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杰
按慣例,每年高考作文一公布,總有一堆人跳出來說自己或說某份試卷押中了高考作文題目。如果只是出于刷刷存在感,這還可以理解;但如果錯將“擦邊”當“押中”,甚至作文指導局囿于“擦邊”,滿足于似是而非、似非而是,那就誤人子弟了。
國家考試中心張開老師說,高考作文命題要貫徹時代主題,不回避社會熱點,體現“四個自信”,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國家意志的體現。而新時期重大事件很多,時代主題也很寬泛,扣除一些敏感性的、爭議性的、批評性的話題,高考作文與平時訓練性作文時有“擦邊”,時而似曾相識,這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比如今年全國卷I作文涉及 “勞動教育”主題,筆者所在學校不說高三,就連高一高二本學期的半期考,都不約而同地選取了“勞動教育”話題,由于我們的訓練性作文在材料闡述、情境呈現、任務設置上,與高考作文有所不同,寫作的要求自然不同。同學們也知道,作文材料組合不同,意味懸殊,材料傾向不同,韻味有別,文字表述差之毫厘,內蘊的呈現可能“謬”以千里,所以如果他們有機會參與今年的高考寫作,他們定能臨場變更立意,變通構思框架,應景遣詞造句,這本是寫作的應有之義。
我們先來審讀今年全國卷Ⅰ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興夜寐,灑掃庭內”,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綿延至今。可是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學不理解勞動,不愿意勞動。有的說:“我們學習這么忙,勞動太占時間了!”有的說:“科技進步這么快,勞動的事,以后可以交給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說:“勞動這么苦,這么累,干嗎非得自己干?花點錢讓別人去做好了!”此外,我們身邊也還有著一些不尊重勞動的現象。
這引起了人們的深思。
請結合材料內容,面向本校(統稱“復興中學”)同學寫一篇演講稿,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并提出希望與建議。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客觀地說,每年全國卷對作文試題材料的選擇、對價值觀的引導、對情境任務的設置都是精心而審慎的。今年全國卷I作文試題貼近時代主題,貼近學生生活,與社會及廣大考生的預期相吻合,延續近四年高考對任務驅動的強調,設置了一道價值立場預設、情境真實、任務復雜的指令性作文:
任務1:寫成演講稿。
任務2:倡議“熱愛勞動,從我做起”主題。
任務3:體現“認識與思考”。
任務4:提出“希望與建議”。
“勞動教育”主題的設置,應該說,這是高考語文對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的主動呼應與貫徹落實,通過熱點話題的反映與呈現,打造出語文學科推動立德樹人、貫徹全面發展理念的思想高地。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首次把勞動教育納入黨的教育方針,這是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的豐富發展,更是新時代弘揚勞動精神、倡導勞動教育思想的集中體現。而習近平總書記對勞動的尊重、對勞動者的關心,常有見諸報端,此處不再贅述。有鑒于此,勞動教育進入今年高考,大凡對時政稍有敏感的師生一點也不感到訝異。
但吊詭的是,正是這樣一道人人不訝異,沒有審題門檻的作文題目,看似有話可說,但往往無處訴說,看似柳暗花明,實則山重水復,甚至極有可能讓考生們陷入同質化、淺表化、寡味化的尷尬境地。
同質化:
全國卷I作文涉及“勞動教育”主題。勞動教育是一個無需爭辯的論題,熱愛勞動,這既是人之為人的樸素道理,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更是我們時代深植于每個勞動者內心深處的真誠信仰。在這樣一個剛性話題面前,考生要完成寫作任務,“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必然涉及對“勞動”意義與價值的闡述,可以想見的是,在闡述過程中,考生們陷入同質化的災區,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原因有二:其一,考生們生活經歷的日益趨同。不管城里的孩子還是鄉野的學生,幾乎都成了校園“關住的一代”,彼此成長經驗、生活閱歷,越來越缺乏差異,對“勞動”的認知自然千人一面,簡單雷同。其二,考生們寫作動機的普遍缺失。寫作動機是認識和思考的出發點,也決定了認識和思考的方向和方法。校園“關住的一代”,由于聚集成群的集體心理,個性消失,個人才智削弱,異質性往往被同質性所吞沒。
淺表化:
備考過程中,老師常常對學生們淺表化的寫作搖頭嘆息,而淺表化又突出表現在模式化、碎片化上。
