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段
在2005年組建之始,廣州城市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學院)按照“職業教育與社區教育并重”的辦學定位,基于“問題導向,研究先行”的理念,依據社區教育發展規律與辦學體系要求,先后承擔了《廣州社區學院發展研究》《廣州社區教育工作者隊伍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等課題研究,組建社區教育科研團隊、出版研究成果《廣州社區教育發展研究》、承擔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推進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社區教育)》以及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廣州社區教育項目立項等科研活動,創建了以研促建推進廣州社區教育發展的工作模式,構建了“完善體制-構建網絡-建設隊伍-整合資源-開發課程-培育品牌-提升內涵”等為主題的研究與實踐脈絡,探索了“基于問題-探索研究-形成方案-解決問題-深化研究-完善提升” 不斷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工作路徑,廣州社區教育取得了較快發展,在省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
美國著名學者托馬斯庫恩提出了范式理論,認為范式不僅具有社會學的意義,而且范式具有科學共同體的內涵以及方法論的功能[1],范式是從事某一科學的研究者群體所共同遵從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2]。在庫恩范式理論的基礎上,基于完善社區教育辦學體系、提升社區居民幸福感等理念,以促進廣州社區教育發展為使命,用“課題+項目”的做法,探討推進廣州社區教育市-區-街(鎮)-村(居)社區教育機構發展的路徑和方法,創造性地提出了“以研促建”推進廣州社區教育發展的工作模式:一方面作為主體,探索研究廣州社區教育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理論與實踐難題,解決廣州社區教育體制和辦學網絡不健全、社區教育工作者專業化水平有待提升、社區教育與各類教育資源整合聯動不暢、職業院校服務社區教育缺乏有效抓手、社區居民參與率和滿意度不高等問題; 另一方面作為組織者,依據國家省社區教育發展政策要求以及發展趨勢,結合廣州社區教育發展現狀,以社區教育項目申報指南為指引,面向全市開展社區教育項目申報,引領全市社區教育工作者針對實際工作中的困難與瓶頸展開研究,通過研究探索解決難題的路徑和方法,促進了廣州社區教育的發展,提升了全市社區教育工作者專業化水平,也提高了廣州社區教育工作者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基于社區教育發展規律和辦學體系,構建了旨在推進廣州社區教育發展的 “完善體制-構建網絡-建設隊伍-整合資源-開發課程-培育品牌-提升內涵”等為主題的社區教育研究脈絡。
開展《廣州社區學院發展研究》課題研究,對廣州社區學院的功能、管理與運作進行了系統研究,撰寫研究報告《廣州社區學院發展研究》,公開發表論文《滬穗兩市社區學院發展的對比分析》等,以研究成果為基礎,2009年向廣州市政府提交《廣州城市職業學院關于加掛廣州社區學院的請示》,獲廣州市政府批復,同意在學院加掛廣州社區學院,廣州社區教育辦學體制建設取得實質性突破。
基于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推進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社區教育)》,出版學術編著《創新社區教育發展 推進學習型社會發展》,起草《關于推進我市社區教育網絡建設的意見》,由廣州市教育局發文,推動了廣州各區社區分院的掛牌;隨后,各區基于此意見,陸續在街(鎮)、村(居)掛牌社區教育機構,廣州社區教育辦學網絡逐步搭建,為廣州市各區先后成功創建廣東省社區教育實驗區奠定了基礎;同時,獲廣州市政府批復同意,在學院加掛廣州市社區教育服務指導中心,服務指導廣州社區教育發展,成為學院責無旁貸的使命。
在推進廣州社區教育辦學體制和辦學網絡建設過程中,不斷發現新的問題并及時開展探索研究,通過《責任與分工:學習型社會建設中各類教育機構的功能分析》《廣州市社區教育三級實體網絡體系建設現狀及推進策略研究》等課題研究,以及公開發表論文《推進廣州市、區社區學院發展的若干思考》等,對不同層級不同類型社區教育機構的職責與分工,進一步明確不同層級社區教育機構的職責與定位等,廣州社區教育實體辦學網絡不斷完善。
