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娟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要經過5-10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職業教育辦學格局,多元的辦學格局為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重要思路。《方案》同時指出:“實訓基地是職業院校在新的發展階段聯合社會多元辦學力量的重要‘支點’,應進行科學設計,加強建設,讓實訓基地成為帶動職業院校走向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各級政府和企業應進行統籌設計,推動建設300 個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旨在通過實訓基地的建設和維護進一步促進職業教育的創新發展[1]。因此,新時期如何構建具有高水平專業化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成為擺在所有職業教育人面前的重要課題,應加強設計并探索長效機制,為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和壯大做出努力。
實訓基地是辦學機構聯合社會企業為學生提供的旨在為就業做準備,適應就業崗位,提升學生就業技能的重要實習訓練基地,是辦學機構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2018年普通高等院校的就業質量報告中顯示,目前國內所有高校都完成了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工作,且高等院校通過就業基地開展學生就業培訓、指導、項目孵化等指導大學生順利就業的成功案例也高達70%以上,為促進高等院校學生就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有學者指出,21世紀,實訓基地將成為高等院校就業工作的“火車頭”。然而,與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相比,職業院校的實訓基地建設在數量和質量上還有待于進一步提升,職業院校依托實訓基地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幫扶的效果還不明顯,應結合當前國家對職業院校辦學的扶植政策,加強策略研究,為職業院校學生就業提供科學指導。
伴隨著十九大的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中國的職業教育也即將踏入新的征程。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所提出的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最終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總體目標[3]。規劃的提出,對職業教育的發展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即用10年的時間搭建出職業教育的高水平教育體系,最終實現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而職業教育體系的搭建就離不開職業教育系統內各元素的改革、完善與進步。
實訓基地作為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總體目標的重要保障。2019年1月出臺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指出,截止到2022年,要建設300 個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目標的提出,充分明確了實訓基地對于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任務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實訓基地作為職業院校教學的重要延伸,是職業院校教學、科研、管理、就業等工作的重要載體和平臺,更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鏈條”上的重要一環,學生在接受了學校學習后,實訓基地能夠提供給學生以更加看得見、摸得著的專業知識應用實踐,同時,由于企業及其他社會組織的參與,實訓基地更融合了學校與企業的雙重“資源”,對實現學生理論知識向創新成果的轉化提供了重要場地支持。而隨著目前產教融合的進一步加深,新時期高水平、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實訓基地將與市場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標準相吻合,通過對人才的進一步“加工”,提升校園人才的知識運用能力,創新能力,培養出高質量的職業技能人才,為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實現注入強大的力量。
