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寶安區濱海小學)
我國著名藝術教育學家豐子愷曾說,如果人人都能夠以作畫時的心境來生活,那么這個世界將會是十分和諧、美好的。這句話無疑證實了美育的重要作用。小學階段的教育在一個人的成長、成才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學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機遇和挑戰,在美術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個漫長、艱辛的過程。美術教師應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不斷創新教學策略,積極鍛煉與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同時也為小學美術教學順應時代改革的潮流增添活力。
雖然素質教育已經在我國推廣了許多年,但是目前我國小學階段的美術教育還存在一些棘手的問題。一方面,受我國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和家長都忽視了美術教學在小學階段的作用。部分美術教師沒有遵守美術課程的標準要求來設計教學環節,甚至任由其他的主修課程占用美術課堂的時間。部分家長也會認為學生在小學升初中的考試中不會考美術,學不學也都沒有影響。這樣的心理現象導致學生沒有學習美術的意識,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提高自身的美術素養,從而也間接地造成了大部分小學生缺乏審美教育,沒有正確的審美觀念。
美術課程不僅僅是繪畫課程,教師要注重在多個角度給學生滲透美術知識,促進學生在多個角度對美進行理解和認知。
例如,在學習嶺南版小學美術五年級《環保小發明》時,教師可以通過這節美術手工課來鍛煉學生利用廢棄物品創造美的能力,培養學生對于顏色的選擇、搭配以及組合造型的設計能力等,通過廢物制作的過程不僅可以培養學生養成節約資源的意識,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對于美的理解和認知水平,提升學生的審美價值。
隨著近些年智能信息化教育技術的應用,科學技術和教育手段的互相融合為新課程教學改革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不僅拓寬了教學的外延范圍,還開拓了新課程教學的局面。在小學美術教學階段,美術教師要充分結合學生的發展需求和個性特點來創新教學內容,及時地調整教學方向,在寬松、生動的課堂氛圍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求知欲強、好奇心重,對新鮮的事物具有較強的興趣驅動力。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這些心理特征來改善學生浮躁、任性的缺點,在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經過廣泛的實踐和調查證明,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結合聲音、圖片以及視頻等多種形式來創設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的教學氛圍,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例如,教師在有關“一年四季”為主題的繪畫課堂中,可以運用多媒體來創設一年四季變化的教學情境,可以給學生展示四個季節中單一景物的變化,還可以展示四季中各個景物發生的變化或者具有四季明顯特征變化的相同地點,讓學生在觀賞的過程中發現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播放一段有關四季變換的自然紀錄片,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感受到四季的美麗,同時在欣賞美的過程中激發自身創作的欲望。因此,結合多媒體教學設備豐富課堂教學情景,不僅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引發學生在欣賞美過程中的情感共鳴,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我們都知道,美術通常來源于生活,并最終運用到生活之中。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合理的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啟發學生審美意識,拓寬學生發現美的視野,這對于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詳細來講,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美術課程的教學目標,結合生活化的內容做好備課工作,將課程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在課堂中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例如,美術教師在教學生畫小魚的時候,可以事先準備幾條顏色不同、形狀各異的小魚,讓學生直觀地欣賞小魚,在學生欣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機提問,比如“魚缸里的魚兒都有哪幾種形狀呢?”“魚兒身上的鱗片是什么顏色的?”“魚兒身上的花紋像什么?”或者“大家還見過哪些類型和顏色的魚兒呢?”,教師通過提問這些問題可以激發小學生的思維意識,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充分的聯想和想象,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對于美的認識。在課堂中通過結合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還能夠培養小學生善于發現美的眼光和能力,提升小學生感悟美的能力。
美育的目的就是能夠以真、善、美來凈化人們的心靈。小學階段的學生內心世界都比較單純,思想上都相對簡單,因此在這一階段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突出情感感化的作用,通過情感來推動教學的進展,顯著提高小學美術課堂的教學效果。古人云,言之無文則行不遠。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教師要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注重給學生樹立積極的榜樣,通過自身的積極行動去感化學生,用親切和藹的態度去包容學生,教給學生與他人相處的基本禮儀,引導學生清晰自己的人生價值。
例如,教師可以開展“我愛爸爸媽媽”主題教育活動,積極地引導學生思考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父母都給予自己哪些關心和愛護,想象和父母交流時的場景,通過自己的回憶來繪出圖畫,還可以配上相應的文字敘述,在班級中展示出來。另外,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的給予學生一些行動和言語上的鼓勵,注重激發和引導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由內而外的產生情感,進而逐漸在情感的共鳴以及體驗的過程中深入地感受美的含義。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自覺履行傳統美德的義務,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潛移默化的教學環境中鍛煉學生的審美能力。
除此之外,以感情促進教學還要求美術教師要能夠及時的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隨時關注學生的家庭生活狀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適應社會生存環境的能力,在提高小學生自身審美能力的同時,增強學生自身的社會責任意識,體現小學美術課程中育人的教學作用。
總之,小學美術課程是一門啟發學生對于美的理解和欣賞、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學科。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美術教師要側重結合學生的發展特點和興趣愛好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同時,美術教師還可以聯系生活中的美,將美術課堂的教學內容生活化,培養學生在生活中善于發現美、觀察美的能力。除此之外,美術教師還可以通過以情促教的教學方式感化學生對于美的理解和認知,在美術教學課堂中全面地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