文認定,由蘇州市統計局和國家統計局蘇州調查隊列入統計范圍的總部企業有127家,比2016年增加41家。總部企業單體規模穩步擴大,旗艦型龍頭企業數量不斷增多。到2017年末,總部企業資產總計達到15989.6億元,戶均資產達125.9億元,同比增長11.6%。2017年資產總計超百億元的總部企業有24家,其中資產超千億元的特大型總部企業有3家,資產超500億元的有7家。
營業收入穩定上升。2017年蘇州總部企業積極應對國際、國內市場變化帶來的各種影響,化壓力為動力,營業規模保持穩定增長,這些企業共實現營業收入11256.6億元,較上年增長16.8%,戶均營業收入達88.6億元。全年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的有25家,其中超200億元的15家,超千億元的2家。
盈利能力顯著提高。2017年蘇州總部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31.2億元,較上年增長52.7%,戶均達到5.6億元。在列統的127家總部企業中,有120家實現年度盈利,盈利面超九成,其中有79家盈利在億元以上,15家盈利在10億元以上,9家超20億元。
從企業的地區分布來看,板塊差異明顯。具體而言,蘇州中心城區有86家,占比近七成。中心城區中,工業園區以38家排名第一,高新區以13家排名第二,吳江區以12家排名第三,吳中區、姑蘇區和相城區分別為9家、8家和6家。縣域經濟中昆山以17家排名第一,太倉、張家港和常熟均為8家。2017年末,中心城區總部企業資產總計達到9784.7億元,實現營業收入5430.2億元,利潤總額298.0億元,分別占全市總部企業的61.2%、47.2%和40.8%。可見這些企業已經形成了數量、經營規模、發展質量上的相對優勢,發揮了良好的輻射和帶動效用。
從行業分布來看,二三產業相對均衡。在蘇州總部企業的行業分布中,第一產業沒有,第二和第三產業比例為51:49,企業數量分布相對均衡。第二產業中,工業企業54家,建筑業11家;第三產業中,主要分布在商貿、商務租賃、金融、物流、倉儲、信息傳輸、科學研究等領域,其中批發和零售業19家,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均為9家,金融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均為7家,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6家,房地產業4家,住宿和餐飲業1家。
從主要經濟指標來看,第二產業中工業企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2017年年末工業企業資產、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為5673.8億元、6155.5億元和440.9億元,分別占全市列統總部企業的35.5%、54.7%和60.3%;第三產業中批發和零售業、金融業占據主導地位,兩大行業年末資產、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為8670.8億元、3072.5億元和188.1億元,分別占列統總部企業的54.2%、27.3%和25.7%。由此可見,工業、批發和零售業、金融業三大類企業占據其主導地位。
從控股類型來看,私營總部企業占據主體地位。2017年蘇州總部企業中私營企業為53家,占比達42%,無疑是主體地位;年末資產總計6016.0億元,占全市總量的37.6%;實現營業收入6980.2億元,占比為62.0%;實現利潤總額392.3億元,占比53.7%,而外商控股、港澳臺商控股、國有控股、集體控股和其他控股企業數量分別為28家、15家、13家、6家和12家。因此從企業數量和經濟貢獻度上來看,私營控股企業對蘇州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起到十分重要的支撐作用。
從登記注冊類型來看,內資總部企業為中流砥柱。到2017年末,蘇州內資總部企業為83家,占全部總部企業的65%,年末資產總計14440.4億元,占比90.3%,實現營業收入9712.6億元,占比86.3%,實現利潤總額592.2億元,占比81.0%。可見內資總部企業舉足輕重,掌握著蘇州經濟的命脈。
國際化經營趨勢逐步顯現。近幾年,蘇州總部企業積極“走出去”,實施國際化經營戰略。2017年蘇州列統總部企業中有56家企業已經“走出去”,占列統企業總數的44%,正在謀劃實施的企業有31家,開始關注的有21家,只有19家企業沒有考慮。到2017年末,有40家總部企業已在境外投資,占列統企業總數的31%;未來三年將進一步擴大境外投資的企業有23家,占比58%;尚未對外投資的企業中,也有19家打算“走出去”。
創新發展加強研發投入。蘇州總部企業以創新驅動為強大動力,引領經濟轉型發展,最近幾年企業對科技創新、研發投入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其中有55%的企業建立了市級以上的企業技術研發中心,72%的企業實施了產品、工藝的創新,獲得國內專利申請授權量達9352個,擁有國家馳名商標160個。2017年末,蘇州這些企業累計投入研發費用141.7億元,同比增長20.8%,其中工業企業投入75.1億元,占研發總費用的53.0%。
