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麗 鄭 璐
我國召開的全面深化改革會議上通過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在這一方案當中,指出必須要將職業教育放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上,應當順應當前科技發展和社會市場的實際需求,對現有的培訓體系和職業教育進行完善,優化當前的專業和學校布局,同時還要對當前職業院校的育人機制和改革體制不斷優化,鼓勵社會各界,尤其是企業參與到職業院校的辦學當中來,讓高素質勞動力和技術技能人才得到培養,為國家競爭力的提升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多優質的人才資源。基于這樣的整體環境,高職院校改革很有必要。高職院校教學管理中應用了越來越多的新管理理念,而人本管理強調以人為核心,也就是以學生為核心,基于這一理念可以促進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策略的更新,但必須要重視現有應用這一理念存在的問題,并且進行積極有效地解決。
人本管理理念的核心內容是以人為本,強調在管理的過程當中應當關注被管理者他們自身的一些個性特征。這一理論最早是在上世紀80年代出現在西方國家,以行為學和科學管理理論為主要基礎[1]。從概念角度來理解可以認為人是人本管理中的基本要素。在管理的過程中需要全程關注到人的發展,對于人不斷出現的新需求也要進行滿足,使人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得到激發,推動社會進步。
人本管理的特點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人的需求是最基本的內容,應當體現出人文關懷的價值。將教學參與者的興趣和需求等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重視采用各種不同的手段讓接受教育的人們創造性、積極性和主動性都得到增強,這絕對比單純采用物質刺激方式的效果更好,更能達到目的。第二,將人的相關行為規律等當做重要的環節來開展科學管理,重視關注教學參與者的行為及心理規律等。必須要先進行科學的分析,然后再開展相關決策,以幫助人們合理需求的滿足,尊重愛護和關心人等。因為采用強制性的管理制度和方式會讓參與者產生一種比較大的約束感,繼而增強他們的抵觸情緒,無法愉快參與到學習當中。第三,采用民主管理的方式,尊重每個人的參與權。人本管理更加強調參與和自主管理的方式[2]。教學參與者在教學管理當中發表相關意見,其實對于決策的科學性會更有好處,而且也會讓這些參與人員的主動性與自覺性都得到增強。第四,重視人們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溝通包含師生、以及上級和下級之間,幫助減少原有的人際矛盾,使教學參與人員的凝聚力得到增強。
在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當中采用人本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可以改善傳統行政色彩過于濃厚的局限性,更加重視人在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當中的重要價值。所謂的以人為本,顧名思義就是要將被管理者,即教師和學生當做是重要的管理對象,必須要重視在教學管理中這些人的重要作用,要明確他們的需求是什么,能夠從他們的視角來設計具體的一些教學管理制度和細則等。基于此種管理方法,才能夠形成一種真正的民主管理方式。學生和教師也都不再只是行政教學管理當中相對固定的一方,而是在這個管理當中有著重要主人翁地位,讓他們也能夠更積極地參與到高職院校教學管理中,形成一種循序漸進的良好教學環境[3]。幫助高職院校在最短的時間內可以形成民主管理環境。
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傳統的教學管理方法應用過程中,相關管理工作的完成基本上是由管理者自身來完成的。學生重視作為其中的接受者,教師也是被管理的一個主體。此種關系背景下管理者與學生、教師被管理者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的。加之管理者在設計相關的制度過程中沒有考慮到教師和學生的感受,所以很多具體的制度與管理對策等無法被他們認可。而人本管理模式則是不同,因為會把被管理者的地位看的比較重要,也會照顧到他們的實際需求,讓學生與教師等參與到教學管理當中,很多制度和方法的設計也以滿足他們的需求為出發點,這樣的話被管理者與管理者之間不再是對立關系而是可以融為一體,使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水平得到明顯提高。
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相關工作開展的主要目標是為了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所謂的教學質量就是在單位課時當中,教師向學生傳遞并且學生能夠掌握的技能和知識的數量。在單位課時當中,學生掌握的知識越多,說明課程的教學質量也越高。傳統的教學評價當中,就是以單位課時的授課知識量作為主要的衡量指標,很少會考慮到學生們對于這些知識是否已經切實掌握到了。這很明顯背離了教學質量的本身要求。人本管理理念的應用會提升教學管理水平,構建起更加完善的評價標準對教學質量進行評價,提升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
