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紅
2004年《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指出產學研結合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要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積極探索校企全過程協同育人的路徑。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的若干意見》將產教融合上升為國家教育改革和人才資源開發的基本制度安排[1]。十余年來,國家對產教融合的重視層次逐漸升級,相應地關于工學結合、產教融合,提升職業教育質量的研究也逐步發展加強。
職業教育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產教融合則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原則和基本路徑,旨在增強高職院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能力[2]。文章以2004年為節點,以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現代學徒制等為關鍵詞,以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為數據來源,收集了2004-2018年間的189 篇相關文獻,通過引文空間可視化分析方法進行文獻計量分析,梳理當前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研究現狀和熱點,識別該領域的經典文獻、權威的研究作者、研究機構和研究期刊,追蹤該領域的研究前沿。
引文空間分析法通過可視化手段呈現科學知識的結構、規律和分布情況,可以識別和展現科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研究趨勢,重要學者的科學產出和學術影響,高產機構的科學貢獻及學術影響,直觀簡易明了地可視化顯示出來,為科研人員跟蹤前沿,尋找科學問題提供便利的輔助工具[3]。
本文以 “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現代學徒制”等為主題詞,2004-2018年為時間節點,CSSCI 為來源數據庫,共檢索到相關論文189 篇,按年份分布如圖1所示。隨著第一輪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水平評估后,在2008-2018年工學結合,產教融合研究呈現出波動式上揚,特別在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時,國家出臺“中國制造2025”,對職業教育通過產教融合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認識進一步深化[4],而現代學徒制作為深化產教融合提升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的重要抓手,相關研究在這段時間內發文量最高。

圖1 2014-2018年產教融合研究領域研究文獻分布
首先在Citespace 軟件中用input/output 命令將原始數據轉換成軟件可識別可分析的格式,然后將轉換后的數據導入,逐一對數據進行高影響力作者、研究機構、關鍵詞共現和作者共被引等分析,并繪制相應圖譜,以此分析產教融合研究領域的熱點和趨勢。
通過設定author 和cited author 選項,運行軟件得到高產作者發文量和被引頻次列表,可以從數量和質量兩個維度闡釋高影響力作者的學術影響力。
1.高產作者分析。首先將Note Types 選擇author,Time Slicing 設定為2014-2018,其他參數采用默認值,運行軟件,得出高產作者分布。軟件運行結果顯示發文量集中度非常低,發文量最高的是徐國慶教授,累計有5 篇CSSCI 文獻,他是華東師范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職業教育原理、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職業教育教師教育研究等,特別是現代學徒制研究領域的權威。在《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構建中的關鍵問題》一文中徐教授深入闡述了“什么是現代學徒制”、“我國為什么要發展現代學徒制”、“我國要發展什么樣的現代學徒制”、“我國發展現代學徒制面臨哪些制度障礙”、“我國現代學徒制運行缺少哪些支撐條件”等五個關鍵性問題,開宗明義地指出發展現代學徒制的主要目的是為產業升級提供技術精湛的技術技能人才,實質是要努力構建一種將現代學校教育與傳統學徒培訓有機結合協同育人的教育制度[5],首當其沖是要建立穩定的師徒關系,而“剃頭挑子一頭熱”,學校積極主動、企業參與熱情不高是當前現代學徒制面臨的主要問題,奠定了該領域的研究基石。
2.高被引作者分析。高被引作者分布如圖2所示。被引頻次最高的是陳解放教授,陳教授是上海第二工業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在其代表性文獻《基于中國國情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施路徑選擇》中,他詳細解釋了國外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并與我國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對比分析,指出了我國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路徑:提高學生職業素養的工學結合;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工學結合;課程改革中的工學結合和雙師結構隊伍建設中的工學結合[6]。被引頻次排第二的是上海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的關晶教授,她師從職業教育界泰斗、我國第一位職業教育專業博士生導師石偉平教授。十余年來,關晶一直致力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以及現代學徒制的研究,通過對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現代學徒制發展演化進程進行系統梳理和縱橫向比較,深刻剖析了現代學徒制的內涵、意義、影響因素、體制機制等基本理論問題,并結合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特別是近幾年來我國現代學徒制試行過程中的困惑和困難,提出了用于指導我國現代學徒制發展,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系統化建議。被引頻次排第三的是我國著名職業教育專家、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員姜大源教授。他長期從事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研究、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分析以及基于工作過程的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方法研究。姜教授始終強調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從課程體系設計、課程設計方法、課程載體設計三個層面的系統化闡述基于工作過程的系統化課程開發思路和方法,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對我國職業教育教學的改革產生了深遠影響。中介中心性最高的是徐國慶教授,中介中心性是測度節點在網絡中重要性的一個指標,CiteSpace 中使用此指標來發現和衡量文獻的重要性[7],表明在整個網絡中具有橋梁和核心作用。