開展《廣州社區教育工作者隊伍現狀與影響因素分析》《廣州社區工作者培訓模式研究》《基于立德樹人的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模式的構建與實踐》等研究,發表《我國社區教育工作者隊伍建設的路徑選擇》等論文,基于這些研究成果,廣州市社區教育工作者培訓基地2013年落戶學院,陸續開展全市社區教育工作者培訓46 場次,4200 多人次,開展學生志愿培訓近2 萬人次。
通過開展《廣州學習型社會的整合聯動機制建設研究》《職業院校服務社區的運行機制研究》等研究,發表《社區教育: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職業院校社區化辦學的探索與思考-基于廣州城市職業學院的探索實踐》《社區教育“反哺”職業教育的路徑分析-基于社會資本的視角》《大城市中心城區黨校參與社區教育的前景與初步實踐》等論文,探索整合聯動各類資源推進廣州社區教育發展的路徑與方法,促進了各類資源的融通聯動。
通過常態化社區教育項目推動,調動學院師生和廣州市社區教育工作者參與社區教育的積極性與能動性,依據國家省社區教育發展趨勢,結合廣州社區教育發展實際,通過社區教育項目申報引領廣州市社區教育工作者依據所在區或街鎮社區教育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或困惑有針對性開展研究,探索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方法。自2012年以來,每年開展社區教育項目申報工作,共立項社區教育項目577 項[3]。社區教育項目成為學院推進廣州社區教育發展的有效抓手,也成為學院與區、街(鎮)社區教育機構有效溝通與聯動的重要方式。
廣州社區教育得到了較快發展,全市11 個區均成功創建為省級社區教育實驗區,其中,2 個區創建成為國家級社區教育示范區,2 個區創建成為國家級社區教育實驗區。
基于論文《廣州市社區教育課程開發的現狀分析與對策》,開展廣州市居民社區教育學習需求分析,開發深受社區居民歡迎的社區教育課程《廣繡神韻》等516 門;分別與番禺區教育局、越秀區社區教育學院一院合作開發本土特色的社區教育課程《繡麗人生(廣繡)》等43 門,編寫特色教材《閑話南粵先賢》等29 套(本),每年服務輻射社區居民超過60 萬人次。
開展 《廣州市社區老年教育資源供給現狀研究》《白云區來穗人員融合課堂課程建設的研究與實踐》等研究,發表《農民工市民化社會適應與教育訴求》《社區教育:來穗人員融入社區的途徑》等論文,撰寫《廣州老年教育發展現狀研究報告》《廣州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策略研究報告》等,關注老年人、新市民、新型職業農民等重點服務人群學習需求和發展現狀等。
通過常態化社區教育項目推動,打造了“街坊學堂”“融合學堂”“星海文化” 等品牌項目84 個,“廉潔教育”“廣府本草”“制作山水豆腐花”等體驗基地33 個,“廣府之聲”“私伙局”“麒麟隊”等學習團隊38 個,每年服務輻射社區居民超過1000 萬人次,使社區居民學習成長、協商共治、建設美好社區、傳承優秀文化、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等有機結合在一起,增強了社區教育的實效性,有特色、接地氣、吸引力強,社區居民對社區教育的參與率、認可度和滿意度都達到了廣東省社區教育實驗區以上的標準。
依據國家和省關于學習型社會建設和社區教育發展的政策要求,針對廣州社區教育發展過程遇到的問題或難題,組建科研團隊,動員全市社區教育工作者積極投身到社區教育發展研究中,以“課題+項目”的形式,通過開展社區居民學習需求調研分析,培育國家級社區教育示范區和實驗區以及國家級社區教育示范街鎮,開發符合廣州社區居民實際需要的課程,打造具有廣州區域特色的社區教育品牌項目、體驗基地、學習團隊等,挖掘具有廣府文化特色的傳統文化品牌活動,關注重點服務人群,如新市民、老年人等,固化廣州社區教育發展成果,以論文、報告、課程、案例等形式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從而達到解決社區教育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難題。
在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實踐過程中不斷發現新的問題或難題,進一步深化研究,探索解決新問題的路徑與方法,從而達到不斷完善提升的目的,形成了 “基于問題-探索研究-形成方案-解決問題-深化研究-完善提升” 的螺旋上升不斷推進廣州社區教育發展的工作路徑。
“文章合而時為著”,經過多年以研促建的實踐探索,廣州社區教育取得了較快發展,取得了一定的辦學成效,在省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力。
通過以研促建,解決了廣州社區教育發展的體制建設以及辦學網絡的構建等重大問題,得到廣州市政府的認可,廣州社區學院、廣州市社區教育服務指導中心和廣州市社區教育工作者培訓基地等主體社區教育機構落戶學院,形成了具有廣州特色的社區教育發展格局,在全國產生了較大影響。增強了高職院校服務終身教育和社區教育的能力,廣州社區教育四級辦學網絡搭建并不斷得到完善,為廣州社區教育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學院逐漸成為廣州社區教育發展的科研項目孵化基地和社區教育工作者專業化水平提升的人才培養基地。
