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七十年回顧與前瞻

2019-01-31 14:34:17張典兵
職教論壇 2019年5期
關鍵詞:學科研究發展

□張典兵

考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職業教育學學科的發展歷程,其興衰起落是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職業教育的國家政策以及豐富多彩的職業教育實踐變革等休戚相關、密不可分的。 70年來,職業教育學學科從承傳中國近代形成的職業教育思想到引介外國職業教育理論和方法,從改革開放之初職業教育學的恢復重建到20 世紀90年代的快速發展,從對自己的“母體”教育學學科的簡單模仿到獨立學科體系的創建形成,從在職業教育實踐中形成理論體系到科學理論反哺職業教育實踐,時間雖然短暫,道路雖然曲折,但卻不斷得以發展、完善并走向成熟。 對70年來中國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進行回顧、梳理和反思,不僅能厘清職業教育學學科發展的脈絡, 明晰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取得的成就,也能探尋和揭示職業教育學學科發展的歷史邏輯及內在規律,對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職業教育學學科體系建構,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一、中國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七十年回顧

1867年,洋務派在福建開辦了馬尾船政學堂,開始興辦實業教育。 如果以此為開端,中國職業教育已經走過了一個半世紀的發展歷程。雖然職業教育的名稱幾經變化,從近代的“實業教育”“職業教育”到建國初的“技術教育”,從改革開放之初的“職業技術教育”再到今天的“職業教育”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職業和技術教育與培訓”,但其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產業化發展,對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提升,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政府根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同歷史時期的任務, 頒布并實施了一系列相關法規與政策,推動了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在此基礎上,中國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也得到了學術界的重視,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初創到成熟的華麗轉變。 回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的歷史演進,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四個不同時期。

(一)經驗積累時期(1949-1977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百業待舉,迫切需要大量各行各業的技術人才,因此著手對老解放區的技術學校、國民黨統治區的職業學校以及一些辦學條件較好的私立學校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職業教育由此進入到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徹底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建設適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職業教育新體系,為恢復國民經濟和建設社會主義服務。雖然近代以來中國職業教育所形成的先進理論和經驗并未得到良好傳承,職業教育學學科發展的連續性出現了一段時期的停滯甚至中斷,但人們基于對新中國和未來美好生活期待所迸發出來的熱情,以及所開展的豐富多彩、轟轟烈烈的職業教育實踐探索,為學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保證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大多數中等專業學校和技工學校由中央各部門直接領導和管理,以期能夠培養各類初、中級技術人才和技術工人。 1952年政務院發布了《關于整頓和發展中等技術教育的指示》, 要求中央與地方、教育與有關部門實行分級分工管理。 1954年政務院頒布了《關于改進中等專業教育的決定》,對中等技術學校實行全國集中統一的教育行政體制,提出中央各部應直接領導其所屬中等專業學校的教育工作, 不再轉托給下一層級的機構。 1958年10月,毛澤東主席在《工作方法(草案)》中指出:“一切中等技術學校,凡是可能的,一律試辦工廠或農場,進行生產, 做到自給或半自給, 學生實行半工半讀。”這種頗具中國特色的“半工半讀”的辦學形式,對此后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966年至1976年, 我國開始了長達10年的“文化大革命”, 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7年的職業教育進行了全面否定與批判,職業教育無論是實踐探索還是理論研究, 都陷入了一段時間的停滯。1971年至1976年,我國中等技術學校和半工半讀學校得到了恢復和重建,學校在招生數量及人才培養質量方面都超過了“文化大革命”前的水平,經歷了波折之后的職業教育重新煥發出生命活力。這些都為后來我國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積累了經驗,積蓄了力量,帶來了美好的希望和契機。

(二)模仿借鑒時期(1978-1989年)

