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開發現實生活資源,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探究,培養學生符合現實社會的主流品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注重現代化教學資源的開發運用,把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上“活”。引入生活案例,誘導學生愛國情感;巧用媒體資源,激發學生愛國情感;緊扣生成資源,深化學生愛國情感;模擬生活情景,培植學生愛國情感。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資源;現代化;愛國;情懷
關于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課程的性質,《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是這樣界定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性課程。”因此,在進行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的時候,學科教師更要側重的不是教給學生多少的知識與技能,而是要通過開發更多更好的現實生活資源,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的基礎上去觀察、去思考、去探究,并因此而培養起他們符合現實社會的主流品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
塑造人的品格確實是一項難度很大的教育工作。特別是對于小學生來說,因為他們所處的年齡階段原因,小學生往往會對簡單的說教厭煩不已,提不起學習興趣來。正因為如此,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更是要注意課堂教學的資源開發以及教學手段的巧妙運用。特別是要注意各種教學用具、教學設備、教學情境和教學資源的選擇使用。只有我們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充分利用、開發了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社會生活資源,甚至是動用了適宜的人力資源,使得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能夠在更具生活化的仿真環境中進行,學生才能對學習產生深厚的興趣,思想品德教育任務也才能在春風化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諸多思想教育目標中,小學生的愛國情懷毫無疑問應該是置于首位的。但是,對于那些生活經歷少、思想認識還不深刻的小學生來說,愛國情懷的教育難度就更大了。但是,教育的首要目標擺在那兒,要求我們品德與社會教師去完成。為了更好地完成品德教育的目標,品德與社會教師就必須更加注重現代化教學資源的開發運用,把小學品德與社會上“活”了。這樣,我們才能完成預期的教育教學目標。
一、 引入生活案例 誘導學生愛國情感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兒童的品德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標準》道出了兒童心理發展的普遍規律:兒童總是先有感性認識,而后才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從符合兒童認知規律出發,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必須注重引導學生關心了解周圍的生活,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甚至是教師要注意發現生活中的事件與課程教學內容緊密聯系的地方,引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觀察研究,然后在此基礎上通過巧妙的課堂引導,誘導他們的愛國情感。這樣,學生的愛國情感教育才能夠取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我們的“母親河”》一課的教學為例。如果我們學科教師只是局限于傳授給學生長江與黃河流經的省級行政區以及這兩大河流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和兩大河流泛濫的原因等等的知識,那么這樣的一堂課就變味了,背離學科課程的目標,成了地理課而非品德與社會課。因此,正確的教學內容應該是在簡要傳授如上地理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引入我們身邊的“母親河”,引導學生去關注自己的“母親河”,去對“母親河”做進一步了解,并因此讓學生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由此激發他們關愛自然,熱愛祖國河山的美好情感。
二、 巧用媒體資源 激發學生愛國情感
情感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核心任務。從這一點來說,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任務是非常艱巨的。要知道,小學生的情感世界是非常純粹的,我們應該為他們創造最適宜的學習情境,給予他們最直接的刺激。這樣的話,他們才會樂于在美好的情境中全身心投入的學習,也才能獲得心靈上的觸動,因此而得到應有的情感教育。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標準》的建議出發:“教師應盡可能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與本課程教學有機結合,豐富課程資源。”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充分地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通過多媒體設備在音、形、色等優勢來創設美好教學情境,縮短教學的時空,使得他們能夠在直觀豐富的教學情境中獲得第一手的學習印象,提高學習效率。
還是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我們的“母親河”》一課為例。關于長江、黃河這兩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相信絕大多數的學生是不甚了解的。甚至是對于自己身邊的“母親河”,估計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學生了解得還很不夠。這個時候,為了給學生深刻的課堂學習印象,品德與社會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通過播放有關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和自己身邊的“母親河”圖片、視頻、歌曲等媒介,使得學生能夠在直觀感受中加深學習的印象,為他們理性認識的升華奠定堅實的基礎,保證良好的課堂學習效果。
三、 緊扣生成資源 深化學生愛國情感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知識的獲取是要和自我建構相結合的。特別是對于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來說,單純地獲取課本上的知識肯定是遠遠不夠的,小學生只有在獲取課本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實際的生活,進行道德的自我建構,才能逐步形成完善的人格,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也才能真正地完成教育教學的目標。要使得學生完成知識與道德的自我建構,教師就必須緊緊抓住課堂教學過程中即時生發的、有價值的教學資源,善于去發現、捕捉并運用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的生成資源,由此生發開來,促成學生道德自我建構的實現。
還是以《我們的“母親河”》教學為例。在教學“地上懸河”現象及危害這一章節知識之后,我就適時地引導學生去思考、探究一下我們身邊的母親河是否一樣存在著這樣的現象,組織他們去討論一下這種現象的成因及應對的措施。這個時候,有個學生提出雖然實行河長制之后,在縣城自來水取水河段沒有了亂排污水、亂扔垃圾的現象出現了,但是我們還可以看到在取水河段里仍然在很多的阿姨每天早上在河里洗衣服。在此基礎上,這個同學表示了疑問,不知道這種現象與保護飲水資源是否有違背。針對這個問題,我趁熱打鐵,現場用電話聯系了一位中學化學老師,通過采訪幫助學生解決了困惑,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好地促成了學生知識與道德的自我構建。
四、 模擬生活情景 培植學生愛國情感
活動是課程資源的生長點,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因為我們只有引導學生找到了課堂所學與現實生活的連接點,學生才能夠在親身參與中獲得第一手的學習資料,在感悟中創造、提升。但是如果我們僅僅局限于課堂學習的40分鐘,沒能由此延伸開來,引導學生課外的自覺學習、探究的話,那么課堂教學的效果就會戛然而止,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就不可能養成。所以說,我們應該在課堂教學之后,有意識地布置課外作業,引導學生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訓練學生實踐運用的能力。
比如說在教學完《我們的“母親河”》之后,我就布置了一項課外作業,要求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對身邊的“母親河”進行一次調查,留下調查的文字、圖片、視頻等第一手資料,并由此發現人們損害“母親河”的種種行為,提出應對的措施。在接下來的課上,我們特意組織學生就他們的調查結果進行交流展示,既讓學生的課外探究擺上臺面,促進了他們的探究反思,又讓他們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滕閩軍.構建生活課堂 享受生活德育[J].小學德育,2005.
[2]欒英梅.當代網絡環境下教師如何實行“因材施教”[J].繼續教育研究,2008.
[3]沈文梅.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資源的運用[J].新課程,2012.
作者簡介:
鄭素麗,福建省漳州市,龍溪師范學校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