在2019《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基本要點中提出,到2022年要建成覆蓋大部分行業領域、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國職業教育標準體系,實訓基地建設將成為指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實訓基地建設是職業教育,尤其是在新時期發展高水平職業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改革項目。
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體系是支撐職業院校發展和促進職業教育在新時期實現高水平運轉的基礎力量。人才培養體系的構成內容復雜,既有人、力等要素,基礎硬件設置的投入也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筆者對天津職業大學等十所具有影響力的職業院校的基礎設施配備調查結果中顯示,高水平職業院校的基礎設施建設經費支出均占全校總支出的一半以上,且都與當地比較有影響力和代表性的企業聯合建有實訓基地,校企雙方依托“扎實”的實訓基地對學生進行業務輔導,技術指導、操作演練、頂崗實習等,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就業技能,切實培養了大量的技術人才“能手”,畢業生畢業就能就業,為當地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4]。因此說,對于職業院校而言,實訓基地不僅是簡單的人才培養要件之一,更是校企合作,校企共贏的重要依托和載體,應實施科學引導和建設,保證實訓基地自身功能的有效發揮。
在國家大力倡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實訓基地建設已經成為連接職業院校和企業之間的重要“紐帶”。職業院校聯合企業創建實訓基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是職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力量之一。通過對企業自身實訓基地設置的目的、開展的培訓內容我們可以充分了解到,企業對人才的訓練、業務能力提升具有一定的體系性,其專門用以培訓一線員工、班組長等,實訓基地中,有實際的模擬訓練場,還有企業發展歷程、技術沿革、管理創新、生態文明建設等知識的培訓,是企業提升員工工作技能、業務知識、思想教育水平和對外展示的集中平臺。因此,職業院校與企業聯合創建實訓基地,是對企業資源和人才培養方式的重要吸納,借鑒和承襲,有利于彌補職業院校教學實踐不足,學生一線技能提升有限、工作一線經驗較弱等現實問題,是引導職業學校培養企業所需人才的重要路徑。
同時,實訓基地建設對于企業來說,也是與職業院校實現“共贏”的重要媒介[5]。職業院校中的教學、科研骨干教師掌握行業內前沿的科學技術理論知識,對實驗項目的實驗開發能力是企業工作所不能達到的程度,因此,在職業院校教學、科研骨干力量指導下的實訓學生團隊,也將為企業的發展注入治學、勤奮、肯鉆研的校園氛圍和風氣,帶動企業工人共同學習和成長,雙方資源融合,促進校企合作的深度發展。
加強實訓基地建設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訓基地的建設與運行情況是校企合作深度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體現。在2017-2018年的高等院校大中專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中顯示,我國高等院校實訓基地建設的覆蓋率已經達到100%,但受到不同地域、經濟發展狀況以及校企合作的程度等因素影響,不同職業院校的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和運行質量參差不齊。筆者走訪了不同省份的7 家職業院校,對不同類型職業院校實訓基地的運行情況、培訓與訓練方案、人才輸送情況等進行了調查,筆者走訪了解到,我國大部分職業院校都高度重視校企合作,結合自身專業建有一定數量的校內外實訓基地,但在運行中還存在諸多問題:
