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周婕
人的語文素養是一個多維度的復雜結構,是人在語言運用過程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其形成和發展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的。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高中語文教學一直重視學生的寫作能力,其中記敘文的訓練更是重中之重。但是,學生在記敘文方面的語言建構與運用的素養具體情況如何?有哪些方面需要引起我們教學的高度重視并積極予以改進?由于缺乏大面積的有說服力的社會調查,因而一直難以改善。本文基于區域性“中小學寫作核心素養現狀調查”項目數據庫數據,分析當前高中生記敘文“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的具體問題,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和策略。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在語文課程中,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都是以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為基礎,并在學生個體言語經驗發展過程中得以實現的。要真正使學生養成具有“綜合性、實踐性”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一定程度上需要跳出傳統語文教學的模式,郭家海在《構建基于“不教”理念的學生語言建構運用模型》中提出,教師可以以葉圣陶的“不教”理念為指導,結合認知心理學知識,采用以下“語言建構與運用”核心素養教學模型:

從這個不斷循環的模型中能看到,內核是“自能學習”,而學生構建語言運用的五個基本程序是“積累語料經驗”“掌握語用規律”“形成語感結構”“情境交際修訂”“自覺轉化運用”。模型符合一個完整的認知過程特點,有六個主要步驟:記憶、理解、運用、分析、檢核和創造。從該核心素養教學模型出發,反思高中生的記敘文寫作現狀,可以更加清晰地解讀數據。下面將結合教學模型五大基本程序,對調查結果予以分析。
對于記敘文創作者來說,積累語言素材以形成語料經驗是記敘文語言建構的重要起點。本次調查最終驗證通過的代表性題項是“我積累了很多精彩的句段篇”。調查發現,從性別角度看,男女生在積累語料經驗方面有顯著的差異 (P=0.000<0.01),沒有摘抄習慣的女生占12.2%,男生占28.4%,女生比男生低16.2個百分點;養成摘抄習慣的女生占34.8%,男生占24.8%,女生比男生高10個百分點。從年級角度看,完全養成摘抄習慣的高一學生占7.8%,高二學生占6.8%,高一學生高出高二學生1個百分點,出現隨著年級的增長,積累語料意識與習慣減弱的趨勢。數據顯示,高中生積累語料經驗與記敘文寫作水平有極顯著的差異(P=0.000<0.01),作文水平從“很糟糕”“不好”“不太好”“比較好”“良好”到“優秀”,積累了很多精彩句段篇的學生作文水平更高。自評“優秀”的學生有豐富的語料經驗的比例比自評“很糟糕”的學生高出52.5%。
中小學生學習過程中涉及的“語用規律”主要是指語言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些基本規律。以一定的語言積累和語言感受為基礎,掌握語用基本規律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運用語言。本次調查最終驗證通過的代表性題項是 “我有自己喜歡的遣詞造句、使用修辭的風格”。調查發現,高中男女生在掌握語用規律方面有顯著的差異(P=0.000<0.01),完全沒有掌握語用規律的女生占17.8%,男生占21.5%,女生比男生低3.7個百分點;在掌握一定語用規律的學生中,女生占31.8%,男生占29%,女生比男生高2.8個百分點。積累經驗是掌握規律的基礎,雖然關于積累經驗和掌握規律的調查,都體現了女生的優勢,但是女生在掌握規律上只高了2.8個百分點,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現象。數據顯示,高中生掌握語用規律與記敘文寫作水平有極顯著的差異(P=0.000<0.01),作文水平從“很糟糕”“不好”“不太好”“比較好”“良好”到“優秀”,掌握語用規律的學生作文水平更高。自評“優秀”的學生有語用規律的比例比自評“很糟糕”的學生高出50.5%。
“形成語感結構”主要要求學生能在已經積累的語言材料間建立起有機的聯系,能將自己獲得的語言材料整合成為有結構的系統,能憑借語感和語言運用規律有效地完成交際活動。這是最為關鍵的環節。本次調查最終驗證通過的代表性題項是“寫記敘文時,我會使用一些有自己特色的修辭、結構形式”。調查發現,從性別角度看,男女生在掌握語用規律中有較顯著差異(P=0.005<0.01),其中會使用一些有自己特色的修辭、結構形式的女生占比35.7%,比男生高出3個百分點;從學生任職情況看,是否擔任班干部在此方面有較顯著的差異(0.01<P=0.025<0.05),在會使用一些有自己特色的修辭、結構形式的學生中,班干部占比49.5%,擔任班干部的語言建構傾向性更強。數據顯示,高中生掌握語用規律能力與記敘文寫作水平有顯著的差異(P=0.000<0.01),掌握一定語用規律的學生記敘文水平更高。自評“優秀”的學生掌握一定語用規律的比例比自評“很糟糕”的高出49.2%。