現如今素質教育的開展已經到了更深層次的階段。高職院校在教學目標方面也不僅僅是培養那種標準式的學生,而是需要培養能夠切實滿足現實需求,具有個性特點的相關復合型、創新型人才[4]。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繼續采用傳統的教學管理方法顯然已經沒有辦法滿足需求,必須要引入人本管理理念和方式,讓學生意識到自己也是得到了充分尊重的,發揮他們的個性。比如學生在學習什么科目的時候,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來進行安排,這都會增強學生們的參與積極性。也為之后培養創新型人才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當然在教學管理當中并不能過于看中學生的自由發展與個性張揚,這些也并非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唯一標準,還需要控制好度。
為了驗證高職院校中人本管理理念的應用價值,選擇X 高職院校作為研究對象,開展實例分析,通過調查問卷和訪談法相結合的方式明確該校的教育管理問題,并提出改進對策,觀察改進后的結果,明確人本管理的價值。
在本次研究中,選擇X 高職院校作為研究對象,以不記名的方式隨機選擇學校的120 名學生開展調查問卷,從大一到大三各個年級隨機選擇40名。以了解學生們對學校教育管理現狀的看法。120名學生當中65 名專業為理工科,55 名學生為人文科;女生68 名,男生52 名。
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法的方式了解學生們對當前所在學校的教育管理態度。發放120 份問卷,回收114 份問卷,有效問卷為110 份。訪談對象為20 名老師,全部采用不記名的方式,打消受訪者的顧慮。
1.理論和實踐脫節。在調查中關于“你認為學校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安排合理嗎? ”這一問題當中,有76 人認為不合理,有24 人認為相對合理,認為合理的只有10 人。認為不合理的人數在總人數當中占比為69.1,占比比較大。如表1所示:

表1 你認為學校理論課和實踐課安排是否合理
表1數據表明本校的確存在著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相互脫節的情況。導致此種情況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管理部門的人員并沒有深入了解和研究學生的相關需求,導致教師對于教學管理目標的關注程度比較低,所以在實際的教學管理當中可能無法有效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相關管理理念。
2.管理手段比較死板。在訪談到“你覺得學校的管理方式是否靈活”這一問題時,20 名接受訪談的教師當中,12 位教師表示學校的管理方式靈活度不夠,比較死板。其中一位教師認為:“學校一些制度不會結合具體情況進行變通,導致一些問題難以得到有效解決。不同院校的情況不同,應當視具體情況而定。”雖然在高職院校管理當中是一種剛性的管理需求但是并不是唯一的需求[5]。在高職院校當中,不同院系的性質不同,所提出的相關要求也是各自具有相關的特色,教學過程存在比較大的差異。采用同種量化指標來對不同專業教師的情況開展衡量顯然欠缺合理性和科學性。與此同時,如果是過分的重視統一和規范便會抑制或者損害到教師的創造性與個性化特征。教師關于管理手段是否完善的訪談結果為:60%認為不夠,25%認為一般,15%認為夠。
3.競爭和激勵機制不完善。在學校的競爭和管理機制方面,也訪談了學校的老師。訪談問題為:“您認為學校現有的競爭和激勵制度是否完善?”表2為部分訪談結果:

表2 關于競爭和激勵機制的訪談結果
由此看出在制約和競爭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無法讓教師們的積極性得到全面有效地調動[6]。同時也沒有將管理機制的成效與教師的薪資待遇等直接掛鉤,導致在教學工作當中難以感受到公平和效率。對于一些切實開展工作的教師而言,他們在心理上必然會出現不平衡,也會讓大多數的積極性被挫傷。這樣的話就會有越來越多的教師采用消極的態度來應對工作,出現職業懈怠等問題,對于教學質量的提高產生了不利影響。
4.管理方法單一。高職院校現在采用的教學管理方法行政色彩比較明顯。絕大多數的高職院校都要求教師與學生遵循相關的行政指令,必須要做到整齊劃一[7]。關于管理方式這一問題,調查學生,110份問卷當中,問道:“你認為學校的管理方法是否單一? ”,有90 名學生認為單一,20 名學生認為不單一,明顯看出學生對于此種單一的管理方法已經有了認識。學生在這種情況下也只能戰戰兢兢的遵循著每個行政命令,若是沒有按照一些既定的制度和標準執行,便會被淘汰出局[8]。
通過以上的調查分析,發現X 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中仍然存在比較多的問題,如教學管理方式單一,理論和實踐脫節,管理手段比較死板,競爭和激勵機制不夠完善等,這些都成為了高職院校教學管理質量提升的障礙,因此需要給予及時有效地解決。