1978年中共中央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改革開放的基本政策,中國經濟社會進入到快速發展的時期。 1979年召開的第一次全國范圍的教育科學規劃會議,制定了教育科學研究的“八年規劃”,發出了“解放思想、沖破禁區、向教育科學進軍”的呼聲[1],人們開始用科學的態度面對教育研究。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實施,明確指出職業教育和基礎教育、高等教育一樣,都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職業教育發展迎來了一個千載難逢的良好契機。 職業教育實踐的不斷調整與發展提高,迫切需要理論的支撐,我國學者開始翻譯引介西方職業教育學理論研究成果,并嘗試模仿借鑒教育學進行職業教育學理論體系建構,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逐漸步入正軌。這一時期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表現出以下幾個鮮明特點:

第一,翻譯引介西方職業教育學理論研究成果。主要有:日本倉內史郎和宮地誠哉的《職業教育》(1981);蘇聯伊萬諾夫的《職業技術教育經濟學》(1982);日本細谷俊夫的《技術教育概論》(1984);德國格拉斯的《職業教育學與勞動教育學》(1985年);蘇聯巴特舍夫的《蘇聯職業技術教育簡史》(1989);中央教科所比較教育室編譯的《世界職業技術教育》(1988)等。這些譯著體現了研究者對西方職業教育學理論進行主動選擇和積極消化的意識與追求,在推動中國職業教育理論研究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第二,模仿借鑒教育學開展職業教育學理論體系的建構。主要有:高奇的《職業教育概論》(1984);劉鑒農的《職業技術教育學》(1986);盧鴻德的《職業教育學》(1988);郭高升的《職業技術教育學》(1988);門振華的《職業技術教育概論》(1988);李廷和的《職業技術教育概論》(1988);王金波的《職業技術教育學導論》(1989)等。 職業教育學是職業教育學學科的基礎和核心學科, 這些著作的問世,不僅體現了學者們對構建職業教育學理論體系的努力,而且意味著職業教育學“職業”與“技術”的融合,標志著職業教育學開始脫離教育學“母體”,有了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

第三,職業教育學學科的外在建制基本確立。一方面,1980年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創辦了我國第一本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性期刊——《職業技術教育》,此后《職教論壇》《中國職業技術教育》《教育與職業》《職教通訊》《職教天地》《北京職教》等專業雜志不斷涌現。 另一方面,1983年3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公布了我國第一份學科(專業)目錄,職業技術教育學被列為教育學之下的二級學科。 1987年華東師范大學首次設立職業技術教育學碩士點,并于次年開始招收職業技術教育學碩士研究生。這表明:“職業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外在建制基本確立。職業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在中國獲得了行政上的合法性,在中國學科共同體中己基本確立。 ”[2]

(三)初步形成時期(1990-2009年)

進入20 世紀90年代,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職業教育,尤其是具有本土特色的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價值,“我國職業教育學者在模仿教育學相關學科和借鑒國外職業教育學發展的基礎上,自覺地進行本學科的捍衛,力圖使職業教育學占有應有的學科地位。”[3]由此,我國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進入到學科獨立和初步形成時期。這一時期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表現出以下幾個鮮明特點:

第一,相關法律法規的頒布和實施,奠定了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的政策基礎。 1991年頒布的《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提出“高度重視和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初步建立起從初級到高級、行業配套、結構合理、形式多樣,又能與其他教育相互溝通、協調發展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的基本框架”。 1996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作為中國第一部職業教育的專門法律,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為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提供了法律保障,促進了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全面走向科學化和規范化。 2009年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GB/T13745-2009),職業技術教育學被列為教育學下屬的二級學科目錄,獲得了獨立而獨特的學科地位。 2002年頒布的《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首次提出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進一步明確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和多元辦學格局。 這些法律法規的頒布,不僅促使職業教育步入到依法治教的新階段,而且推動了學術界對于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的全面關注,為其學科獨立和初步形成提供了政策層面的支持。