要使初步形成的語言素養穩定,必須能依據具體的語言情境有效地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與不同的對象交流溝通,能將具體的語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際情境和歷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評價。本次調查最終驗證通過的代表性題項是 “作文寫好后,我會積極與同學交換閱讀、修改”。調查發現,從性別角度、年級角度看,高一至高三的學生在此方面幾乎沒有差異。從學生任職情況看,擔任班干部的學生在此方面有較顯著的差異(0.01<P=0.026<0.05),在符合積極交換閱讀、修改的學生中,班干部占比42%,擔任班干部的積極性更強。數據顯示,高中生的語言運用的互評積極性與作文水平有顯著的差異(P=0.000<0.01),積極與同學交換閱讀、修改的學生作文水平更高。自評“優秀”的學生能積極完成情境交際修訂的比例比自評“很糟糕”的高出43.5%。
能力、素養真正形成的標志是“自動化”,即通過梳理和整合,將自己獲得的言語活動經驗逐漸轉化為富有個性的具體的語文學習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語言實踐中自覺地運用。本次調查最終驗證通過的代表性題項是“寫記敘文時,我能很好地將內心感受轉換成作文里的書面語言”。調查發現,從性別角度看,男女生在記敘文語言建構的自覺轉化運用方面有顯著差異(P=0.000),能夠很好地將內心感受轉換成作文里的書面語言的女生占全體比例的29%,男生為25%,高了4個百分點;從年級角度看,高一至高三的學生在此方面沒有太大差異(P=0.867≈1);從學生任職情況、家長受教育程度情況看,學生在此方面沒有顯著差異。數據顯示,高中生在語言運用的互評積極性與作文水平有顯著的差異(P=0.000<0.01),能夠很好地將內心感受轉換成作文里的書面語言的學生作文水平高。自評“優秀”的學生能自覺轉化運用的比例比自評“很糟糕”的高出51.9%。
根據以上調查結構分析,有關高中生記敘文“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現狀,我們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結論:
語言建構與運用的素養直接影響到高中生記敘文寫作水平,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高的高中生記敘文寫作水平高。在語言建構與運用核心素養建構的五個基本程序 “積累語料經驗”“掌握語用規律”“形成語感結構”“情境交際修訂”“自覺轉化運用”上,隨著素養水平的提高,語言素養的高低對寫作水平的影響逐漸加大,五個程序在“優秀”水平上認可比例分別高出 52.5%、50.5%、49.2%、43.5%、51.9%。
高中女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素養普遍高于男生,但是主要集中在比較細致的語料積累方面,比男生高出10個百分點。在掌握語用規律上比男生高2.8個百分點,在形成語感結構上比男生高3個百分點,在情景修訂上男女生無差別,在自覺轉化運用上比男生高4個百分點。
高中生擔任學生干部進行能力鍛煉,十分明顯地影響著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進而影響其寫作水平。擔任學生干部的高中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素養較高。在會使用一些有自己特色的修辭、結構形式的學生中,班干部占比49.5%,擔任班干部的語言建構傾向性更強。在符合積極交換閱讀、修改的學生中,班干部占比42%,擔任班干部的積極性更強。
本次研究涉及高一、高二、高三學生,但是明顯看到年級因素幾乎沒有影響到高中生記敘文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從年級角度看,完全養成摘抄習慣的高一學生占7.8%,高二學生占6.8%,高一學生高出高二學生1個百分點。甚至出現隨著年級的增長,積累語料意識與習慣減弱的趨勢。這個現象值得研究。
讓學生建構自己的語言并能靈活運用是寫作教學的核心任務。我們都知道,運用語言的能力不是人生來就有的,也不能從別人那兒簡單搬來。每個人運用語言的能力都是在他自己語言運用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但是從抽樣調查結果看,高中女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未一直持續發展,高中三年學生記敘文語言素養浮于表面等問題十分明顯。為此,我們提出如下改進建議:
