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語文教學體系而言,語文教學是重要的部分。開展語文課程教學不僅可提高語言表達、溝通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文化素養,促使學生健康成長。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素養,創新教學模式,采用科學的評價方法,在課堂教學中真正落實、落細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本文作者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經驗,對如何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提出了自己的幾點意見,僅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學科
核心素養屬于能夠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的一種優秀品質。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成為了重中之重。就中學語文教學而言,對語言的建構與應用、提升與發展思維、增強審美鑒賞能力以及對文化的傳承屬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點所在。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運用科學的方式來增強學生的學習核心素養,使之能夠有一個健全的人格,促進其探究能力以及人文素養的提升。
一、 以文本為基礎,培養語言文字運用素養
教育學家葉圣陶指出:“凡是學習語言文字如不著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內容上去尋求結果是勞力多而收獲少。”所以將語言文字運用作為語文這門學科的教學重點,除了應讓學生有效地理解字詞所表達的具體含義之外,還需讓他們掌握如何對其予以正確的使用,從而使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方面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這樣,語言文字運用的素養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因此,中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需增強學生在語言文字方面的訓練,豐富語言文字運用的內容和形式,注重表達方法的遷移和運用。例如,在講解《陳情表》時,文章中“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至于成立”重點描寫了劉氏的撫育之情,“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未曾廢離”描寫了李密報養祖母的大義;文章還重點描繪了對朝廷知遇之恩的感激及難以從命的苦衷,真情流露,表達委婉。對于這些情感,學生難以有切身感受,因此教師應指導學生認真朗讀,有情感地反復誦讀,并結合實際將知識內容、個人想象與生活經驗有機融合起來,形成有自身特色的語言,在實踐過程中加以靈活運用,從而提高自身語言文字運用方面的素養。
二、 以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培養文化創新素養
打破常規、突破過去叫做創新,憧憬未來發展也可稱為創新。語文教學的實質在于不斷學習,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重視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還應引導其繼承傳統文化,以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同時,語文教學還應注重學生理解能力與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強烈的思維刺激下提高學生創造力,進而實現高效教學。例如,在《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荷塘月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要求學生重點分析兩篇文章的表達方法及情感思想,通過對比使學生掌握描寫景色的技巧,深切體會到大江向無窮無盡的天邊流去的壯觀景色,感悟到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的復雜的思想感情。另外,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學生探索性思維的激發,引導學生綜合考慮學習過程,進一步實踐創新。例如,在《故都的秋》教學中,教師應巧妙地引導學生深入體會秋景的“清”“靜”“悲涼”,體會作者的熱愛故都之情,由景入情,從而準確概括出文章主題,使得學生真正體會到作者身為讀書人居無定、食有憂的狀況,以及對于故都的眷戀之情。使學生不囿于文本的表象,注重探索,實現文化創新。
三、 開展有效提問,培養思維素養
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只是對知識進行講解,還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這就需要高中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對課堂提問進行科學的設計,以此來促進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增強。因此,語文教師應基于學生具體情況,通過有效的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讓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得到提升,并對他們的思維素養進行培養。例如,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多媒體技術播放《水滸傳》電視片段,要求學生對比分析電視劇情與文本描寫的內容,引發學生思考。然后,教師逐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學習:“電視劇情節同原著中的各細節方面存在各種差異,如在原著中陸謙等人在李小二的店中進行密謀謀害林沖的這一環節,跟電視劇中的情節有很大的不同,電視劇為什么不照搬原著中的內容而選擇改編呢?電視劇對其進行改編的理由是什么?”“改編之后,藝術效果會有怎樣的不同?”“如果你是導演,你又會怎樣去改編?”提出這一系列的問題,引發學生深入思考,這實際上也就是在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思維素養。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鼓勵和指引學生開展思維、辯論活動,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意見,并敢于同相反的言論進行反駁。在整個過程當中,除了能夠增強學生發現、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之外,還可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確保他們能夠實現全面發展。
四、 滲透美育,培養學生審美鑒賞素養
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應滲透美育,增強學生審美鑒賞素養,引導學生發現美、欣賞美逐漸發展成學習美、創造美,有豐富的教學內涵,培養學生審美鑒賞素養。例如,在《記念劉和珍君》《荊軻刺秦王》《信條》等課文中均描繪了主人公的心靈美,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同作者在心靈上產生共鳴,以美去陶冶學生心靈,使學生人格更加趨于完美。同時,語文教材中語言美獨具特色,語言美資源豐富,教師應基于課文內容訓練學生文明用語,使得學生語言表達更加優美,從而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行為美教育也不可忽視,例如英雄兒女視死如歸、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聞一多慷慨激昂的演講等等。通過對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培養,可提高其審美鑒賞能力,用美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需要教師和學生的齊心協力。不管是學習語文知識,還是對學生情感的強化,均需要以教師耐心的指導為支撐。教師需要精心挖掘教材內容,為學生創造人文情懷豐富、生動鮮活的語文課堂,學生也應注重自身語文知識的積累,只有基礎扎實才能走得更遠,應始終明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參考文獻:
[1]趙赫.“核心”有道,“落地”無聲——淺議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J].長江叢刊,2017(27):104-104.
[2]陳曉.淺談初中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12):00304-00304.
[3]任立兵.淺談初中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8(2).
[4]魏東華.讓“核心素養”在初中語文學科中“落地生根”[J].祖國,2017(21):206-206.
作者簡介:
葉麗娜,廣東省梅州市,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梅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