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寶茹
摘要:地方債的發布,提高地方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減輕了政府財政壓力,但是地方債的風險隱患不能忽視。龐大規模的資金使用,為風險防范機制的完善增加了難度。同時提高地方債的民生作用,規避其存在的財務風險、制度和行為風險、信用風險,解決債務監管缺陷、防范控制體系不完善等問題,還需從完善償還保障制度、加強中央監控等措施入手調整,從而為地方債的穩定、安全發行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地方債;風險;防范對策
地方債是我國負債問題中,一直最受關注,同時風險因素較多的組成部分。經過財政部統計分析發展,2016年中央政府債務,新增了1.4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限額1.18萬億元。提高防控地方債的底氣,還需從完善市場化規則、風險防控制度體系與舉債融資機制等實招入手,以實現地方債風險的可控性。
一、加強地方債風險防范的意義
我國對顯性、隱性債務的風險防范腳步從未停止過,政府等相關部門,更是陸續出臺了風險防范制度體系等對策,以規避財政金融風險。如財政部,在約束地方債方面,展開了預算法修訂、完善債務管理法律制度框架、推出限額管理機制、納入預算管理、風險評估與預警等措施落實。尤其是債券置換存量債務政策的發行,實現了以往多樣化政府性債務,由規范、單一地方債券替代,地方債務風險也隨之降低。央行對信用評級、發行規模等方面的監管,也為人大監督提供了價值決策參照。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結構調整階段,地方在落實公共服務建設的同時,還承擔著償還前期債務的壓力,不免會遇到財政收支負擔,加強風險防范,更利于地方平穩、高效度過轉型期。轉型期間,加強舉借獲得資金的精細化利用,同時培育新經濟增長點,更有利于地方債、經濟間,實現良性循環,為地方債的結構優化,以及存量可控助力。
二、當前地方債存在的風險
(一)債務監管不全面
權力不受監管約束,必然會出現濫用權利的情況,尤其是地方政府,在融資平臺隱蔽行使舉債權,直接影響投資人利益、民眾知情權。由于債務資金,不在財政預算管理范圍內,表明不受人大監督。同時,對融資公司的監督缺乏有效性,導致在行使舉債權使,債務資金監管不利。主要體現在債務管理信息不透明、政府空開信息條例不全面、制度建設力度不足等方面,致使地方債管理失控,風險隨之增加。
(二)防范控制體系有待完善
我國缺乏對債務規模管控,以及風險防控的制度完善,政府也未設立完善的債務規模規范機制。同時債務控制機制實踐形式化、主觀化,主要體現在舉債方式不合法、規模龐大、行為隱蔽等方面,弱化了債務規??刂频淖饔?。債務規模失控現象形成,究其原因與法律制度約束缺失有關。
(三)存在挪用與截留等債務資金使用風險
資金挪用擠占、截留等國債項目現象,在地方債務項目中仍相對普遍,地方獲取轉貸資金后,通常用于項目擴建、填窟窿處。雖然國家對發債募集資金的使用范圍進行了限定,但為持續機構運轉,地方政府不得不將資金用于其他需要處。針對于財務狀況良好的地方,則會出現資金挪用到形象工程等情況。
三、加強地方債風險防范的對策
(一)設立監管機構
首先是加強債務監管機構的設立。各地政府部門,設立債券管理機構的行動,與中央政府比較相對滯后,多是由金融處室、預算部門代替地方債管理部門。地方政府應加強機構設立,如監管委員會等,以垂直監管地方政府債務,規避多頭管理現象,縮小與中央政府間的差距,盡可能的保持同步。其次是合理界定監管責任。作為地方政府債務監督機構,不僅需要支持同級政府人大監督,還需對上級債務監督機構負責,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對審查融資公司融資計劃,與同級政府部門融資情況負責,同時編寫政府性融資規劃;對政府性財務管理、債務資金轉貸、績效評價等工作負責;統計、分析債務報表;設立、完善債務償還體系;受理、審核融資項目;對轉貸債務,以及財務管理負責;定期清理核算政府債務,公開政府債務狀況。
(二)多方面監管與治理