在對目標職業院校實訓基地走訪過程中,部分高質量職業院校的實訓基地確實能夠反映和進一步還原企業人才培訓中運用的方案,能夠輻射到當地人才需求量大的行業,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但大部分實訓基地的培訓質量、課程設置、培訓計劃、科研工作開展以及考核評價機制等還與現代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存在差距,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培訓重形式,輕質量。高職院校目前對應的實訓基地多是學校結合自身專業設置與當地企業聯系或任課教師聯系的校外實習基地。在學校自身教學計劃的限制下,學生的實訓時間要比理論課時間減少很多,因此,學校在與企業進行對接過程中,對學生實訓的內容安排、時間安排明顯表現出倉促。培訓內容雖然與理論課有一定聯系,但往往比較粗淺,對理論知識的實踐延伸并不深入,同時,長期實訓內容的固化導致了每一屆學生實訓知識和技能更新不大,很多實訓基地更是將職業院校學生的實訓當做程序性工作來做,不注重行業內前沿知識和信息的更新與注入,使得學生很難通過實訓來獲取和掌握本專業和本行業內比較超前和先進的知識技能,實訓結果與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標準之間存在很大差距。
2.以實踐教學指導為主,對科研、生產技能等實訓內容開發有限。實訓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任務的延伸和提升階段[6],既應該將學校內學到的知識進一步夯實和鉆研,同時也應該進一步提升和創新。目前,大部分職業院校將學生帶入實訓基地,主要是做簡單的實踐技能指導,生產各環節簡單了解,不能夠實現創新能力培育和提升的目的,因此,實訓基地作為職業院校與就業市場的重要“樞紐”,應該在此階段將科研、生產技能培訓等納入其中,形成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力度的有效轉移和增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3.實訓基地的配套服務功能尚未有效開發并發揮實質作用。經筆者走訪了解,目前創建的大中專院校學生實訓基地,政府、職業院校、企業及其他相關組織更加重視硬件的配套設施,廠房、機器設備、教師人才保障等,但對服務功能的開發還很有限。尤其是學生在就業和求職中需要的企業信息、企業與學校對接的需求、目前各職業院校專業的就業形式和發展前景等都需要及時總結和發布,這都需要就業實訓基地積極開發服務功能,通過多種方式和宣傳手段,完善實訓基地的配套設施建設,與教學、科研、生產等合力打造完善的就業實訓基地人才培養系統。
實訓基地在實際的運行過程中應在政府主導下,職業院校、企業及其它組織共同發起和管理,多方都應承擔相應的支助、建設和維護任務,但在實踐中,國家、政府層面雖然對職業教育的實訓基地建設持高度重視態度,但就目前國家的支持政策和資金投入來看,比例還不夠大,很多實訓基地的儀器設備、廠房等都與現代化和高水平之間存在很大差距。同時,國家頒布的政策保障和文件在2019年之前也基本停留在2006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2018年 《關于加強實訓基地建設組合投融資支持的實施方案》等文件上,且缺少相應的督查和反饋機制與其相配套,實訓基地建設的政策保障一直未有及時跟進。
從學校和企業層面來看,能夠對雙方起到動力和制約的制度還欠缺,對實訓課程質量、學生學習程度和效果等缺乏授課質量考評機制,教師的動力和壓力不足;同時,對于企業員工來說,指導學生實訓也基本停留在流程化和作業式的指導層面,缺乏相應的考核機制和動力機制,導致了企業人員缺少對學生深入的企業實習實訓指導和帶動,學生的實習實訓很難見到成效。
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是當前校企合作模式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國家政府層面也在出臺一系列政策來促進企業積極參與,但企業作為以盈利為目的的組織實體,受利益目標的影響,在實訓基地創建和維護過程中還大多表現消極,將實訓基地建設作為配合國家政府或職業院校的任務來完成,缺乏主體意識和責任感。分析原因還是政策的滯后以及實訓基地創建與企業發展方向和目標存在脫節所致。因此,加強高水平實訓基地建設,必須要凝聚企業、職業院校等多元社會結構的力量,同時加強政策的跟進,通過調動主體積極性來實現實訓基地的高質量建設和發揮作用。
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未來的職業教育要逐漸推廣和實現多元辦學格局。在多元辦學格局下,職業教育將由追求規模擴張向提高質量轉變,由參照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向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大幅提升新時代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職業教育學者孫進在其“中國就業:職業教育現代化建設”一書中指出:“職業教育現代化就是要將職業教育做成一個大系統,在這個系統內高質量教學是基礎,校企合作是形式,科學研究是提升,實訓基地建設則是教學和科研成果轉化和職業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要保障”[7]。因此,加強實訓基地建設應將教學內容,科研內容、企業生產模式和服務保障等各要素充分融合,從而完成高水平、輻射廣的實訓基地建設任務。重慶工商職業學院把握住了發展機遇,伴隨方案的出臺,與現有的50 家合作企業及其它社會力量聯合辦學,加強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建設,率先邁出了職業院校發展改革的步伐,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見圖1所示。