第二,職業教育學理論研究不斷深化,分支學科日益豐富,學科體系初步形成。 這一階段不僅出版了17 部以“職業教育學”“職業教育原理”“職業教育概論”等命名的教材和著作①,而且出版了張福珍和王義智的《應用職業技術教育學》(1991)、李藺田的《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史》(1994)、彭世華的《職業教育發展學》(2002)、 董步學的 《高等職業教育學》(2006)、王清連和張社字的《職業教育社會學》(2008)、李增全和呂福軍的《職業技術的教與學》(2009)等職業教育學分支學科方面的著作。這些理論研究成果,雖然邏輯起點和認識視角不同,但它們對職業教育學內容結構和理論體系所做出的努力與嘗試,加深了人們對職業教育學學科的理解和認識,對職業教育學學科的獨立和形成產生了積極作用。

第三, 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專題研究增多,學科基本理論問題得以厘定和廓清。楊緒利(1999)認為,職業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職業教育現象的特定領域和特殊矛盾,只有明確這一點,才能對現代職業教育學進行創立和建構;徐國慶(2001)認為,只有明確職業教育學的研究對象、邏輯層次、課程結構等基本問題,才能推進職業教育學的理論發展與學科建設;周明星和唐林偉(2006)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探討了職業教育學科,認為理論意義上的職業教育學科包括學科性質、對象、范式、體系和學派, 而實踐意義上的職業教育學科則包括學科分類、研究項目和學科平臺;馬君和陳士俊(2007)從學科結構完善、學科組織改善、學科制度確立、學科文化形成等四個維度,深入分析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并在此基礎上指出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的未來走向;周明星和劉曉(2008)在指出職業教育學學科承擔的“謀劃學科布局,明確主攻方向,構建學科體系,完善規訓制度,創建研究學派”歷史使命的基礎上,提出了著眼價值學科、著重應用研究、著力人才培養、著實合作研究、著手學科整合的學科建設方略;馬君(2009)通過對改革開放30年來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的回顧與反思, 明確指出必須把職業教育學學科的制度化、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系、建設路線的選擇、中介研究等問題探討,作為未來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的努力方向。 這些成果基于不同的研究視角,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針對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的有關問題,展開了深入的專題探究,它們所表現出來的學科意識和創新性思維,成為推動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的重要力量。

(四)深化發展時期(2010年至今)

2010年是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史上比較特殊的一年,因為“我國總體上己建成了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 職業教育在進入新世紀之后獲得了快速、規模化發展,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比較迅速,與普通高等教育形成各占‘半壁江山’之勢”[4]。但由于城鎮化、工業化和信息化的不斷推進,中國職業教育面臨更多深層次問題亟待解決。對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指出:“要把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力爭到2020年形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其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 (2014-2020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重要文件的頒布實施,推動了職業教育在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嶄新歷史時期作用的實現和功能的發揮。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 中國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得到了深化發展,職業教育學學科不斷走向成熟。這一時期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表現出以下幾個鮮明特點:

第一,職業教育學著作徹底擺脫了對普通教育學內容框架的模仿,開始進行學科的創造性探索和深度建設,“學科個性”和“學科氣質”逐步得以形成。 這一時期出版了一批職業教育學著作,如張健的《職業教育的追問與視界》(2010)、米靖的《二十世紀中國職業教育學名著選編》(2011)、劉春生和徐長發的《職業教育學》(2012)、李強和賀祖斌的《職業教育學》(2012)、姜大源的《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2012)、南海的《職業教育的邏輯》(2012)、夏金星和石偉平的《職業教育學實用專題》(2013)、馬君的《職業教育學導論》(2014)、胡斌武的《職業教育學》(2015)、馬建富的《職業教育學》(2017)等。這些著作不僅能夠依照職業教育學學科的內在邏輯,體現了內容新穎、結構完善、體系完整的理論特色,而且圍繞職業教育的現實突出問題,表現出十分鮮明的實踐價值取向,職業教育學的“學科個性”和“學科氣質”逐步凸顯,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不斷向縱深發展。