產業輻射能力不強。受自身城市能級的限制,蘇州吸引集聚企業總部的層級仍然有限。蘇州在地理位置上夾在滬寧線上超級城市上海和特大城市南京中間,對于長三角的輻射力度不夠。在蘇南各城市中,蘇州對無錫、常州、南通等市的吸引力不足,作為省會的南京對毗鄰的鎮江、揚州輻射力更強,甚至能輻射到安徽北部城市。目前蘇州總部企業有超過一半是內資的區域性總部企業,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國家級總部企業較少。蘇州現有總部企業戶均資產不足130億元,實力強大的總部企業尚不多,還沒有形成在較大區域范圍內具有重大影響力、一定市場占有度、相當規模的總部企業。因此總部企業的產業輻射和龍頭帶動作用尚未充分發揮。
研發投入強度偏弱。2017年蘇州列統總部企業研究開發費用同比增幅達到20.8%,但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僅為1.26%。其中工業總部企業研究開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1.72%,與通常認定具有競爭力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為5%-10%的標準相比,強度仍然明顯偏低。研發投入強度偏弱,勢必影響企業競爭力的提升和未來長遠發展。
營運壓力不斷加大。2017年蘇州總部企業三項費用(銷售、管理和財務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達到8.2%,同比增長18.1%,戶均三項費用達到7.3億元。其中三項費用與上年相比分別增長9.8%、22.3%和25.4%。從總部企業問卷調查結果來看,有35%的企業反應資金短缺。在當前國際經濟形勢錯綜復雜、行業競爭加劇的環境下,總部企業要維持市場份額,提升管理人才待遇,以多渠道融資、兼并重組等方式來維持企業流動性和拓展發展空間,這些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這也導致了三項費用的增長,總部企業生產經營的壓力越來越大。
長短期償債能力均偏弱。從數據來看,當前蘇州總部企業短期償債能力有待改善。2017年蘇州總部企業流動比率(流動資產對流動負債的比率)為97.9%,僅比上年微增0.2個百分點,與國際上公認的流動比率200%相差甚遠。同時蘇州總部企業長期償債能力也有待進一步提高。2017年總部企業資產負債率為72.4%,比上年下降1.1個百分點,產權比率為261.8%,比上年下降15.6個百分點。較高的產權比率,說明當前總部企業財務結構屬于高風險狀態,企業償還長期債務的能力比較弱。
轉型成效不甚明顯。從總部企業產業構成來看,2017年蘇州總部企業中二三產業比例為51:49,工業總部企業營業收入和利潤占全部企業的比重高達54.7%和60.3%,產業結構偏重。同時總部企業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目前蘇州列統總部企業中有44%的企業已經實施或者計劃實施轉型發展,但從轉型效果來看,僅有23%的企業認為轉型成效顯著,尚有18%的企業認為轉型有效果但并不明顯,仍有43%的企業認為處于轉型過程中的效果暫時無法評價。從轉型遇到的問題來看,有64%的企業反映轉型升級中市場風險太大,有61%的企業反映資金投入過大。因此市場風險與資金問題仍然是目前困擾總部企業轉型升級的主要問題,實施轉型的總部企業尚未走出發展模式轉變的磨合期和陣痛期。
結構型人才短缺問題凸顯。與一般企業一樣,總部企業在發展規模、專業層次、市場版圖方面的拓展和壯大,離不開人才的支撐,而結構型人才短缺問題,在總部企業發展過程中愈加凸顯,高端管理人才、專業領域研發人員匱乏。蘇州總部企業問卷調查顯示,列統企業中有69%的企業已在實施“人才強企”政策,但仍有37%的企業反映缺少高端人才。2017年蘇州總部企業研發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為8.2%,且六成以上集聚在工業總部企業,多為企業自身生產經營過程中培養成長起來的研發人員。同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市和其他人才聚集先進城市相比,蘇州在政策優勢、科教資源等方面存在明顯劣勢,缺乏與發展總部企業要求相適應的人才資源。
中美貿易摩擦對蘇州總部經濟造成了一定影響。近期國家統計局蘇州調查隊邀請了20多家各行業有代表性的總部企業召開了座談會,反映中美貿易摩擦對企業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企業關稅負擔加重,對美出口企業關稅負擔明顯加重,利潤空間被嚴重削弱,某企業生產的金屬工具箱關稅從15%提升至40%;二是企業訂單尤其是對美出口訂單下降,由于部分調研企業的訂單合同是上一年簽訂的,所以暫時未受影響,但總體上對美出口企業的訂單下降趨勢明顯;三是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成本飆升;四是企業出口額下降,利潤減少。
