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改指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應倡導“探究、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圍繞這一要求,本文闡述了探究性閱讀教學的特點,并提出了初中語文探究性閱讀的教學策略,以期為更多的研究及教學實踐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策略
新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初中語文教學應實現有創意、多角度的閱讀,借助閱讀反思、閱讀批判與閱讀期待,對學生的思維空間進行拓展,從而提高閱讀質量,這也充分表明新課改對提升學生語文運用能力及探究能力的重視。初中生受年齡及社會經驗的限制,其閱讀經驗大多不足,因此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也不懂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對此,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引導、組織作用,積極開展探究性閱讀教學,通過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探究能力。
一、 探究性閱讀教學的特點
探究性閱讀教學屬一種較為復雜的教育教學活動,雖不是將教學目標中的認知策略與相關概念直接告知學生,但主張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究來發現,因此其不僅與教學一般規律相符,還具備一定的特殊性。
(一) 一般性
探究性閱讀教學模式主張以問題為起點與核心,并且在關注知識傳授的同時,對探究過程表現出了高度的重視,凸顯學生的表現與體驗。此外,探究性閱讀教學模式不僅重視學生知識能力的獲取,還注重其情感與認知的體驗。
(二) 特殊性
與其他教學模式相較,探究性閱讀教學模式更加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并強調促進生生、師生間的交流與合作,在共同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知識體驗。此外,探究性閱讀教學既可以說是一個體驗過程,也可以說是一種對話過程,讓學生在對話與體驗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對人生意義的正確理解與語文美感的認識。
二、 初中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策略
(一) 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在初中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過程中,情境的良好創設可有效喚醒學生的認知與情感,讓其迅速進入到文本中,引起情感共鳴。同時創設情境可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作為初中生語文學習的一種認知傾向與自覺動機,對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有著激勵、推動與定向的作用。學生若對閱讀內容感興趣,閱讀學習活動對其便不再是一種負擔,更多的是一種愉悅體驗與享受,進而其主動性就會大大增強,表現為敏銳的感知與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此外在探究性閱讀教學中創設情境還加強了師生間的互動,有利于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在創設情境時也要考慮從生活實際入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熟悉,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進入到文本中。由此可見,以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生動形象的人物形象等元素構成的教學情境,可大大提升學生的閱讀探究興趣,有利于學生探究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黃河頌》這篇文章時,教師可首先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黃河大合唱》這首歌曲,創造一個良好的閱讀情境,這時再向學生提問:“同學們都聽過這首歌曲嗎?歌曲想要表達一種怎樣的感情?”接下來一些學生們便會積極回答教師的問題:“聽過,歌曲借黃河表達了對悠久歷史文化、英雄業績、團結一致等精神的歌頌。”這時教師便可順利引出教學內容,告知學生:“我國不僅有歌頌黃河的歌曲,還有歌頌黃河的詩。”隨后便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文本的學習。在完成有效的導入后,教師可再次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一些作者光未然的生平,讓學生對文本內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從而為后續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由此可見,創設情境可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從而增強其認知與情感體驗,有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二) 設計問題,幫助學生梳理文本內容
問題探究法是初中語文教師在探究性閱讀教學中十分常用的教學方法,其強調在教師的點撥、誘導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能力,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到語文課堂學習中,通過生生探究、師生探究及自主探究,實現問題的有效解決。在初中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中,課堂提問是其中的關鍵要素,若能實現有技巧的提問,必然會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同時點明主題的問題常常包含著文章主線,可學生其指引學習方向,培養初中生的發散性思維與探究能力。對此,教師要合理設計問題,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讓其依照文章主線來了解文章的具體內容。
例如在進行《登飛來峰》這首詩的閱讀教學時,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詩歌,作者以詩歌來闡述政治與學術見解。詩中詩人并沒有詳細記敘自己登山的過程與山中之景,而是一開始便將自己置于山上“千尋塔”的最高層,將自己的心中感受抒發出來。這時為幫助學生更好地盡快地掌握文章主題,教師便可提問:“同學們登過山嗎?這僅僅是一首游樂抒情的詩嗎?”這時再向學生介紹背景:這首詩寫于宋仁宗二年,王安石當時30歲,年富力強,雄心勃勃,此時其已由鄞縣縣令改任舒州通判。通過介紹寫作背景,可對學生的情感起一個定向的作用,繼而再次向學生提問:“本詩想要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學生在接收到教師的問題后,必然會展開自主探究,或以小組的形式展開合作探究,教師繼續提問:“千尋”一詞用了怎樣的手法?“不畏”一詞的用意如何?”最終得到答案:詩人用“千尋”這一夸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了自己的立足點之高。同時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了“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決心和勇氣。