第二,開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展開回顧和反思,學科建設成功經驗得以總結,存在的問題得以明確,進一步發展的對策得以確立。進入21 世紀,職業教育理論研究者和實踐工作者, 立足中國時代變革和經濟社會發展,為促使職業教育學學科在未來能夠不斷走向成熟,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職業教育學學科發展進行了梳理、回顧、反思與展望。馬君(2011)從元研究的視角,運用多學科研究方法對職業教育學學科的一些基本問題進行梳理與反思,為未來職業教育學學科發展以及理論建構指出了切實有效的策略與路徑。 鄭建萍(2013)從定位、融合與協作三個價值維度,對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的幾個關鍵問題進行了剖析和澄明。蘇重來(2013)在反思職業教育學科發展面臨的尷尬和誤區的基礎上,提出了充分彰顯職業教育學學科獨立性和鮮明特色的對策建議。陳鵬和王輝(2016)在回顧改革開放40年來職業教育學學科發展主題嬗變的基礎上,反思并提出今后建設的實踐路向。唐林偉(2018)對教育學下設二級學科職業教育學的困境進行深入分析,并從學科建制、學術研究、學科認同等三個方面提出了“突圍”方向。 從學理上來分析,當一門學科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停下腳步,靜下心來,回顧前一階段取得的成果, 反思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問題成因,展望未來學科進一步研究的趨勢和對策,對于該學科的深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第三, 職業教育學學科的外在建制不斷完善,職業教育學學科發展成熟有了根本保障。 一方面,職業教育學學科碩士和博士學位點逐漸增多,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得以建立。目前中國職業教育學已有碩士點48 個,博士點10 個,高層次專業人才日益增多,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和研究具備了良好的隊伍支撐。 另一方面,職業教育學學科平臺不斷增多,更加密切了學科建設與實踐的聯系。 目前我國有260 多家職業教育科研(教研)院所,其中,國家級2 所,省級37 所,地市級170 多所,設有獨立職業教育科研機構的高等院校60 余家[5]。 除此之外,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擴大,便于及時有效地吸收國外成功經驗。 據統計,截至到2017年底,中國已與世界上30 多個國家、10 多個國際組織開展了職業教育交流與合作,涵蓋了政策對話、人員互換、校際交流、人員培訓、技術培訓、課程開發、學校建設和科學研究等眾多領域[6]。 這就促使中國職業教育學學科開始以宏大視野進入到全面建設和發展時期,既立足于國內,又照顧到國外,既重視本國歷史和本土實際,又注意吸收外國成功經驗。

二、中國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未來展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 職業教育學學科已經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初創到成熟、從職業教育學到職業教育學學科群的歷史跨越。 但是,站在今天這個嶄新的時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引發的時代變革、產業結構的調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終身教育和學習化社會理念的逐步確立、職業教育實踐的不斷推進,對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展望未來,中國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要想邁上一個新臺階,達到一個新高度,必須著力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秉持正確的研究取向

任何一門學科要想得以產生并不斷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兩個基本條件:即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學科自身發展邏輯規律的必然要求。由此,學科研究和建設就會表現出“以問題為中心”和“以學科為中心”兩種截然不同的取向。前者主要是指職業教育學學科研究和建設必須針對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或困惑,做到適應并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后者主要是指職業教育學學科研究和建設必須遵循學科自身所具有的、 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邏輯規律,做到保持自己的學科獨立和學科邊界。傳統研究更多地強調“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取向,因為“職業教育學科是在發現、探討和解決職業教育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其生命力的,職業教育實踐賦予和發展了職業教育學科的獨立性和獨特性”[7]。 但是,重視學科研究與建設的“問題導向”,并不是說以問題為唯一,而是指在研究實際問題的同時,一定要重視把它置于學科視野之上,反對完全脫離學科建設而“就問題而研究問題”,因為這有可能會造成對學科發展本質和規律的僭越或違背。 也就是說,切記不能簡單地對二者進行“孰輕孰重”或“孰主孰次”的主觀判斷,如果單純強調問題而忽視學科,或者單純強調學科而忽視問題,都很有可能會造成職業教育學學科研究和建設的遲滯甚至阻礙,是必須注意加以避免的。 正確的做法應當是把“問題取向”和“學科取向”辯證地結合起來,因為“從職業教育學科自身建設來講,判定標準應該牢牢立足于是否增強職業教育學的實踐指導價值,以及是否推進職業教育學科的繁榮”[8]。 惟其如此,才能推動職業教育學學科的發展和繁榮。

