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桃
張金桃
語文老師要善于捕捉課堂中生成的問題,善于發現學生涌現出來的各種信息。只有這樣,課堂才能有靈氣和活力。面對學生不斷的質疑,不斷的靈感的產生,教師需要多加鼓勵并善于運用生成,語文課堂才能靈動而高效。
文章的標題往往是文章的文眼,是一篇文章文本解讀的內核所在。教師要教會學生善于運用標題,由淺入深地進行發問,學會自我質疑,嘗試從不同的層面去解讀文本。比如我們可以讓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感情朗讀標題,從標題的品味中體味文本的情感。像《春酒》一課,教師可以問學生:“標題僅僅是兩個字,我們該如何品讀,試著想一想作者當時寫下這兩個字時是一種怎樣的心境,她是如何讀的?”教師這一串的發問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思考,然后學生小組之間相互朗讀。“悠長。春——酒——”教師緊接著因勢利導地順著學生的朗讀設問:“為什么讀得這么悠長?”學生很自然地得出是由于作者想通過春酒表達對家鄉一種綿綿的思念。但是筆者在執教此課時要求學生將標題反復讀一讀,在反復比較中使得文章標題的情感更加濃烈,自然引入對全文的學習。在反復地朗讀標題的過程中,學生讀出了“甜蜜”“平淡”“悲傷”“喜愛”,就這樣春酒的滋味也隨著朗讀散發出各種各樣的味道。因為學生的閱歷不一樣,小小的標題也會成為課堂靈動的生成。
除了朗讀標題之外,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圍繞標題展開思考,比如《孔乙己》以人物為標題,我們可以設置以下問題:孔乙己何許人也?孔乙己身上發生了哪些事情?作者為何選取孔乙己這一人物展開敘述?目的何在?這一連串的發問,意在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帶著思考去閱讀,可以大大地增加學生閱讀文本的效率。
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的課堂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要隨著學情的變化、學生理解能力的差別、文本的不同,善于使用恰當的方法去解讀文本,捕捉課堂的生成,促成有效問題的生成。學生偶然的一個頓悟,教師對之適時運用精當的點撥或啟發,可以生成了課堂可貴的教學資源,使課堂閃閃發光。
語文學科是一門語言學科,它離不開學生對文本的語言文字的反復咀嚼。這種咀嚼必不可少需要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本。朗讀應該成為我們課堂教學的常態。教師要通過一定的閱讀指導,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品味文本的情感。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朗讀中出現的問題,并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思考、探究,促成了課堂上美麗的生成。比如我們在執教《孔乙己》一文時,教師首先設置問題:小說中主人公孔乙己,你覺得孔乙己是一個怎樣的人,讀完全文孔乙己留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學生會很容易地指出孔乙己在酒店被嘲笑的場面。教師這時要抓住這一個契機,讓學生朗讀這一個場面。當學生讀完后,教師可以泛讀,可以有意識地將其中的語句改換讓學生體會其中的變化。比如原文最后一句“店內外充滿著快活的空氣”,教師將之變化為“店內充滿著快活的空氣”,有意漏掉“外”字。這時讓學生思考可不可以將之替換。學生會積極開動腦筋,聯系全文對孔乙己的刻畫,自然聯想到店內的人是一幫無聊透頂、麻木不仁、冷漠無知的看客,而店外的那一群人其實也是一樣。通過這樣一比較,學生很容易得出作者描寫的孔乙己只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店內、店外的那一群人只是蕓蕓眾生中的一部分;孔乙己悲慘的結局是社會的悲涼……學生圍繞這一系列問題展開,牽一發可謂動全身,學生的思維被激活,水到渠成地對文本進行了由淺入深的解讀。
同時我們可以關注文本中細微之處,對細微之處進行反復朗讀,在朗讀中捕捉生成。往往文本的細微之處也是作者最容易忽略的地方,教師自己首先要善于抓住這些細微的地方,其次課堂上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品味這些細微之處。比如詩歌,我們可以抓住詩歌中的意象,關注意象之間的動態變化。比如《沁園春·雪》一文,教師可以將上闋中寫景的語句反復品讀,“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我們會發現詞人先從大處入筆,寫出了一種恢弘,而“望”字引領的后面的幾句,卻充滿著浪漫主義。教師要讓學生在朗讀中讀出其中的變化,引發學生思考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從而探討作者情感的變化。教師善于因勢利導,自然而深刻地在文本閱讀和情境體驗中達成了主旨的理解。師生在課堂有效生成中促使學生獲得了非預期的發展,潤物細無聲。
高明的老師善于在不同的現場、不同的情境中對不同的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這就需要教師擁有善于捕捉教學現場的能力。比如著名教師肖培東老師在執教《植樹的牧羊人》,在不同的場合,他善于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下面筆者引出他在不同場合使用的不同的導語。主持人在上課前介紹肖培東運用了“熱愛學生”一詞,肖老師上課時因勢利導地用了這么一句話引入:“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文章,主人公更是一位有熱愛心的人,他熱愛種樹。你們能找到文章中寫這個人熱愛種樹的語言嗎?哪些句子可以證實牧羊人特別愛種樹?”而在另一節公開課時,他卻這樣詢問學生:“同學們,讓你們給文中植樹的牧羊人做個評價,你們會怎么說呢?”兩次公開課,我們發現肖老師不是為了預設而預設,他是根據不同的情境運用不同的導入方式,可以說不露痕跡,隨機生成,促進學生更加有效地學習。
課堂應該是師生共同學習,共同建構對世界、對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認識的動態過程。這需要教師善于順時順勢,善于選定恰當的教學內容,憑借其扎實的文本解讀功力,依據教學應變的智慧,才能達成有效的課堂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