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武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江蘇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聚焦高質量發展,對建設自主可控的先進制造業體系、加強科技創新等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揚州市邗江區將認真落實省委決策部署,堅持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牢牢把握工業強區第一方略和創新驅動第一引擎,以“智造邗江”建設的務實舉措和過硬成果,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聚焦規模總量,培強地標性產業集群。產業“噸位”決定行業地位。針對當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邗江區將堅持“項目為王”不動搖,以“兩攻堅、兩提升”三年行動計劃為抓手,著力培育特色產業集群,重點打造“六大產業基地”:以國家高端裝備制造業標準化試點為契機,著力提升機械裝備制造業的國際化智能化規模化水平,全力保持在鍛壓機床、糧食飼料機械等細分領域的領先優勢,打造“高端引領、面向全球”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堅持整車特色化、零部件高端化、后市場專業化,以濰柴亞星等骨干企業為龍頭,打造全產業鏈發展的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基地;聚焦生物制藥、智能醫療器械、保健食品化妝品等領域,打造省內知名的生物醫藥健康產業基地;以揚州微電子產業園為依托,深化與清華大學等高校院所合作,致力打造揚州“芯谷”;做大硫資源裝備制造、資源循環利用等產業集群,推動環保產業向裝備研發制造、環保服務等價值鏈上游延伸,打造國家級靜脈產業基地;放大“中國建筑之鄉”品牌效應,打造建筑產業“設計專業化、生產工廠化、裝飾成品化”示范基地。
聚焦“畝均產量”,打造集約型園區平臺。堅持“以畝產論英雄、憑貢獻配資源”,推動產業園區內涵式發展。加快園區拓展促集聚,堅持四大園區綜合性平臺與專業細分平臺齊頭并進,在推動國家級揚州高新區、省級維揚經濟開發區爭先進位的同時,重點實施“智造邗江”產業園區三年拓展計劃,加快揚州微電子產業園、生物健康產業園、汽車產業園、環保科技產業園、建筑產業園拓展步伐,為重大項目落戶提供要素保障。同時統籌推進互聯網產業園、琴箏文化產業園、服裝產業園等專業園區建設,打造特色產業集聚的優質“跑道”。堅持向改革要活力、以創新破難題,著力完善園區建設、運營、管理機制,積極發展“飛地經濟”,鼓勵龍頭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發揮投融資能力強、行業帶動力大的優勢,領辦承辦特色“園中園”。優化資源配置增效益,認真開展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綜合評價,積極推進存量土地二次開發,做好“騰籠換鳥”文章,倒逼企業提高產出效益和區域貢獻度。
聚焦科技含量,構建高水平創新體系。緊緊扭住科技創新這一“牛鼻子”,堅持政府主推、市場主導、企業主體,加快形成政產學研金緊密結合的區域協同創新體系。突出以企業創新為支撐點,既重視培育“大而強”的旗艦型企業,也注重培植“特而強”“高而強”的“類獨角獸”企業,著力形成以1—2家百億企業、5—10家50億元企業為支撐的龍頭企業集群,打造列統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上市企業、“國字號”品牌標準企業等四個“預備隊”;以創新平臺為著力點,深入實施“十基百點”工程,充分發揮中國科學院揚州中心、江蘇(揚州)數控機床研究院等公共創新平臺的引領作用,推動揚州大學科技園爭創國家級大學科技園,支持牧羊、揚杰分別爭創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努力實現產業資源共建、關鍵技術共研、轉化成果共享;以高端人才為制高點,堅持高薪引才、股權聚才、事業留才,積極實施“產業基金+孵化器+專業團隊”的引才模式,探索設立人才股權激勵基金,充分發揮揚州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等載體作用,不斷提高人才工作的專業化、國際化水平;以科技金融合作為撬動點,著力構建產業基金、風險投資、銀行信貸、資本市場等多元科技金融體系,組建總規模30億元的微電子、智能裝備、生物醫藥健康等三支產業基金,確保到“十三五”末上市掛牌企業總數突破30家。

聚焦生態容量,厚植綠色化發展優勢。一方面,著力彰顯生態底色。依托“沿湖濱江、有城有鄉”優勢,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主動融入江淮生態大走廊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大力推進“水美邗江”“綠滿邗江”“田園邗江”建設,堅決落實中央環保督察問題整改,全面推進“263”專項行動,積極發展生態經濟,重點推進環保產業園創成國家級靜脈產業基地、北湖濕地公園創建國家級濕地公園,推動“含綠量”與“含金量”同步提升。另一方面,鞏固凸顯宜居特色。認真落實“把人們心目中的揚州建設好,滿足世界人民對揚州的向往”的要求,圍繞“建設揚子江城市群名城揚州板塊上璀璨明珠”的總體定位,把打造人居高地、商貿高地、文旅高地、科創高地作為邗江城市和現代服務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目標,以文化旅游綜合體建設為抓手,以瓜洲古鎮和道口板塊為節點,加快構建以沿江文化游、中部城市游、沿湖生態游三大板塊為支撐的全域旅游格局;加快推進揚子津科教園建設,繼續拿出城市最金貴、距離老百姓最近的好地塊建設體育休閑公園和24小時城市書房,全力助推揚州市打造公園城市、國際文化旅游名城、新興科創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