(二)處理好與相關學科關系

當代科學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學科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 一門學科要想得到良好的發展,就必須協調處理好與其他相關學科之間的關系。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也是如此,它與教育學、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教育心理學等關系密切,唯有積極吸收和創造性轉化這些學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才能使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建立在堅實的理論基礎上,才能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學科體系。 首先,要協調處理好與教育學學科之間的關系。從學科屬性上來看,職業教育學是教育學學科的分支學科,是與學前教育學、普通教育學、高等教育學、成人教育學、教育管理學、教育技術學等相并列的概念,二者之間是個體與總體、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教育學的學科邏輯、學科結構、學科體系、學科方法等,對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具有良好的啟發和借鑒價值,這也是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的必由之路。 當然,職業教育學學科內容的豐富和學科體系的完善,也會反過來促進整個教育學學科的發展。 其次,要協調處理好與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的關系。 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各級各類職業人才和技術人才, 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聯系最為密切,因而經濟學、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對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作用巨大。“從經濟學的角度、人力資本論的角度研究職業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投入產出效益、需求供給、價格機制、市場竟爭以及某些經濟規律等;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職業教育的社會功能,職業教育與社會角色、社會群體、社會組織、社會分層、社會流動、社區、社會保障、社會輿論、社會心理等的相互關系等,由此產生諸如職業教育經濟學、職業教育社會學等學科”[9],在一定程度上反過來會促進職業教育學學科的發展和完善。 最后,要協調處理好與管理學、 教育心理學等學科的關系。借助管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技術方法,能夠促使職業教育在管理體制、機構設置、辦學模式、運行機制、質量監控等方面得以優化,從而為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借助教育心理學,能夠把握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學習、發展以及職業教育教學本質與規律等,從而為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提供良好的實踐基礎。

(三)重視法規政策支持

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既是一個理論性問題,也是一個實踐性問題,它與中國職業教育法規政策有著密切聯系,或者說法規政策往往會成為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的“風向標”。 “職業教育政策是指由國家權威機構、政黨及其他政治集團、團體制定的,旨在調整職業教育領域各主體的利益關系從而達成特定歷史階段的職業教育目的、解決特定時期的公共職業教育問題的,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的政策文本及其動態實踐活動和過程。”[10]70年來,中國出臺的有關職業教育的法規政策,都是根據各個時期政治經濟社會所呈現出的不同特點,以及當時職業教育發展的狀況與面臨的各種問題來制定的。 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1996);《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2002);《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2004);《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2005);《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2014);《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2014);《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2019);等等。正是在這一系列法規政策的實施和指導下,中國職業教育才能夠在正確的發展道路上昂首闊步, 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對經濟社會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與之相適應,中國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和研究也因之更加成為職業教育發展之必須,也因之能夠得到全社會特別是專家學者們的關注, 也因之得以不斷完善和成熟。 因此,關注并深刻領會不同歷史時期的職業教育法規政策,及其對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的有效支撐,也必將成為今后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和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四)充分彰顯中國特色