1.營造良好環境。在教學管理當中采用人本管理方法,需要先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具體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重視情感方面的培育。管理當中需要重視人的本性,也就是表現出人情味。對于人的感情需求應當盡可能的滿足,在整個基礎上培育教職工的團隊精神及認同感。學校可以定期舉辦一些座談會等,讓教師們能夠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表達他們對于同事以及學校的關心。或者是舉辦拔河比賽、籃球比賽等,幫助增強教師之間的配合意識。讓管理者和教師之間也加強溝通,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第二,重視管理者的素質水平。高職院校管理者的素質水平是比較高的人群,但這并不意味則所有的管理者都會這樣。所以需要排查高職院校管理者的素質水平,對于他們開展相關的培訓活動。只有這樣師生才會認可和尊重、支持他們。教育管理者的人格力量也可以認定為是一種非權力方面的影響,屬于非強制力量[9]。其持久性和滲透性都比較強,能夠影響到人們的思想和感性。第三,增強宣傳的范圍和力度。觀念深入人心的標志是形成一種相關的氛圍。在校園文化建設當中管理理念的形成是其中的重要方面,而且還是處于核心地位。通過廣播、電視臺、校園網絡以及論壇和主體晚會等方式來宣傳相關理念,幫助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
2.推動民主管理。首先,需要加強干部隊伍的相關建設。教學管理中還需要充分調動不同參與人員的積極性,確保決策科學。管理者的水平會影響到決策的水平。學校教務部門在決策以及相關制度落實的股從而行中就應當體現出民主的價值和作用。讓相關的管理人員、學生、教師等都有充分發言的權利,促進管理決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10]。其次,促進相關管理機制的健全。可以在高職院校構建起導師制或者是督導制度,其中教學例會制度是比較重要的。會議的宗旨為了對每個階段教學當中的問題進行總結和概括,尋找其中存在的問題。每個學期召開兩次例會,如果遇到重大的教學問題可以增加例會的次數。這已經成為一些高職院校各個管理部門商討教學事務的重要形式,也為各個部門充分發表相關意見,解決一些問題奠定基礎,成為了不同院系,不同教師交流心得體會的平臺。
3.加強激勵措施。在業務上給予相關的指導,幫助促進教師提升業務素質。從教學環節上看,采用試講和導師制模式,以院系為單位,可以為青年教師制定導師制的相關模式,制定專門的培養計劃,采用一對一的培養方式,培養年輕教師的科研能力、授課能力以及實驗動手能力等,讓年輕教師能夠盡快成長。同時還要重視考核激勵制度的完善,把教師的工資和教學質量的高低掛鉤,采用績效考核和目標管理相互結合的方式。教師在完成既定的工作量情況下,按照教師工作質量的高低來確定工資等級,設置相關的獎項與獎勵。還要鼓勵教師們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競賽活動,設置相關獎勵。在之后的晉升上可以優先考慮有獲獎記錄或者教學質量比較高的教師。
4.發揮教師作用。在高職院校管理當中,可以把教師看成是一線的工作員工。在制定教學任務或者是安排各種教學活動當中不能夠僅僅是為了給管理者提供更多的方便,更需要考慮到一線教師的實際需要,將教師所發揮的作用更大的體現在教學管理當中,讓一線的教師與學生也可以成為教學管理工作當中的重要參與者,而不是那種被迫接受各種管理的被管理者,從各方面入手來實現人本教學管理目標。
對人本管理措施實施之后進行效果評估。選擇120 名學生與20 位教師開展調查,依然采用調查問卷和訪談的方式來了解大家對于人本管理的應用情況及態度。發放120 份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15 份,表3為問卷內容結果分析。

表3 人本管理應用后效果評價
從表3的數據可以看出在學校教學管理中引入人本管理理念之后,學生和教師對于學校時間理論課程安排,競爭激勵制度的合理性和教學管理方法的單一性方面態度均發生了變化,而且整體上看,學校的實踐理論課程安排更加合理,競爭與激勵制度更加完善,認為學校管理方法不單一的人數增加明顯,這些均證實了人本管理的應用有效性。
以人為本,以人為核心是人本管理思想當中所強調的重要管理理念。在具體管理活動開展當中,人的核心作用和價值是不能被忽視,甚至還需要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所有教學管理活動的措施以及開展都應當滿足管理對象的相關需求。而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方法在改革當中也是需要從各方面入手,打破傳統教學管理方法當中存在的弊端,讓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能夠順應時代發展提出的相關需求,為培養綜合素質人才的教學目標實現提供保障。現如今高職院校的各項改革工作正在有序開展,而人本管理理念在教學管理當中的應用也是幫助其加快改革進程的重要途徑和方式,應當給予相應的關注與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