圖2 2014-2018年產教融合研究領域高被引作者分布
關鍵詞分析可以表明文獻研究主題,出現頻率或中介中心度較高的關鍵詞代表研究者一段時間內共同關注的問題,即研究熱點[8]。通過運行軟件繪制高頻關鍵詞共線網絡知識圖譜,如圖3所示。工學結合、產教融合、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等是當前的研究熱點。工學結合教育模式最早出現于1903年英國桑得蘭德技術學院提出的與工作相結合學習的“三明治”教育模式。歷經百余年,依然枝繁葉茂、生機盎然。現代學徒制作為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最早見諸于官方文件是在1993年英國政府提出的“現代學徒制計劃”中,將學校本位的知識學習與企業本位的技能學習有機結合,實現校企雙主體育人,企業需要“什么人”,學校就培養“什么人”,實現學生畢業就能上崗,解決企業緊缺人才,更好服務社會[9]。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決定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相關研究隨著試點的鋪開呈蓬勃發展態勢,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實現路徑和保障措施分析。關鍵詞中心性最高的是產教融合,“產教融合”是以人才培養為主線,通過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發展需求側資源要素的優勢互補,協同發力,促進教育和產業聯動發展,最早正式出現在我國官方文件中是教育部2011年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的意見》中提出“促進產教深度合作”的要求,此后隨著《中國制造2025》計劃的出臺,國家越來越認識到通過產教融合協同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對促進教育發展和產業轉型的重要作用,產教融合逐漸成為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相關研究關注度高。

圖3 2014-2018年產教融合研究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
再進一步對關鍵詞進行聚類,發現最早圍繞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實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抓手是工學結合,相關的研究早期非常多,而目前關于現代學徒制的研究處在非常活躍的狀態,多側重于路徑研究。
對文獻進行共被引分析,即研究狀態的知識基礎領域的關鍵節點文獻進行研究,其意義在于:關鍵節點文獻一般是提出重要新理論或具有重大理論創新的經典文獻,也是最可能形成科學研究前沿熱點的文獻[10]。運行軟件得到文獻共被引網絡可視化圖譜,如圖4所示,該領域知識點之間呈現低關聯,低聚集度。

