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積
在進行課堂問答環節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按照課堂教學框架來組織學生之間的小組討論,在知識點分散講解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針對疑難問題進行具體講解,從而保證實際的教學進度,同時在學生隨堂練習布置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如何提升自身的學習效率,有效控制整體的教學節奏,從興趣發展轉向學生主動的探索與發展。
在教師進行課堂問答的過程中,不應當設置過于復雜的問題,問題應當做到簡潔明了,且重點突出。在學生難以進行解答時,教師應當給予適當的提示,學生也能夠從這樣的反應當中分析出知識的難易點,構建出相關知識框架的雛形。例如,在文言文《晏子使楚》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針對之前所學過的《兩小兒辯日》的知識點開展問答環節,幫助學生針對文言文字詞與句型進行掌握,幫助學生對于課內知識進行鞏固。
在新課程標準之下,教師針對學生的小組討論要給予重點關注,針對學生問題分析以及問題解決的能力進行培養與鍛煉,幫助學生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也可以針對之前曾經出現過的疑難問題進行解決。小組當中可以安排學習效果較好的學生來幫助對知識不太熟悉的學生進行問題的解決,使得所有學生都能夠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受益,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在進行語文知識學習的過程中需要重視知識積累,在解決疑難問題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對課堂教學節奏進行掌控,從而保證解決問題的高效性。在小組討論完成過后,教師應當針對小組討論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集中解決。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無法理解的地方一般就是課程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師有針對性講解的基礎上,也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學生能夠積極配合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
語文知識運用的過程中,技能學習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個部分。由于語文課也承擔了國學知識傳授任務的重擔,所以教師應當盡可能地幫助學生構建起語文知識的學習框架,并且針對語文知識運用做好日常準備,在學生掌握各類修辭手法、表達方式以及分析方法的基礎上,保證他們能夠學以致用,并且在不斷運用的過程中熟練地掌握這些知識和技能。
例如《題西林壁》的教學,針對蘇軾和王安石兩位作者在心態上的不同對山峰進行重點描寫,確定古詩的情感基調,能夠幫助學生領會《登飛來峰》中所抒發的作者志向,作者寫這首詩的主旨在于懷揣著報效國家在政壇有所作為的理想,而在《題西林壁》當中,蘇軾并沒有表露有關自己的志向,只是在闡述人生哲理,形象地闡述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內容,為后人留下了無盡的思考。
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當提高課堂的駕馭能力,幫助學生解決課堂當中遇到的問題,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