所謂模式化,即考生往往用諸如“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勞動創造生活,勞動帶來尊嚴”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判斷,來替代對勞動意義和價值的闡釋,而如果我們把“勞動”替換成“敬業”“誠信”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似乎一點也不違和。顯然這種只停留于顯而易見的共性認識上的闡述,必將使寫作陷于低層次和膚淺的境地。
所謂碎片化,是指寫作內容雜亂無章,比如對“勞動”四種錯誤認知的批駁與反思,是考生們繞不過去的坎,也是避免作文千篇一律勝人一籌的機會,但可以想見,不少考生由于缺乏聚焦與提煉的工夫,往往無法分解出諸如“無時間派”“科學助力派”“分工代理派”“鄙視勞動派”等名詞概念,只能東碰一下,西撞一下,似乎什么都講到了,卻根本沒能讓閱卷者留下什么深刻印象,最終收獲的只能是“一地碎片”。
寡味化:
孔圣有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當時可能出于傳播手段簡單,紙筆尚未普及,故要求語言合于韻律,以方便記憶;再發展到后來,要能“行遠”的文章,除了要有修辭方面的規定,還要有文章內容方面的要求,即要內誠于己,外感于人,這是常識。
全國卷I要求寫成演講稿。一篇好的演講稿,必然是要兼具論述類文章的內容充實說理透徹和文學類文章的形象生動感情充沛,才能達到“說服聽眾,感染讀者”的實用目的。一篇合格的演講稿,至少也要把控演講的節奏,調動聽眾的情緒,強化語境上的現場感和對話意識,有的放矢,才能引起最大共鳴。
“演講稿”試題任務的設計,意在提醒學生要關注考綱中的寫作要求——“能寫論述類、實用類和文學類文章”。但備考的現實語境是,我們絕大多數師生在潛意識中,寫演講稿和寫文章是沒有多大差異的,出于演講稿中可以有論述的特點,往往把演講稿寫作和論述類文章寫作混為一談。由于考生缺乏必要的演講知識訓練,可以預見,不少考生寫出的演講稿,既缺乏現場互動性、鼓動性,率性、幽默、激情也將闕如,這樣的演講稿,寡然無味,也在情理之中。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考生如何才能將全國卷I作文寫得“恰當貼切”,本文提三條建議。
上文已述,全國卷I作文仍是一道意在引領價值觀念的指令性作文,這類作文往往立意預定(歌頌勞動的意義,糾正錯誤認知),思路框定(先體現認識與思考,后提出希望與建議),體裁限定(演講稿),也就是說,命題者已經為考生建構好了“思維支架”與“語言支架”,考生們只需要在命題者搭好的作文框架內,去完成任務即可。那么,考生對勞動意義的認識從何而來?對勞動態度的思考從何而出?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就事論事”中而來。
“就事論事”是指依據事情本身的情況來作價值評說或歸因判斷,按行文邏輯,“就事論事”中的“事”,要關聯全局,而不能局限于細枝末節,所以命題者在寫作任務要求上精心設計,“(這引起了人們的深思)請結合材料內容……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這是寫作要求中的關鍵部分。“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既應思考命題者提供的材料——人們對勞動的正確認知以及對勞動的錯誤態度,也理應辨析“這引起了人們的深思”中的延伸內容,即人們對勞動的理解有窄化、異化的傾向,考生要在對材料“正確認知”的體認與“錯誤態度”的辨駁思考中,獲得新的認識。
這意味著考生在寫作時不能只局限于作文材料中的具體內容,若局限于此,必將得出“命題者對勞動的理解,不免片面與幼稚”的結論;若還能延伸思考“人們深思”背后的內容,這樣便能獲得更開放的寫作內容。
筆者認為,“就事論事”可由以下兩部分內容構成:
價值評說:圍繞“對勞動的正確認知”,由表及里,透過現象看本質,闡述“勞動”的是非得失。
比如優秀作文 《勞動創造生活,勞動帶來尊嚴》:
同學們,請環顧四周,我們的周圍綠樹成蔭,花兒競放,蝴蝶翩翩,黃鶯婉轉,這是因為園藝工人付出了辛勤的勞動;當我們走到大街上,道路寬闊平坦,車流人流井然有序,這是因為有鋪路工人和交警的辛勤勞動;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知識、追求真理,正是因為建筑工人的辛勤勞動……
其實,從我們的“盤中餐”到身上的“一絲一縷”,從昔日的“車同軌”到世界最長的高鐵軌道,從昔日的“茅檐低小”到今日的摩天大樓,哪一項不是人們勞動的結晶?正是勞動,創造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該文從周邊環境、從身邊小事引入,由表及里,處處緊扣勞動的意義,申說勞動的價值,并運用排比、引用修辭,句式靈活多變,避免千人一面,又讓人耳目一新。
歸因判斷:圍繞“對勞動的錯誤態度”,還原情境,由果溯因,作有效的審辨歸因分析。
比如:新時代的當下,科技日益發達、人工智能日益發展、社會分工日益精細,我們為什么還要批評“無時間派”“科學助力派”“分工代理派”“鄙視勞動派”等種種不愿意勞動、不理解勞動、不尊重勞動的現象,需要培養自己對于適當的體力勞動的熱情呢?