“多閱讀、多積累”已然成為了語文教學的共識,學生也知道這個道理。但是現實與理想之間是有落差的,教師必須正視男生在積累方面意識的淡薄,學生隨著年級的升高反而逐漸減弱積累的意識,學生在積累與運用之間難以接軌等現狀。因此,第一步仍是最基礎的,強調積累的重要性,落實學生積累的行動。不可以回避的難題是如何調動積累意識薄弱或者主觀不愿意積累的學生的積極性,難度很大。鑒于此,語文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閱讀興趣組建不同的“閱讀小組”,從閱讀興趣出發,有同學引領,有同伴促進,有小組約束,有教師督查,再輔以定期評比,這樣可以帶動一批沒有閱讀習慣的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第二步是落實有效性,落實積累的“精品意識”。首先,教師應對記敘文“語料經驗”進行準確詳細的定義,多次給予優秀范例,對學生積累進行有效指導。其次,結合學情思考學生語言積累的評價與反饋機制,要有廣泛性、系統性、可操作性、持續性等特點。最后,教師對學生積累的數量與質量進行具體個性而長期的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積累的渠道、內容、方法等,為具體寫作時運用語料經驗打下基礎。
從無到有,往往顯而易見;從有到好,往往為人忽視。大量研究發現,語言學習中性別差異很大。在母語的獲得過程中,女性可以產生更多自發性的語言,同時在母語的學習過程中女性會更早使用一些概化策略來提高。到了學齡階段,女性在語言的清晰度、流暢性、表達內容的長度以及語法的應用方面都好于男性。高中女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素養雖普遍高于男生,但是主要集中在比較細致的語料積累方面,比男生高出10個百分點。在掌握語用規律、形成語感結構、情景修訂、自覺轉化運用上并沒有突出表現。是什么阻礙了女生記敘文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的長足發展?
“建構”一詞的本義就是建造一個結構。積累當然重要,但是積累并不等于記憶,記憶更不等于建構,這些過程中間存在著大量思維與情感的流動與整合。我們的寫作教學在實際教學中不應該孤獨存在,寫作教學應該與閱讀教學緊密配合,閱讀是寫作的養分。第一,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中加強誦讀訓練。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加強誦讀,不斷增強語感,張裕釗《與吳函父書》中也說道:“必諷誦之深且久,使我之心與古人沂合于無間,然后能得契自然之妙,而終極其能事。”指導有較多語料經驗積累的學生逐漸明晰自己所好。第二,閱讀教學中教師有意識指導學生歸納分類語料,為學生自己掌握語用規律打下基礎。第三,善于聯系,加強學生言語理解能力。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應注重學生內部的認知重組過程,認清事物之間的概念結構聯系,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程序和方法比掌握知識內容更重要。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聯系文本,以高品質的問題發軔,對文章本身的字詞句段進行品味,發現規律,加強言語的理解力。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學語文為的是用,就是所謂學以致用。“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能夠達到‘行’的地步,才算具有這種生活的能力。”調查發現,擔任學生干部的高中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素養較高。在會使用一些有自己特色的修辭、結構形式的學生中,班干部占比49.5%,擔任班干部的語言建構傾向性更強。在符合積極交換閱讀、修改的學生中,班干部占比42%,擔任班干部的積極性更強。數據已經告訴了我們什么是“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可以通俗地理解為用語言交流、用語言思考、用語言做事、用語言生活。這也詮釋著“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句話的基本意思。由這個角度,去思考為什么年級因素沒有多大影響高中生記敘文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的發展,也許一切就說通了,高中生的語言實踐活動在繁重的學業壓力下沒有面向大多數學生有效開展,無論在高中哪個年級。
第一,給予學生口頭表達的嚴肅場合、正式機會。挖掘學生口頭表達的特長,提升寫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是書面表達能力的起步。第二,幫助學生進入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或觀察,或參與。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然而審視當前的作文教學,仍然是知識講授、技能訓練、模式化訓練居多。這有悖于語文課程標準中體現的基本理念。第三,寫作教學精細化,情景化寫作、具身性寫作、主題性寫作等均可帶給學生記敘文循序漸進的指導。
由于調查范圍僅限于一個地區,抽取的學校樣本僅根據群眾口碑界定教學水平中等,沒有更權威的證據來確定五所學校的教學水平狀況,另外也沒有充分考慮到具體學校的班級是否差異明顯等類型,因此本研究對當前高中記敘文教學現狀的描述有一定的局限性。這些問題我們將在后續研究中予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