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宏觀經濟學》是經管類專業的學生必修課程。這門課程主要研究了經濟行業的各種定律現象以及經濟體的整體性的行為,例如經濟波動、經濟增長、通貨膨脹以及失業等。總的來說,《宏觀經濟學》是一門擁有很強理論性,以及很多爭論點的學科。所以,在《宏觀經濟學》這門課的教學過程中結合案例分析就顯得尤為重要。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生動形象地向學生展示相關知識點,促進學生對于這門復雜科目的理論掌握速度以及運用能力發展,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素養。
關鍵詞:宏觀經濟學;案例教學;案例分析
宏觀經濟學在經濟方面的研究選擇了如何充分利用資源這一個獨特的視角,將國民收入作為研究的核心理論,并通過這些來研究經濟波動、增長、通貨膨脹、失業以及政府的宏觀調控處在經濟生活的作用以及地位等。《宏觀經濟學》這門課程是經濟管理類專業西方經濟學中的重要課程之一,是該專業必修的基礎課。因此,學好《宏觀經濟學》對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曾經這樣定義經濟學:“經濟學是一種方法,而不是一種教條,它是心靈的一種工具,是一種幫助擁有它的人得出正確結論的思維技巧。”針對《宏觀經濟學》而言,它的理論性較強,如何使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快速并深刻理解《宏觀經濟學》的理論觀點,則是《宏觀經濟學》的教學重點。因此,《宏觀經濟學》的授課教師在課程特點的基礎上改善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效果存在其顯著的必要性。結合《宏觀經濟學》的學科特點,可以認識到宏觀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科目,因為其內容的復雜以及概念的抽象性在課堂上不易被講解清楚,因此不同于其他的應用學科。經濟學的理論與假設前提有著非常強的關聯性,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夠形成。假使這里面所設立的條件放寬,那么有一部分的理論就會因此而不成立。學習經濟學的相關內容,把握經濟運行規律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更好地改變人們的生活條件,提升現實生活水平,但如果僅僅只是讓學生單純地面對教材中深奧復雜的理論觀點以及陌生晦澀的專業術語,就算教師能夠直接告訴學生各種經濟模型的直觀含義,缺少相應的實踐,多數學生依然對這門課一知半解,或者完全弄不清楚。這一問題的存在將大大降低教學效率,影響教學質量。
一、 案例教學法在《宏觀經濟學》中的教學優勢
為了學生能夠真正理解并且掌握經濟學的相關理論,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培養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在根本上能夠使學生自主分析各種典型性非典型性的經濟現象,并且能夠得出相應的結論和合理的解釋。《宏觀經濟學》的授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妨尋找發現并結合相對應的通俗易懂的實際案例,然后配合講解艱澀難懂的經濟學知識點以及理論模型。以實際案例為教學素材不僅激發學生對于學習這門課程的主動性、創造性以及積極性,還能增強教學內容的現實性、具體性、實用性以及生動性。案例教學方法不僅使《宏觀經濟學》簡單化,并且提高了教學效率,具備其獨特的教學優勢。
(一) 彌補教學材料不足
在《宏觀經濟學》這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部分高校采用的教材都是重理論、輕實踐、案例少、語言表達描述刻板的經濟學類書籍,這就很容易造成學生對于課程教材的枯燥無味失去耐心,從而導致對于這一門課程失去興趣。因此,教師應當在必要的時候,在進行理論講解的同時,結合搭配適當的情境案例分析,讓學生感受到經濟學的活力以及趣味性,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理解學習相關性的理論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 彌補課堂講授不足
現階段,我國部分高校的教育方式主要是課堂教學。傳統的教學課堂的知識流動是單向的,通常都是通過老師講解,學生聽講的方式進行的。傳統課堂最大的不足就是不能及時了解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只有到了結課考試之時才發現學生學到的知識都是死的,沒有辦法靈活應用。但是通過使用案例教學法,師生之間能夠進行雙向互動性地交流,在課堂案例分析中能夠共同參與討論,共同思考經濟行為現象,能夠一起協作,一起解決課堂問題,共享知識以及思維,讓課堂上不只是單方面的知識灌輸,而是真正能夠做到雙向性地互動教學,互相學習。
(三) 培養學生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
案例教學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讓學生在學習《宏觀經濟學》的課堂上,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模型全部運用到現實生活的情景案例中來。能夠真正地做到將理論運用到實際中來,實踐出真知,而不是紙上談兵。在案例教學的教學課堂上,教師將會經常性地提出與知識點以及理論觀念相適應的問題,學生只有通過主動思考,以及結合所學過的知識內容,才能回答出老師提出的問題。在這整個的教學過程中,無形地鍛煉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還能夠充分地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除此之外,這種教學模式還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即時性的口語表達能力。不管從什么角度什么意義上來說,課堂教學都應該是以為學生服務為目的,這就要求課堂教學的設定必須圍繞著學生的需要。因此,采用案例教學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整個互動化的教學過程中,擁有更多的表達自我的機會,能夠有效地鍛煉學生的當眾演講能力以及即時表達能力,為今后的工作需求打下一定的基礎。
二、 如何讓學生適應案例教學
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快更好地適應案例教學法并不是一時就能完成的事,這取決于多方面的因素。這其中最具有關鍵性的一步就是有效地推動現代教學方法的適應性改革。首先,教師應該轉變自身教學觀念,積極主動地推行啟發式教學,以此來提高鍛煉學生自主思考能力。其次,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應該將教授與討論結合起來,帶動課堂學習氛圍。再者,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教師應讓學生提前自學練習,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對于新知識的適應能力,還能夠提高課堂效率。如何提高學生自學的學習成效?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嘗試將班級分成以組為單位的學習小分隊。每個小組能夠同時進行不同的專題研究以及案例分析,在每周的課堂上定期定量地向班級的同學匯報各系小組這一周來的學習成果以及研究體會。同時教師應該通過讓小組自行準備專題匯報,以及自行進行案例討論的方法,不斷地培養學生通過宏觀經濟學理論來進行問題觀察、案例分析以及現實經濟問題解決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思霖.關于《宏觀經濟學》案例教學的探討[J].經濟視角,2011(11).
[2]陳銀娥,劉健.關于《宏觀經濟學》案例教學的幾點思考[J].理論月刊,2009(12).
作者簡介:
王曉川,北京市,中國礦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