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強 彭曉東
對李清照的這首詞,網上、資料上,評論俯拾即是,教案不勝枚舉。 大家都把它當詞來教,當然正確得很。但我更想把它當作一個故事來講, 是一個極有才情的女子傾訴自己的“愁”的故事,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是講述一個“怎一個‘愁’字了得”的故事。
既是故事,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就是講一個“什么”的故事。 一個秋天的黃昏(姑且這么肯定),一個女子在院子里“尋尋覓覓”,就是不知道丟了什么東西(特意不告訴你,是不是有點懸念)? 找啊找啊,結果發現家里“冷冷清清”,于是,忍不住了,心頭涌出“凄凄慘慘戚戚”,生出一股孤獨凄寒的“愁”來。 因為天氣“乍暖還寒”,所以喝上“三杯兩盞”酒來抵御一下,可這酒很“淡”。說它“淡”,有不同的理解。一是好酒,與“濁酒”相對(“濁酒一杯家萬里”“潦倒新停濁酒杯”就絕不是好酒了);二是天氣冷,酒又不濃烈,感覺酒不能御寒,自然心生涼意,“敵不過晚來風急”,更不能驅“愁”。 于是又徒增一股“愁”味! 唉! 待在室內,“愁”意滿滿;哦! 踱出室外,看看怎樣。 抬頭仰望星空,一只孤雁劃空而過,細細一瞅,卻是那只曾經為我們夫妻傳過魚書的大雁,可眼前呢,“已失我愛”! 睹物傷情,更傷心的“愁緒”驟然又到! 還是低首俯視大地吧,可映入眼簾的是“滿地”(根據菊花的特性,不一定是凋零在地,更可能是在枝)枯萎的“黃花”。 花的“憔悴”,花的無人“摘取”的寂寞(“有誰”,可以是有什么人,也可以是有什么),自然讓作者想到自己青春年華的逝去, 想起合家幸福快樂生活的消失,于是,可怕的“愁情”再次汩汩而來! 你看,室內,愁緒驟然;室外,愁情難耐。還是返回室內吧。可是,室內空空,只有自己“守著窗兒”,卻不知“怎生得黑”(怎樣挨到天黑),盼望著黑夜的速速到來。 這是一個多么可怕的心理——渴望黑夜! 眾所周知,正常的人兒都渴望陽光,盼望天亮。 可作者卻寧愿身處黑暗,這是一種多么反常的心態! 可是卻恰恰強烈地表現出了作者的那股濃得化不開的愁緒,這愁緒著實讓人窒息。 因為看得見的一切都讓人難以忍受, 只得渴望在黑夜中不見一物,或許可以“消愁”。 誰又料到,“黑夜給了她一雙黑色的眼睛”,眼睛看不到一切,耳朵卻能“尋到光明”——那蒙蒙的“細雨”! 在“死一般的夜里”敲打著“梧桐”,一點點,一滴滴,傳至作者的耳邊,敲打在作者的心里。 這“愁”啊,真不知道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才能“消除”啊(可以引導學生仔細揣摩這個“細”字,它修飾得極其精確,把人的內心的哀痛寫到極致)!
你看,一個看起來多么簡單的故事,從頭到尾,除了愁,結果還是愁! 整個故事,就這樣被這個“愁”字包裹著。 但作者經過這么六層鋪墊、渲染,最后才水到渠成,發出一聲撕心裂肺的呼喊:“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呼喊,震撼得人心顫抖! 你說,這不是一個“愁”到極致的故事又是什么?
故事講完了。 接下來要考慮的問題自然就是作者“怎樣”講這個故事了。 詩歌中,除了作者貌似平靜的敘述和自然的描寫之外,那就是“酒、秋風、雁、黃花、梧桐、細雨”等“意象”的堆累了。 這些意象,多方位、多層次地渲染出作者的“愁”情。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所選意象—分析特點—古人詩句—得出結論” 四個方面做細致而全面的展開, 并且結合學生之前所學過的詩詞以及掌握的課外名言名句進行拓展,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上升到更高的理性感悟。比如,所選意象“酒”——分析特點:往往與離情聯系在一起,用以排解愁緒——古人詩句:“勸君更盡一杯酒”“醉不成歡慘將別”“三杯兩盞淡酒”“潦倒新停濁酒杯”等——得出結論:酒是“愁”的代名詞。 又如,所選意象“梧桐”——分析特點:用梧桐葉落寫凄苦愁思——古人詩句:“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一聲梧桐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得出結論:梧桐是凄涼悲傷的象征。 自然,我們又可以用此法繼續分析詞中意象“秋風,雁,黃花,細雨”。
最后,自然就是故事“講得如何”的問題了。 從作者個人來說,她的“愁”是什么? 包含了哪些因素在內? 她為什么要講述這么一個“愁”的故事?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堂上,我們可以簡要介紹一下作者的生平事跡和時代特征:國破,家亡,夫死,無后。 幫助學生讀懂作者的真實情感。 “知人論世”,這是古詩詞中一個很重要的閱讀方法。 作者總是離不開歷史,歷史總會多多少少投射在作者的心里和文章中。 說到對“愁”的理解,我有個想法,能不能以這個“愁”為內容,請學生們把他們搜集到的有關古代詩人寫“愁”的詩句一一列舉出來,然后老師再補充一些相關的淺顯一點的詩句 (因為學生畢竟是剛跨入高中大門),讓他們說說古人們都是怎樣寫“愁”的,順勢復習一下描寫的方法等知識。 然后,再進一步一起來探討一下,他們表現出來的“愁”的內涵是否一樣。 比如,同學們在學校都接觸過的古代詩人中,李清照的“愁”,李白的“愁”,杜甫的“愁”,辛棄疾的“愁”……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經歷,同是情感的“愁”,在他們身上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通過這么一探討,教學的內涵一定非常豐富,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情感體驗等可能會大有裨益,整個課堂的境界或許能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