圖4 2014-2018年產教融合研究領域共被引文獻分布
文獻共引知識圖譜中,關晶和陳解放的文獻被引頻次最高,是該領域的經典文獻。關晶是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職業技術教育學博士,她一直致力于現代學徒制的研究,認為現代學徒制是以產教融合為辦學理念,以培養企業需要的行業人才為目標,在制度保障下,基于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方式,企業與學校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形成的緊密合作機制的穩定范式,她突出強調企業充分參與是現代學徒制成功的前提,要提高企業參與的廣度和深度,推動現代學徒制發展要重點加強招生招工制度、企業激勵制度、質量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制度建設[11]。關晶在《西方現代學徒制的特征及啟示》一文中系統全面地介紹了西方現代學徒制的產生、現狀和發展趨勢,總結了西方學徒制的六大特征:一是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的制度設計;二是多元利益相關者構成的互動協同機制;三是企業本位特征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四是突出學徒為主的雙重身份;五是規范統一的學徒培訓標準;六是國家職業資格的可獲得性。同時指出我國現階段實行企業為主的現代學徒制相對困難,主要還是著眼于學校本位的職業教育,加強頂層制度設計,使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向縱深發展[12]。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現代性”辨析》一文中,關晶闡述了功能的現代性是職業教育體系現代性的本質,現代功能主要體現在提供高質量人力資源、滿足個體全面可持續發展需求、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服務于終身學習與學習型社會。而功能現代性必須依靠結構的現代性來實現,而多樣性的結構又都體現了與經濟體系聯系緊密,與普通教育體系等值融通,內部層次完整、銜接順暢,體系充分開放等特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當代社會職業教育體系功能現代性和結構多樣性的統一[13]。陳解放教授則在《“產學研結合”與“工學結合”解讀》和《基于中國國情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施路徑選擇》文章中,對“產學研結合”和“工學結合”進行了比較闡釋,工學結合的本質,即以職業為導向,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將課堂教學為主的學校教育和獲取實踐經驗的職場工作有機結合,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提高學校教育對社會需求的適應性。學生主體地位和市場化運作是學校成功實施工學結合的關鍵,在把握工學結合的內涵基礎上提出我國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施路徑選擇[14]。

圖5 2014-2018年產教融合研究領域期刊共被引分布
期刊共被引是指兩種期刊的文獻同時被引用,用以確定某一學科領域的核心期刊。如圖5所示,知識圖譜顯示國內與該領域有關的權威性期刊主要有《中國高教研究》、《職教論壇》、《中國職業技術教育》、《職業技術教育》、《中國高等教育》、《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這些期刊相似度高,關聯性強,是產教融合研究領域公認的主要期刊,其中《中國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性最高,該期刊長期致力于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對促進中國職業教育的改革起重要推動作用。
1.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制等是當前職業教育產教融合領域的研究熱點。從2004年的《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到2014年的《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再到2017年《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一直以來,我國都在努力推進校企合作,幾乎所有重要的職業教育文件中,都將校企合作作為其中的核心內容。通過科學知識圖譜可視分析技術研究也發現,工學結合、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改革、路徑等是當前產教融合研究領域的熱點,積極策應了職業教育的發展要求,有效指導了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實踐。
2.關于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實證分析是未來的研究趨勢。當前研究多是從教育學角度展開,研究產教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側重于規范性分析。未來有必要對產教融合實施情況進行橫向或縱向的實證比較分析,深入挖掘影響學校、企業、行業協會等主體參與協同育人積極性的因素,分析各類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的前因后效,為相關部門制定配套的支持政策提供科學的指導依據。如自2015年起,教育部批準兩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而對試點地區院校現代學徒制效果、各種社會力量如何協同總結得少,圍繞試點、總結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的演化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要在部分試點院校現代學徒制取得成功的基礎上,推演內在的邏輯和制度體系,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恰當的國家干預促使新制度的產生,使局部經驗上升為整體模式[15]。
3.系統學、協同學理論在產教融合研究領域的運用是未來研究的重點方向。產教融合的本質是多主體的協同,目標是實現1+1>2 的協同育人效果。協同育人過程涉及教育、產業、社會等多個系統的結構特征,需要來自教育、產業、政府等的多元支持系統,這也恰恰是市場經濟體制下,雖然以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等為抓手的教育教學改革實施十余年,但職業教育協同育人依然不普遍,協同育人效果尚待提高的重要影響因素。利用系統學、協同學等多學科理論研究產教融合多主體協同育人的體制機制是未來的研究重點。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指出沒有職業教育的現代化就沒有教育的現代化,將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推向歷史最高點。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是促進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舉措,相關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