明確發展目標,打造行業標桿。蘇州擁有自己的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尤其在制造業領域,當前亟待破解的是從“制造”到“創造”的難題。我們要明確發展目標和定位,要支持和培育總部企業地標型品牌和產品,充分利用總部企業在產業鏈上的資源集聚優勢,建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品牌孵化培育中心和集聚輻射中心,提升總部企業及其行業在國內外市場上的整體形象和實力,增強對跨國公司和國內大企業集團的吸引力。
抓住重大機遇,發揮同城效應。當前蘇州穩定發展總部經濟面臨著三大機遇:第一,長三角一體化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第二,民營經濟發展迎來歷史性大好機遇;第三,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規模正在進一步擴大。因此蘇州應緊緊抓住這些機遇帶來的同城化效應,借助上海這個國際化平臺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更多的總部企業或者功能性機構落戶蘇州,打通蘇州連接海內外市場的渠道,提升經濟國際化水平;同時隨著湖蘇滬、通蘇嘉城際鐵路以及軌道交通的建設和開通對接,更加積極地推動上海服務業的轉移,健全和完善專業化的服務支撐體系,進而促進蘇州服務業的提升。
借梯引領發展,錯位謀求升級。客觀考量蘇州發展總部經濟的基礎條件、商務設施等因素,應揚長避短與上海形成錯位發展格局,達到互補共進的效果。重點關注蘇州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進程中,實現綜合服務能力的提升,拉長產業鏈,深耕關鍵環節和節點,做大做強“人無我有,人有我強”的特色產業,尋求主導產業與特色產業的轉型升級;要堅持引進與培育相結合,培育本土總部企業,讓蘇州本土的總部企業真正扎根、發展壯大,到全國、全球設立分支機構或制造基地,逐漸成長為跨區域經營的總部企業;發揮中心城市的綜合優勢,引進實力總部企業,加強國內外經濟合作,深入研究總部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的投資及選址趨勢,重點引進跨國公司、中央大企業在蘇州設立地區總部或職能性總部機構。
加大研發投入,構建公共服務平臺。政府要充分發揮引導和引領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建立企業創新專項政策資金等方式鼓勵企業加大自主創新力度、研發投入,進行技術改造和新技術研發,重點要扶持高端前沿科技項目,培育自主品牌。同時政府要致力于建立健全與總部企業發展相配套的公共服務平臺,推進政府引導、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的集成服務體系,創造有利于總部發展的產業配套環境,最大限度地發揮總部企業的輻射帶動效應。

建立人才儲備,構建人才高地。總部企業的發展及總部集群的形成,離不開高水平的復合型人才,要鼓勵、引導、扶持總部企業與境內外優質教育和培訓機構聯合建立人才培訓平臺,提供高質量人才培訓項目,為總部企業發展培養人才。政府應該積極搭建招才引智平臺,鼓勵采用多種靈活方式引進高層次緊缺人才,對引進的重點創業創新團隊給予科研經費、金融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實施人才激勵政策,加大總部企業緊缺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為總部企業吸納的高端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行業緊缺人才在蘇州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務,建立總部人才儲備庫。
企業苦煉內功,應對市場變幻。首先企業要響應國家方針政策,及時了解行業走向,及時掌握市場動向,及時調整企業生產經營規劃。要從全球戰略布局的視角加強出口國際化布局,推進與不同經濟體和國家的貿易往來,尤其要關注以東南亞、非洲、東歐等為代表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積極優化國際市場布局,分散貿易摩擦風險。其次企業要積極尋找原材料替代進口國。由于客戶的特定需求,短時間內尋找到同等質量和規格的原材料無疑存在一定難度,企業可以通過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和生產環節的把控來嚴格控制成本。最后,企業特別要持續加強自主創新能力,掌握核心科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動產品技術轉型升級,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主動權。要堅持自主創新,提高研發能力和競爭力,重視構建和維護品牌,同時牢固樹立保護、尊重知識產權的法律意識,提高企業自身知識產權保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