原因有三:其一,科技的發展還遠遠沒到一切體力勞動都可以交給機器人的程度,社會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體力勞動去完成,這就決定了全社會都必須端正對于體力勞動的認識,每個人都應該要有從事或者部分從事體力勞動的精神準備。其二,由于體力勞動者從事的是相對簡單的勞動,腦力勞動者從事的是相對復雜的勞動,因而出現了貴賤之分,部分腦力勞動者高高在上,養尊處優,形成了輕視甚至賤視體力勞動的錯誤觀念,這是非常不利于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的。其三,一切發明創造都是腦力與體力相互配合完成的,不存在絕對不需要腦力的體力勞動,也不存在絕不需要體力的腦力勞動,如果青年人窄化勞動、異化勞動,失去了體力勞動的熱情,失去了體力勞動的能力,這個社會將陷入危機。
如能這樣歸因判斷,不僅呼應四種錯誤態度,避免淺層表述,而且認知獨到,人無我有,自然能讓聽眾存疑消除,樂意傾聽。
對眾多考生而言,如果說對“認識與思考”的任務完成,還是有所指向有所針對的話,對“希望與建議”的任務完成,恐怕便是選擇性無視,或者無的放矢,為文造文。這是寫作不自覺的表征,也是能力不足的表現。其實寫作要求中“復興中學”中“復興”二字,便是提希望說建議的巧妙抓手,它意在暗示考生“追夢”“圓夢”,要冀由勤苦的勞動來鏈接,又暗含“勞動是民族復興的入場券”的用意,考生們完全可以在此處大做文章,以體現新一代關注時代困境,破解現實問題,追尋人生意義的情感取向。
比如優秀作文《以勞動為筆,書寫時代華章》: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曾言:“只有勞動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強大,無論什么人,最終還是要崇尚那些能用雙手創造生活的勞動者。”勞動創造新生活,勞動者是民族復興的希望。我們學校以“復興”命名,難道不是希望我們每個同學都能以民族復興為己任嗎?為此,我倡議,“熱愛勞動,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從洗自己的碗筷和小衣物做起,從整理自己的房間和清理地面做起。“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抱怨地面臟時,不如拿起掃帚;批評浪費水時,不如主動擰上閥門。伸出雙手,不僅能創造美好的物質生活,也能締造我們民族的美好未來。
比如優秀作文《以勞動賡續歷史,以勞動創造未來》:
同學們,我們作為復興中學一員,應該承擔起復興中國的責任。何為復興?就是讓那些已經消退的或正在消退的優秀傳統,重新成為人們的習慣或品質。“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復興并不是靠說話,而是要靠我們的雙手,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讓勞動真正成為我們的習慣,才有可能讓優秀的傳統復興。承擔復興之務,我們義不容辭。
兩文均將“復興中學”的內涵與“勞動”契合,順勢提出建議,既切合任務設置,建議清晰,又邏輯清晰,富有條理。
眾所周知,演講的特質是現場互動,既要有針對論題的理性思考,又要有與聽眾的情感互動,兩者必須有機而巧妙地結合起來。
首先,可以聚焦于“我”,構筑對話氛圍。
比如優秀作文《以勞動為筆,書寫時代華章》:
談及“勞動”,大家的第一反應是什么?也許不是“夙興夜寐,灑掃庭內”和“男耕女織”的情景,而是一年一度的五一勞動節。雖稱“勞動節”,我們卻可以享受“偷懶”的三天小長假,實在是“劃算”極了!
我發現有些同學會心一笑,看來我說出了部分同學的“心聲”。同學們也不是不愿意勞動,的確,學業繁忙,“學習”這個借口真是四海皆行的 “萬精油”,只要隨口一句 “學習這么忙,勞動太占時間了!”家長們就早將一切家務等勞動事項包辦得妥妥的。
該文聚焦于“我”設置情景對話,符合學生特點,易于引人共鳴,又突出了“演講”特點。
其次,可以聚焦于“我”,講述“我”的故事。
有演講經歷的人都知道,好的演講除了要有好的觀點、邏輯結構之外,也少不了要有好的故事,最好是講自己的故事,因為一味地引經據典、旁征博引,與演講者自身所見所聞、所感所悟相比,畢竟少了真切,少了鮮活。
比如優秀作文《母親的啟示》這樣開頭:
在我心中,您是天下最勤勞的人。您總是在忙著忙著,從來就沒有閑下來的時候。不管是烈日炎炎還是刮風下雨,您都在田里土里忙著。天還未亮,您就下地干活了,天已黑了,還不見您回來。別人家的田土荒蕪了,我家的都是郁郁蔥蔥瓜果滿園。一年又一年,從年輕到年老,您從未停下。腰彎了,手腳沒力了,還是沒停下勞作,只是動作慢了些。因為您的勤勞,我們一大家人從未挨過餓。
該文一段精彩的故事,制造出濃郁的情感氛圍,很自然地引出考生要陳述的觀點,耳目一新,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