一是中央政府監管。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不同,主要負責公共產品供給。圍繞宏觀調控需要,由財政部對各級政府發布債務額度,同時監督地方債務項目。對于地方債資金流向,主要由國家財政部門、發改委、下屬機構監督,確保資金正確使用。地方發債總量,由財政部,從審批環節展開管控,避免出現過度舉債的情況,促使地方、中央政府債務均衡。地方財政部門會及時將經濟運行分析報告等債務資料,向財政部匯報。審計署、下屬機構負責審計地方債。證監對債券運作流通、發行等情況展開監管。多機構協調監督體系,各部門實現數據、信息共享,全面監管地方債的流通與償還等過程。
二是地方人大監督。地方人大對本行政區的社會發展計劃、國民經濟發展情況進行審批,聯合常務委員會,對地方債、資金使用情況展開監督。同時對納入地方財政預算的公債資金展開審查。監督途徑主要通過審查公債使用情況、預算執行報告、財政預算草案等方面進行。地方債管理機關,應定期向人大、常委會報告債務余額、資金動態、籌資項目發展狀況等公債使用關鍵內容,并體現在地方財政預算執行報告內。
三是接受地方媒體監督。地方債也是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反映,與地區居民利益相關,與公債投資人一樣,對公債情況存在監督權、知情權。民眾主要從地方媒體獲取信息,為確保輿論監督需要,應當加強監督地方債情況報道。
四是行業自律監管。如美國設立債券規則委員會,屬于行業自律監管組織,受到美國證監會的監管,委員會成員來自證券公司、銀行業等,負責制定適用于自律組織、承銷商、經濟人的債券規則,以及信息披露規則,以避免出現操縱、欺詐的事件,確保市政債券市場的公平交易。除此之外,也設立了自律行業協會,確保市場監管成效。
(三)明確界定地方債使用范疇
首先國務院應當加強地方債使用范圍的界定,發布資金項目安排管理政策,細化其用途。各級地方政府都應貫徹執行,將資金落實、項目安排。對債務融資項目,設立完善的監控機制,提高資金撥付的及時性、精確性。除此之外,還需加強項目質量、進度監控,完善項目管理責任機制,不斷優化以及項目驗收程序。加大對地方債的監督,發現擠占與截留等使用情況,加強責任追究。
其次完善償還保障機制?;谪搨矢郀顩r下發行的地方債,根據償債能力進行了額度分配偏向,如中西部等地區,償還能力并不高,額度分配相對傾斜。同時加大了公益性項目支持,該地區的債務償還風險也隨之增加。對此,加強地方債償還保障尤為關鍵。除此之外,作為地方政府,應當加強本地區資源整合,尤其綜合財力的統籌,對歸置于省級預算管理內的地方債,加強償還計劃制定,及時監測檢查還本付息計劃落實情況。同時設立地方償債基金,將其作為地方公債償還支出,及時打入基金償債賬戶,賬戶資金主要用于償還地方債,明確規定不得用于他用。對債務償還存在困難的地區,如中西部省份,中央可設立專項轉移支付,以減輕償還壓力,確保償債基金完整,為了規避地方政府債務長時間積累,而出現的債務償還風險,應當對舊債、新債的償還等行為進行規范與約束。
四、結束語
針對于地方債的規模風險、結構風險,應當加強發債規模的控制,與發行機構的優化,以規避債務風險。同時加大發行制度建設的力度,完善各規章制度、法律法規,實現政府部門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確保管理成效。利用規則統一的發行機制,實現發行主體限制,到發行流通各過程的制度化與規范化。除此之外,還需根據實際情況,加強發行指標預警體系的完善,實現地方債有效監控,以切實規避發行風險。
參考文獻:
[1]洪源,王群群,蘇知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非線性先導預警系統的構建與應用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8 (6).
[2]宋夏云,馬逸流,沈振宇.國家審計在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管理中的功能認知分析[J].審計研究,2016 (1):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