圖1 高水平實訓基地人才培養體系構建
“職教二十條”中對職業院校實訓基地的建設目標上,明顯突出了重點加強學生基礎知識、專業拓展和實踐操作三個環節的改革和夯實。這也是對新時期實訓基地教學功能的基本定位。
重慶工商職業學院在實訓基地中科學安排教學內容,分三個層次對學生進行指導和訓練。基礎知識鏈接方面,與校內專業課學習有效銜接,在實訓基地開設了專業實驗室,對學生在校期間的專業課理論學習內容進行實踐環節的攻關和操作,讓學生在脫離書本后深入掌握了專業知識內涵。同時,實訓基地定期舉辦專業知識實踐操作技能大賽,為學生進一步夯實理論知識打下堅實基礎;專業拓展方面,學院利用實訓基地的教學資源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學院的國際商務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充分利用實訓基地的優秀實訓資源,通過外企工作模擬訓練和安排學生到企業、外事機構、實訓工廠等就業單位頂崗實習等,學生掌握了系統的專業就業知識和技能,使得部分學生在畢業后不僅獲得了專業學歷證書,也取得了其它職業技能證書,如國際商務專業學生通過在實訓過程中與外企經常交流,提高了語言和翻譯能力,很多學生在實訓結束后通過一段時間的復習即獲取了全國翻譯英語一級或者二級證書,畢業后學歷證書和翻譯證書同時獲得,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得到大幅度增強,還有部分國際商務專業學生在實訓后考取了導游資格證書等,這都是實訓過程中通過與企業和其它就業機構深入交流和實踐而獲取的。“職教二十條”中明確提出了要神話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而充分利用高水平實訓基地的教學功能,也正是完成這一改革目標的重要支撐。
職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科研項目成果轉化、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等是職業院校中科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指導職業院校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培養首創精神的重要科研形式[8]。科研工作的延伸是重慶工商學院實訓基地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高水平實訓基地構建中,學院的教師與企業員工將根據不同專業合理指導學生積極參與科研項目、發明專利的研究與創新工作,打造新時期職業院校人才集技術型、創新型、研究型于一身。
生產環節是實訓基地建設的中心環節。重慶工商學院在該環節中將企業作為主導力量,切實發揮出了企業在多元辦學格局中的主體力量。企業員工指導學生在生產中的各個環節進行充分學習和訓練,通過輔助和主導兩個階段的訓練和提升,讓學生親身體驗和經歷自身工作實踐,有效提升學生的工作能力和實戰能力。
服務是該實訓基地組建中的特色元素,也是社會多元辦學格局下企業、職業院校、社會力量、政府等組織各自職能有效發揮和多方配合促進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在服務內容中包括實訓企業信息的獲取、就業政策的解讀、企業安全知識的教育與風險防范講座等,通過發揮多方社會力量,保證了學生在實訓基地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效果與質量。
社會多元辦學格局下實訓基地連接著國家、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及職業院校多方力量,是多方資源的相互接軌和融合,而多種主體參與組織下的實訓基地政策體系構建也必須要考慮主體的多樣性特點。應建立既能夠有效牽制,又能夠調動多方積極性的政策與評價體系,為高水平實訓基地的創建提供指南與保障。
首先,國家、政府層面應進一步健立和完善實訓基地的保護政策。當前,實訓基地建設國家層面出臺的政策和制度還不多。多是由各省牽頭出臺區域性實訓基地建設制度或管理辦法。這對于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來說缺乏國家層面的政策導向,容易造成各地區發展水平參差不齊,質量不高等問題。應從國家層面出臺具有導向型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的總體規劃和部署意見,對一些涉及基礎設施創建、資金保障、師資引進等提供總體性的政策指導,為各區域結合自身實際出臺詳細制度提供方向。
重慶工商學院現有校內實訓室242 個,其中中央財政支持的95 個,市財政支持的29 個,這些高水平實訓基地的建設和投入為學院的職業人才培養注入了強大力量,也是支撐學院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柱。因此,國家、地方及行業組織的政策保障與支持是職業院校新一輪發展建設的重要依靠。