第一,提升了社區教育工作者專業化水平。廣州社區教育工作者專業化水平得到了較快提升。自2005年至今,廣州市社區教育工作者公開發表社區教育研究論文120 多篇;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社區教育項目立項577 項(2012-2019年)等。社區教育工作者專業化水平的提升促進了廣州社區教育的發展,全市11 個區都被評為廣東省社區教育實驗區,其中,越秀區和番禺區被評為全國社區教育示范區,海珠區和黃埔區被評為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16 個街(鎮)被評為全國社區教育示范街(鎮);第二,提升了高職院校師生服務社區的意識與能力。學院師生通過參加社區教育科研團隊、參與社區教育項目申報、社區教育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等,教職工帶領學生志愿者深入社區,利用專業知識服務社區居民5 萬多人次,提升了學院教職工的科研實力和服務社區的意識與能力;第三,提升了社區居民參與率、認可度和滿意度。培育和挖掘了“街坊學堂”“融合學堂”“星海文化”等品牌項目,“廉潔教育”“廣府本草”“制作山水豆腐花”等體驗基地,“廣府之聲”“私伙局”等學習團隊,每年服務輻射社區居民超過1000 萬人次,提升了社區居民的參與率、認可度和滿意率。
學院社區教育研究水平得到教育部、廣州市政府、廣東省社工委、廣東省教育廳、廣州市教育局的認可,成為教育部、廣州市政府、廣州市教育局重要決策咨詢單位和智囊團。2012年教育部職成司委托學院起草《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服務社區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 廣州市政府2011-2013年委托學院完成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推進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議(社區教育)”,2016年委托完成廣州市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學習型城市網絡” 申報,2016年撰寫市政府領導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學習型城市網絡第一屆成員大會上的發言稿;廣東省社工委2014年委托開展《推進廣州社區教育發展》研究;廣東省教育廳2014-2018年委托學院協助完成廣州市花都區、增城區、白云區、從化區、天河區、南沙區以及韶關市、東莞市等區(縣、鎮)廣東省社區教育實驗區調研檢查工作等;廣州市教育局2012年委托起草 《關于推進我市社區教育網絡建設的意見》,2015-2016年委托完成全國學習型城市建設聯盟、中國成人教育協會課題《促進工作場所學習:學習型組織與學習共同體研究》,2018年委托撰寫《廣州市老年教育發展報告》等。
社區教育研究成果在全國排名居前,吳盛雄、陳乃林等人在 《我國社區教育研究40年(1978—2017年)狀況與反思》指出學院社區教育文獻產出量全國排名第3 名,趙小段社區教育研究文獻產出量全國排名第6 名[4];四川師范大學盧德生副教授等人在《我國社區教育研究十年(2006-2015年)現狀與反思》指出學院社區教育研究被同行關注排名全國第2 名;趙小段社區教育研究成果受關注程度全國排名并列第6 名[5]。吸引了北京教科院、華東師范大學、南方醫科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東開放大學等國內知名科研院所參與廣州社區教育研究,提升了廣州社區教育研究的層次,也擴大了影響力與知名度。基于學院研究水平與影響力,2015年,華南師范大學與學院合作共建成人教育學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共同制訂成人教育學研究生人才培養方案,開展學術交流,指導畢業生開題、答辯12 人次,接收實習生10 人次,接收畢業生就業等。北京市教科院、廣東省開放大學等省內外20 多家單位前來交流發展經驗。先后應邀在全國社區教育資源建設推進會、全國成人教育科研機構工作委員會年會、省市相關會議、廣州市社區教育工作者培訓會議等作經驗介紹16 次。學院當選為全國成人教育科研機構工作委員會副理事長、廣東省成人教育協會監事、廣東省成人教育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社區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