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既離不開對外國職業教育學學科理論的引介和借鑒,也離不開對近代以來中國職業教育學學科優秀傳統和先進經驗的傳承與發揚。中國職業教育學學科70年發展歷程表明,只有在遵守國際學術規范的前提下,立足于本國國情,堅持從本國實際出發,充分彰顯“中國氣質”和“中國個性”, 建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思想、理論和方法,才能使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實現突破并獲得可持續發展。 為此,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要充分體現鮮明的中國時代特征,緊密契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與變革的現實訴求。 一方面,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要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當前中國職業教育學學科發展的一個重要命題就是職業教育與城鄉統籌發展,因而必須充分關注“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以質量為重點”的思想,準確把握時代脈搏,充分體現和諧社會中職業教育的理論價值及其實踐意義。 另一方面,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要彰顯實踐價值取向,這是職業教育學學科的一個重要生長點。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如何全面而正確地認識并處理職業教育學學科理論體系建設與豐富多彩的實踐之間的關系,使職業教育學學科理論發展牢牢扎根于實踐,并以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對正在大力發展的職業教育改革與實踐擔負起解釋、指導和預測的神圣職責,是中國特色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的中心工作和核心任務。

(五)切實加強跨學科研究

跨學科,也稱綜合學科、交叉學科或復雜性學科。 所謂跨學科研究,是指研究者立足于問題的有效解決,打破不同學科之間的界線,跨越不同的研究領域,將各學科方法、手段和技術組合成有機的方法體系, 所進行的一種整合性和創造性研究活動。在當代,跨學科研究作為一種新的“研究范型”,已經成為各門學科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趨勢和根本表征。“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許多社會現象和問題(包括教育)不是一門學科的學者能單獨解決的,而需要會同相關學科的學者,并以此為基礎才能發展出相關學科間基本是共同的工作假設、共同的理論模型、共同的研究方法和共同的語言。 這就構成科學整合的基礎,也使得科學研究取得更令人滿意的成績,許多新學科應運而生。”[11]就職業教育學學科研究來說,跨學科研究是指對與職業教育學相鄰學科的方法、策略、技術、手段等進行綜合、提煉與超越,能夠從不同視角、不同維度審視和思考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問題,進而獲得有價值的創新性研究成果。職業教育學跨學科研究的有效實施,一方面要注意加強研究者跨學科意識的培養,它能使研究者了解職業教育學的學科性質,使其明確職業教育學學科研究的復雜性和深刻性。另一方面, 要特別注意研究者跨學科研究能力的提升, 亦即基于研究者自身的素質結構和優勢能力,緊緊圍繞職業教育“一體化”目標要求,促進其對問題系統性、整合性和完整性能力的形成。除此之外,也要注意跨學科研究制度保障的確立,因為跨學科研究離不開科學先進的科研管理體制, 它能夠從人、財、物、信息、政策、環境等各個方面,給予跨學科研究以良好關照,從而保證職業教育學跨學科研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注釋:

①主要有:李球和張福珍的《職業教育學》(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孟廣平的《中國職業技術教育概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郝庭智的《職業教育學》(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5)、汪劉生和施蘭芳的《職業教育學》(立信會計出版社,1998)、劉春生和徐長發的《職業教育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彭世華的《職業教育發展學》(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周明星的《職業教育學通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劉合群的《職業教育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徐國慶的《職業教育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崔士民的《職業教育學概論》(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徐英俊的《職業教育學》(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2008)、白永紅的《職業教育教育學》(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黃堯的《職業教育學——原理與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歡
學科研究發展
【學科新書導覽】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超學科”來啦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亚洲69视频|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久久毛片网|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毛片|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20| 久久性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无码|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国产黑丝一区|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 国产91丝袜在线观看| 91在线视频福利|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亚洲午夜片| 国产精品不卡片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农村1级毛片| 亚洲bt欧美bt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a色毛片免费视频|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国产五月天综合|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中文字幕伦视频| 色亚洲成人|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色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国产精品污污在线观看网站|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五月天在线网站| 欧美影院久久| 亚洲成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国产欧美日韩18| 亚欧美国产综合|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亚洲免费播放| 99视频在线免费|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国产乱肥老妇精品视频|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三级韩国三级理|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亚洲清纯自偷自拍另类专区|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网站免费看|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精品视频第一页| 亚洲无码久久久久| 成年A级毛片|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国产99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久草视频精品|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无广告|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人成午夜免费看|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