又如在學習現代詩歌《鄉愁》時,教師可設置一些問題:“本文中共有四個時間序詞,分別是什么?這四個時間詞分別代表了詩人哪四個人生階段?四個人生階段又分別因什么而愁?這首詩歌如果用一個字概括,即‘美,但美在何處呢?”通過這一系列啟發性的問題,可讓學生更加了解當時的創作背景,并掌握作者的寫作手法、表達情感等,不斷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并豐富其學習技能。
(三) 課外延伸,拓寬學生視野與思路
為更好地提高初中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與自主探究能力,教師必須促進課外延伸,拓寬學生的視野,引導其進入更為廣闊的閱讀天地中。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基于教材引導學生去培養學生的語感外,還要盡可能向學生推薦一些富含哲理的課外讀物,鼓勵學生多讀書、多看報,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在選擇書籍的過程中,教師需遵循一定的原則,一是趣味性,因為只有書籍充滿趣味,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主動學習與探究;二是豐富性,一本優秀的書籍,往往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可以讓學生在讀完后有一定的收獲,對自己進行有效反思,使自己的閱讀能力得到不斷完善與提升。同時探究性閱讀教學的重點就在于“探究”這兩個字,因此教師要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敢于質疑,并通過組成小組的方式,共同對課外讀物進行研討,對其中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在促進生生、師生交流合作的同時,順利完成探究教學的目標。
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教材中有兩首散文詩,旨在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文體,并學會作者的一些描寫手法,當完成這兩首散文詩的教學后,教師為進一步鞏固相關知識,可推薦學生去讀《當西風走過》《野草》《海燕》等經典的散文詩,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并拓寬其視野。再如學習了朱自清的《春》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閱讀有關春天描寫的散文或詩詞,讓學生感受不同作者筆下的春天,諸如:在王維眼中,春天是“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在高鼎的眼中,春天的景象應該是“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在晏殊眼中,春天更是“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在王安石眼中,春天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通過對學生的課外拓展,更能夠幫助學生將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中,融入生活中,從而增強學生的感悟,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 探究多元,培養學生掌握更多學習方法
在傳統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多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來進行閱讀相關知識的傳授,即教師系統性的講解,而學生被動性地接收。這一教學模式雖在之前的教育發展過程中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無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對此,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并創新教學模式,強調對學生情感的喚醒,促進學生主動思考與探究,進而讓學生有效鏈接新知識,積極走進文本。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采用自主探究法,給學生留有足夠的閱讀時間,讓學生對其中的知識進行自主感悟與探究,進而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同時教師也不要急于讓學生進行問題的回答,需要讓學生細細品味、充分閱讀,并在學生閱讀遇到問題時進行及時的點撥鼓勵和誘導,激起其探究欲望。還有就是合作探究法,要求教師按照一定的標準將學生劃分成若干個小組,并依照閱讀的要求與內容,進行問題的合理設計,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來,養成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同時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也要善于發現他人的長處,虛心向他人學習,將自己的主張與見解充分表現出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另外就是反思探究法,強調學生對閱讀知識的自我監控與自我反省,需要學生學會自我提問,并在探究后總結問題解決的策略、思維與方法,積極尋求相應的思維規律。這些都會有效的探究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提升探究能力。
三、 結束語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探究性閱讀教學屬于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加強對其相關知識的學習,正確認識其一般性與特殊性的特點,通過創設情境、設計問題、課外延伸及探究多元等手段,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并幫助其梳理文本內容,做到思路與視野的有效拓寬,培養學生掌握更多學習方法,提升其語文素養與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楊婷.初中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策略與方法[J].課外語文,2014(8):53.
[2]梁明禮.淺論初中語文探究式閱讀教學有效策略[J].中學教學參考,2012(34):33.
[3]張云英.初中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策略初探[J].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2010(7):60-62.
[4]田翌.淺談初中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方法[J].學周刊:B,2011(2):98.
作者簡介:張富蓉,青海省西寧市,青海省西寧市虎臺中學。