其次,應建立健全實訓基地教育教學實踐環節的評價和督導評估制度。《職業教育改革方案》中明確指出,從2019年起,對培訓評價組織行為和職業院校培訓質量進行監測和評價,實施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制度,報告向社會公開。按照這一改革思路,高水平實訓基地應建立并完善政府、行業、企業、職業院校等共同參與的質量評價機制,各主體方制定詳細的年度計劃和工作要點,簽訂目標責任狀,同時引入第三方組織對各主體方的工作開展評估,將考核結果作為政策支持、績效考核、表彰獎勵的重要依據。
再次,應完善實訓基地職業教育督導評估辦法,建立職業教育定期督導評估和專項督導制度。各省市實訓基地要落實督導報告、公報,對存在問題及時進行領導約談、限期整改、獎懲等制度,各級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定期聽取職業教育督導評估情況匯報。
校企合作是社會多元辦學格局中職業院校的發展方向,也是職業教育辦學中的核心模式。調動校企雙方的積極性是保證該模式繼續鞏固并發揮作用的核心手段。
首先,對于企業來說,盈利是企業發展的重要目標,而具有良好社會聲譽的優秀企業更是其在發展過程中為實現盈利目標而積極打造的重要內容。因此,通過校企合作創辦實訓基地,應由政府出面建立年度優秀企業名企榜,對于校企合作效果好,受到職業院校和學生高度認可的企業,政府應進行表彰和一定財務稅收政策的傾斜和保障,加強對該類企業的宣傳和扶植,讓企業充分明確校企合作的現實意義和社會意義,既發揮出主人翁的責任又能積極組織企業員工積極參與實訓基地的創建和指導工作。
2017年開始,重慶市政府逐漸開始探索校企合作的動力機制,出臺了“雙千雙師交流計劃”,取得了成效。該計劃旨在貫徹落實《重慶市委、市政府關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意見》和《重慶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促進人才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精神,推動建立職業院校和企業“雙師”流動兼職制度,即從職業院校選派優秀教師赴企業擔任技師或工程師,從企業選派優秀技師或工程師赴職業院校擔任兼職教師。根據《“雙千雙師交流計劃”實施方案》,全市應用技術本科、高職院校、中職學校(技工學校)的在崗在職教師,市屬國有重點企業、民營企業的在崗技師和工程師,將有計劃、分批次的開展互聘交流工作,計劃用5年左右時間,職業院校和企業互派交流約2000 人。這一計劃的實施為職業院校深度開展與企業合作確定了“端口”,經筆者深入了解,計劃從初步實施到目前為止,已經基本完成了1400 余名教師的交流互聘,校企在合作中加強了交流,在交流中獲取了各自需求的技術與理論,不僅真正解決了彼此在發展中遇到的難題,也獲取了更大的經濟效益,催生了動力機制。
其次,就職業院校來說,應在教師引進和培養上加大資金投入。通過增加新引進人才安家費、項目啟動基金等方式積極吸納優秀人才投入到職業教育行業中來。同時對于在校教師,應將其教學、科研、實驗等工作量等實行并軌計算,折合成工作量,在職業技術職稱評聘過程中進行一定的政策傾斜,這對調動校內在職教師積極指導學生參加實訓、競賽、積極開展教學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
再次,各級政府應加大對高水平實訓基地建設的經費投入力度。建立與實訓規模、培養成本、實訓質量等相適應的財政投入制度,在保障教育合理投入的同時,優化教育支出結構,新增教育經費要向實訓基地傾斜。同時,鼓勵社會力量捐資、出資興辦職業教育實訓基地,拓寬籌資渠道。創建實訓基地實訓期間學生的獎勵、補助政策,合理范圍內提升學生實訓期間的校外助學金覆蓋面,完善補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等,營造出實訓基地與職業院校相同的教學和辦學理念,為營造健康、和諧、高效的實訓實習環境和氛圍做出積極探索。
重慶工商職業學院高度重視人才引進及后續培養,學院現有教職員工783 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382 人,占比45%以上,學院每年繼續加大對博士人才的引進,人才引進資金占學院總體支出70%以上;同時,為留得住人才,讓人才能夠踏下心來做科研,做教學,學院對科研項目和教學成果的資金支持也加大投入比例,在學院2019年年中工作報告顯示,學院上半年用于對教師的科研和教學資金獎勵達到1100 余萬元。
總之,職業院校高水平實訓基地建設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21世紀職業教育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應調動社會多元辦學力量,發揮政府、職業院校、企業及其他社會組織的聯合力量,共拓打造新時期高水平、輻射廣的實習實訓基地,為職業人才的技能提升和培訓做出積極探索,提供有效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