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潤奎
在語文教學中,注意從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入手,喚起學生的審美意象,采取靈活多變切實有效的教學教育手段,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有較好的效果。在此,筆者從斟詞酌句、聲象并舉、美讀賞讀、有情教學四個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初步的探討。
美學家認為:“審美意識是主觀對客觀存在的美丑屬性的反映,包括人的審美感覺、認識、感情、經驗、趣味、觀點和理想等。”而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中提到“教材應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語文課程還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人的審美觀的正確與否首先取決于人的審美意識。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對提高滲透德育教育的質量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我們知道,人的意識是受外界條件的影響或客觀的制約。“情隨境遷”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的教學對象所處的年齡從生理和心理角度來看,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正處于逐漸形成、趨向逐步完善的時期。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關鍵時刻,其自身的可塑性是很強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面對現實,利用語言文字、文學作品、幫助學生通過分析、鑒賞來正確認識事物的真、善、美,提高他們自身的鑒別能力,這對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是很有必要的。
語文教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知識的傳授。在這個過程中,它不像美術、舞蹈那樣直接用感覺去感知形象。特別是在理解深刻思想含義,認識文學形象的過程中,它主要借助于語言文字。例如“祖國”“人民”等這些簡單的詞語,也應認識其深刻的含義,激發學生愛憎分明的情感。意識一旦形成,為今后拓寬審美領域確定了正確的審美方向。就形象生動的文學作品而言,借助直觀的語言,喚起學生對事物認識的空間概念,讓學生身臨其境,聞其聲,觀其物,見其人,則是達到審美境地的有效方式。
通過十幾年的語言教學實踐,我覺得在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方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喚起學生的審美意象,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1.斟詞酌句探微尋幽,激發學生的審美意識
統編人教版的教材選取了大量文質兼美的文章,這些文章歷久而彌新,是經典中的“經典”,是我們學習的典范。在引導學生閱讀欣賞這些佳作時,我們要善于抓住“文眼”。所謂“文眼”就是能體現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的關鍵詞句,通過對這些詞句的細細推敲和咀嚼,從而把握文章的思路,理解所繪之景所敘之事承載的意象和情感。例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就要緊扣“另一個世界”這個“文眼”,通過對“裊娜”“羞澀”“明珠(喻其珍貴)”“星星(喻其形態)”等詞語的斟酌賞析,會使學生感受到作者筆下月光中的荷塘的美妙,身臨其境地進入文本創設的“美好的世界”。
2.聲象并舉,創設最佳美育氛圍
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給傳統“黑板+粉筆”的教學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語文教學更是得天獨厚,通過“聲音”的渲染,觸及學生思維深處的共鳴,借助直觀形象的畫面,促使學生把抽象的語言內容轉化成表象化的立體感覺,使之達到進入完美境界的目的。在教學生欣賞《與朱元思書》一文時,首先讓學生欣賞了古箏《漁舟唱晚》《潛海姑娘》等,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依據音樂旋律描繪一幅景色。這要求有點難度,但是實踐表明,多數同學或多或少地描繪一番,其共同之處,都有能意識到水流潺緩、環境優雅怡人的音樂形象,根據這一共識,再放自制的配樂朗誦《與朱元思書》。學生邊聽音樂邊看書,依據聲音所營造的優美氛圍,帶領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欣賞文中山水之美的形態、奇景,效果不言而喻。
3.美讀賞讀,激趣悟文促發審美情感的形成
以“讀”為主,在讀中體會課文思想內容和作者情感,如指導學生閱讀朱自清的《背影》,可以分三個步驟進行:(1)初讀,要求正確、通順,思考:課文寫了幾件事?是哪幾件事?(2)精讀,一邊讀一邊想。在這部分的學習中,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作為引導學生讀書的紐帶,有學生默讀、自由讀、齊讀、分組讀,教師的范讀還有師生共讀等,形式可以更加靈活多變。(3)賞讀美讀,可以選取“望父買橘”這個場景,抓住“走、探、攀、縮、傾”等動詞來賞讀,體會父親的不易和對兒子深沉的愛。這樣,在引導學生“讀”的過程中又加深領悟了情感,在“悟文”的過程中把所領悟的情感與作者心相應,情相通,這種情感朗讀發于聲而源于心,聲以情發,情因聲顯,聲情并茂,真正達到了賞讀美讀的效果。
4.潛移默化,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
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精神正直,心地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當下,許多中學生受社會上一些不良流行文化的影響,形成了一些不成熟、片面,甚至錯誤的審美觀,如盲目追星、打扮怪異、行為舉止有違公序良俗等。因此語文教學還擔負起了因勢利導,糾正學生錯誤審美觀的使命。語文教材中有著豐富的、滲透著作者審美理想的各種形式的美。這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這些審美對象的特點,深入挖掘選文的情感源泉,引導學生去發現、感受、欣賞美,使學生認識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使他們的心靈得到凈化,審美結構不斷完善。這種將人文關懷融入教學中,“潤物細無聲”的熏陶和影響會使他們終生受益!
總之,審美觀的形成,絕非一蹴而就,它同其他事物一樣,都需要有一個逐步發展、逐步形成的完整過程。只要我們語文教師充分認識審美教育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審美觀的有利途徑,而培養審美意識是進行審美教育的基礎,勇于實踐大膽嘗試,一定會開創出審美教育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